第571章 明朝憨匠:《浑天仪》奇妙冒险记(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艺之神》最新章节。
第一幕 诏命突至
场景一 工部营缮清吏司 工坊
【时维宣德十四年孟秋,日头斜斜挂在工部工坊的灰瓦檐角,投下斑驳光影。工坊内木屑纷飞,刨花、凿子、墨斗线散落各处,空气中混着松木的清香与桐油的厚重气息。】
【“宫束班”的五个人正围在一张巨大的楠木案前,各自忙活。班头周憨石光着膀子,古铜色的脊梁上沁着汗珠,正用墨斗在一块弧形木头上弹线,手起线落,一道笔直的黑线印在木纹间。】
周憨石(粗着嗓子):老三,你那凿子磨得不利索!这斗拱的卯榫得严丝合缝,差一分毫,搭起来都要晃悠。
【王三胖蹲在案角,腮帮子塞着半块麦饼,手里的凿子在木头上敲得“咚咚”响,木屑溅了满脸。】
王三胖(含混不清):班头,俺这都磨三遍了!再说咱宫束班做的活儿,哪回不是经得起风吹雨打的?前儿个太液池边的观景亭,不就是咱攒的?
【李瘦杆坐在窗台上,手里捏着一根细如发丝的竹条,正往一个木雕花纹里剔灰。他身形单薄,手指却异常灵活,眼神专注得像在研究什么稀世珍宝。】
李瘦杆(头也不抬):三胖,班头说的是理。干活儿跟吃饭不一样,饭吃快了顶多噎着,活儿做糙了,那是要掉脑袋的。
【赵矮墩蹲在地上,正用刨子刨一块木板,刨子过处,薄如蝉翼的木片卷曲着落在脚边。他个头不高,力气却不小,刨子推得又稳又快。】
赵矮墩(嘿嘿笑):瘦杆说得对!不过俺觉得,咱做的这些门窗、亭台,再精细也只是些死物件。要是能做个能动的玩意儿,那才叫本事。
【孙书呆子戴着一副粗框木眼镜,手里捧着一本翻得卷边的《考工记》,凑在周憨石身边,时不时用手指点着书页。他是宫束班里唯一识文断字的,却总爱钻牛角尖。】
孙书呆子(推了推眼镜):《考工记》有云:“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咱做木工,讲究的是顺应自然之理。赵矮墩你说的能动的玩意儿,那得懂天文历法,可不是光有力气就行。
【周憨石放下墨斗,抹了把脸上的汗,刚要说话,工坊门口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伴随着太监尖细的嗓音。】
太监(高声喊):工部营缮清吏司宫束班何在?接圣旨!
【五人皆是一愣,连忙扔下手里的活儿,整了整衣裳,跪倒在地。周憨石心里打鼓,宫束班向来只做些修缮、营造的粗活,怎么会有圣旨找上门来?】
太监(展开圣旨,尖声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古有浑天仪,以测七曜之行,察列宿之度。今朕欲复此器,置之于北京观象台,以明时序,敬授民时。着工部遴选巧匠,限期一年,仿古法造浑天新仪,务求精当,不差毫厘。宫束班周憨石等五人,素以技艺娴熟、心思质朴见长,特命尔等主理此事,工部各署予以配合。钦此。
【五人面面相觑,半天没回过神来。王三胖嘴里的麦饼差点掉在地上,李瘦杆手里的竹条“啪”地断了,赵矮墩的刨子滑落在木板上,划出一道深痕。】
周憨石(磕了个头,声音发颤):臣……臣宫束班周憨石,领旨谢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太监收起圣旨,递到周憨石手里,皮笑肉不笑地说】
太监:周班头,这可是皇上钦点的差事,马虎不得。一年为期,要是做不出来,或者做得不好,你们宫束班的脑袋,可就保不住了。
【太监说完,拂袖而去。工坊里一片死寂,只有窗外的蝉鸣聒噪不休。】
王三胖(咽了口唾沫,小声说):班头,咱……咱就是做木工的,浑天仪是啥玩意儿啊?听着就玄乎。
孙书呆子(推了推眼镜,眉头紧锁):浑天仪,是古代观测天象的仪器。传说黄帝时就有,后来张衡、郭守敬都造过。这仪器要能模拟天体运行,还要能测量黄道、赤道的坐标差,涉及天文、数学、力学,可不是简单的木工活。
李瘦杆(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天空):皇上这是把咱架在火上烤啊。一年时间,要造这么复杂的东西,咱连见都没见过。
赵矮墩(挠了挠头):要不……咱跟工部大人说说,咱做不了这活儿,换别人吧?
