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 明朝(南京观象台)的憨货集结(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艺之神》最新章节。

第一折 南京观象台的憨货集结

时间

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秋,卯时三刻

地点

南京京师观象台外廊、仪象局工坊

人物

- 李憨石:三十岁,宫束班领班,祖传木工手艺,憨厚耿直,认死理,对器械结构痴迷

- 王二愣:二十五岁,宫束班工匠,力气大没心眼,擅长凿卯,总把“俺爹说”挂嘴边

- 张结巴:二十四岁,宫束班工匠,心思活络,手艺精巧,一着急就结巴,擅长雕花与精密打磨

- 赵酸儒:二十七岁,观象台监官,科举出身,熟读天文典籍,凡事讲究“合乎礼法”,略带迂腐

- 刘公公:四十岁,内廷派来的监工太监,尖酸刻薄,实则怕担责任

- 老匠头:六十岁,退休宫束班匠人,李憨石的师父,深藏不露

【开场】

南京观象台外,晨雾未散,铜铸的浑仪在微光中泛着冷光。外廊下,李憨石正趴在新制的圭表底座上,用墨斗弹线,额角沾着木屑。王二愣扛着一根粗壮的楠木柱跑过来,脚步太重,震得廊下青砖嗡嗡作响。

王二愣:(嗓门洪亮)憨、憨石哥!俺爹说这楠木是百年老料,你看够不够做观星台的横梁?(说着把木柱往地上一放,溅起一片尘土)

李憨石:(抬头抹了把脸,木屑蹭到脸颊)二愣!轻着点!这观象台的木料讲究“稳而不震”,你这一摔,木纹都要裂了!(伸手抚摸木柱,眼神专注)还好,纹理还算顺直,不过得先阴干三日,去了潮气才能用。

张结巴:(提着工具箱小跑过来,手里攥着一把雕花凿)憨、憨石哥,赵、赵监官来了!还、还带着个公公!

李憨石直起身,只见赵酸儒身着青色官袍,手持折扇,身后跟着刘公公,太监帽上的玉牌随着脚步叮当响。两人走到近前,赵酸儒皱着眉打量廊下散落的木料和工具。

赵酸儒:(轻摇折扇)李领班,陛下钦定的观象台圭表改造,今日已是第三日,为何底座仍未成型?要知道,观象乃国之大事,历法修订关乎农时,耽误不得!

李憨石:赵监官,这圭表底座要承托八尺铜表,误差不能超过一分。俺们得先校准地基,再按《营造法式》的规制做卯榫,慢工才能出细活啊。

刘公公:(尖着嗓子)慢工?咱家可听说了,你们宫束班一群憨货,去年给钦天监做漏壶,差点把时辰都搞反了!(眼神