周憨石(攥紧了手里的圣旨,指节发白):胡说!君命如山,岂能说换就换?皇上既然选中咱宫束班,就是信得过咱的手艺。再说,咱宫束班什么时候怂过?不就是个浑天仪吗?别人能造,咱也能造!
【他顿了顿,眼神变得坚定起来】
周憨石:书呆子,你读过书,先找些关于浑天仪的图纸、记载来。三胖,你去工部库房,看看有什么合用的材料,铜、铁、木、玉,只要能用的,都给咱弄来。瘦杆,你心思细,负责琢磨仪器上的细小零件。矮墩,你力气大,负责打造框架、基座这些粗重活儿。从今天起,咱宫束班就围着这浑天仪转,就是拼了这条命,也得把它造出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四人看着周憨石坚定的眼神,心里的慌乱渐渐平息下来。虽然不知道前路有多难,但他们知道,班头说的对,宫束班的人,没有认怂的道理。】
孙书呆子:好!我这就去翰林院、国子监找人打听,看看能不能找到郭守敬造浑天仪的图纸或者《授时历》里的相关记载。
王三胖:行!俺这就去库房,保管把最好的材料给咱弄来!
李瘦杆:嗯,细小零件交给我,保证每个都严丝合缝。
赵矮墩:俺没问题!多大的框架俺都能造出来,保管稳如泰山!
【周憨石点了点头,将圣旨小心翼翼地折好,放进怀里。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五人身上,仿佛给他们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一场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此拉开了序幕。】
场景二 翰林院 藏书阁
【三日后,孙书呆子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青布长衫,站在翰林院藏书阁的门口,手里拿着工部开具的文书,一脸局促。藏书阁的值守御史斜着眼睛打量着他,满脸不屑。】
值守御史(撇了撇嘴):工部的木工?也想来藏书阁查资料?真是笑话。这里藏的都是经史子集、天文历法的孤本善本,要是被你们这些粗人弄坏了,你赔得起吗?
孙书呆子(拱手作揖,语气恭敬):御史大人,下官是宫束班孙文,奉皇上旨意,造浑天仪,急需查找郭守敬先生造浑天仪的相关记载和图纸。还请大人行个方便,下官一定小心谨慎,绝不损坏典籍。
值守御史(冷笑一声):皇上旨意?皇上让你们造浑天仪,没让你们来翰林院捣乱。再说,郭守敬的《授时历》和浑天仪图纸,都是秘藏典籍,岂是你们这些匠人能随便看的?
【孙书呆子急得满头大汗,他知道,没有图纸和记载,仅凭想象,根本造不出浑天仪。他咬了咬牙,从怀里掏出一小块用紫檀木雕刻的莲花摆件,这是他花了半个月时间雕的,原本想送给自己的心上人。】
孙书呆子(把莲花摆件递给值守御史):大人,这是下官的一点心意。您看,能不能通融一下?就看一天,不,半天也行。下官真的是急用。
【值守御史接过莲花摆件,放在手里掂量了一下,眼神亮了亮。这莲花雕刻得栩栩如生,花瓣层次分明,连花芯里的莲子都清晰可见,一看就是上等的手艺。】
值守御史(干咳一声,语气缓和了些):也罢,看你这么诚心,又是为了皇差,就给你两个时辰。记住,只能在指定的区域查找,不准乱翻其他典籍,更不准抄写、描摹,看完立刻离开。
孙书呆子(喜出望外,连忙拱手):多谢大人!多谢大人!下官一定遵守规矩!
【值守御史领着孙书呆子走进藏书阁,里面阴暗潮湿,弥漫着纸张和油墨的陈旧气息。一排排高大的书架直达屋顶,上面摆满了密密麻麻的书籍。值守御史指了指角落里的一个书架】
值守御史:天文历法类的书都在那儿,你自己找吧。两个时辰,别超时。
【说完,值守御史便坐在门口的椅子上,闭目养神去了。孙书呆子连忙跑到书架前,开始一本本查找。书架上的书大多是手抄本,字迹潦草,有些甚至已经泛黄、破损。他屏住呼吸,一本本翻阅,生怕错过任何有用的信息。】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孙书呆子的额头上渗满了汗珠,衣服也被汗水浸湿了。他找到了几本关于天文的书籍,里面提到了浑天仪的构造,比如由浑象、浑仪两部分组成,浑象用来模拟天体运行,浑仪用来测量坐标,但具体的尺寸、齿轮的咬合方式、刻度的划分,却没有详细记载。】
【就在他快要绝望的时候,他在书架的最底层,找到了一本残破的《仪象法式》,作者正是郭守敬。这本书的封面已经脱落,书页也有多处破损,但里面竟然有几幅模糊的图纸,画的正是浑天仪的大致结构。】
孙书呆子(激动得浑身发抖,连忙小心翼翼地翻开书页):找到了!终于找到了!
【他聚精会神地看着图纸,嘴里念念有词,用手指在书页上比划着。图纸上画着球形的浑象,外面套着环形的浑仪,还有许多大小不一的齿轮和转轴。虽然有些细节已经模糊不清,但大致的构造已经能看明白了。】
【就在这时,值守御史突然站起身,走到他身边。】
值守御史(不耐烦地说):时间到了,赶紧把书放回去,离开这里。
【孙书呆子恋恋不舍地合上书,小心翼翼地放回原处。他在心里默默记下了图纸上的关键结构,转身向值守御史拱手道谢。】
孙书呆子:多谢大人成全。
【走出藏书阁,孙书呆子一路狂奔,心里又激动又急切。他知道,这些图纸虽然不完整,但已经给他们指明了方向。他要尽快回到工坊,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兄弟们。】
场景三 工部工坊 深夜
【深夜,工坊里点着十几盏油灯,昏黄的灯光照亮了五人疲惫却兴奋的脸庞。孙书呆子把自己在《仪象法式》里看到的图纸,凭着记忆画在了一张巨大的宣纸上。图纸虽然有些粗糙,但大致的结构已经清晰可见。】
孙书呆子(指着图纸):你们看,这浑天仪主要分为两部分,上面这个球形的是浑象,里面装着转轴,能模拟天体的周日视运动。外面这个环形的是浑仪,有赤道环、黄道环、子午环,用来测量天体的赤道坐标和黄道坐标。
周憨石(皱着眉头,仔细看着图纸):这么多环,还有这么多齿轮,怎么才能让它们既互不干扰,又能灵活转动?而且这些环的刻度,怎么才能刻得精准?
李瘦杆(指着图纸上的齿轮):这些齿轮的大小、齿数都有讲究,要是咬合不好,浑象就转不动,或者转得不均匀,就模拟不了天体的运行规律。
赵矮墩(挠了挠头):这基座也不简单,得又大又重,才能支撑住上面这么多东西,还得水平,不然测量出来的数据就不准了。
王三胖(看着图纸,一脸愁容):俺看这浑象的球面,得用铜来铸吧?这么大的铜球,怎么才能铸得又圆又光滑?还有这些环形的浑仪,也得用铜来做,才能保证精度。
【周憨石沉默了片刻,拿起一根木炭,在地上画了一个草图。】
周憨石:书呆子,你明天再去一趟翰林院,尽量把齿轮的齿数、环的直径这些尺寸记下来。三胖,你去联系铸铜作坊,让他们先准备铜料,试试能不能铸出小型的铜球和铜环。瘦杆,你琢磨一下,怎么在铜环上刻刻度,才能精准到分秒。矮墩,你先做一个木质的基座模型,试试水平怎么调整。
【他顿了顿,看着兄弟们】
周憨石:这活儿确实难,但咱宫束班没有办不成的事。从明天起,咱分班干活,白天黑夜轮着转,一定要在一年之内,把这浑天仪造出来!
【四人点了点头,眼神里充满了坚定。油灯的光芒在他们脸上跳跃,映照着一张张憨直却执着的脸庞。他们不知道,接下来的一年里,他们将要面对多少困难和挑战,但他们已经做好了准备,为了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拼尽全力。】
场景四 铸铜作坊 月余后
【铸铜作坊里热气腾腾,炉火熊熊燃烧,映红了半边天。几个铁匠光着膀子,正拿着大锤敲打烧红的铜块。王三胖站在一旁,脸上沾满了烟灰,眉头紧锁。地上放着几个铸造失败的铜球和铜环,有的变形了,有的布满了砂眼,有的厚薄不均。】
铸铜匠头(擦了擦脸上的汗,无奈地说):三胖兄弟,不是俺们不努力,这浑天仪的铜件要求太高了。你看这铜球,要铸得又圆又光滑,误差不能超过一分,这在以前,只有铸造祭天的礼器才会有这么高的要求。还有这些铜环,不仅要圆,还要厚薄均匀,上面还要刻刻度,难度太大了。
王三胖(叹了口气):匠头,俺知道难,但这是皇上钦点的差事,耽误不得。你再想想办法,不管花多少功夫,多少材料,一定要把这些铜件铸好。要是铸不好,俺们宫束班的脑袋就保不住了,你们铸铜作坊也脱不了干系。
铸铜匠头(皱着眉头,沉思片刻):也罢,俺们就拼一把。这样,俺们先用蜡做一个模型,把蜡模做得精准无比,然后用细砂包裹,制成砂型,再把熔化的铜水浇进去。这样铸出来的铜件,精度应该能高一些。不过,这方法费工费料,速度也慢,一个铜球至少要半个月才能铸好。
王三胖(眼睛一亮):行!只要能铸好,慢就慢点儿!材料不够,俺去工部库房申请,多少都给你弄来!
【接下来的半个月里,王三胖天天泡在铸铜作坊里,和铸铜匠人们一起,从制作蜡模、包裹砂型,到熔化铜水、浇铸冷却,每一个环节都亲自盯着。他虽然不懂铸铜技术,但他有的是力气,帮着搬铜料、烧炉火,忙得不亦乐乎。】
【半个月后,第一个铜球终于铸造完成。当砂型被敲开,一个光亮圆润的铜球呈现在众人面前时,王三胖激动得热泪盈眶。】
王三胖(捧着铜球,手都在发抖):成了!真的成了!匠头,太谢谢你了!
铸铜匠头(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还只是第一步,后面还有很多铜环要铸,还有刻度要刻,任重道远啊。
【王三胖小心翼翼地把铜球包好,揣在怀里,一路狂奔回工坊。他要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兄弟们。】
场景五 工部工坊 同日
【工坊里,李瘦杆正坐在一张小桌前,手里拿着一把细小的刻刀,在一个木质的圆环上刻着刻度。他的眼睛离圆环只有几寸远,神情专注得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他和手中的刻刀。周憨石和赵矮墩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
李瘦杆(屏住呼吸,刻刀在木环上轻轻划过,留下一道细微的刻痕):班头,这刻度太难刻了。赤道环和黄道环的夹角是二十三度二十九分,每一度又要分成六十分,每一分还要分成六十秒,稍微有点偏差,测量出来的结果就会差之千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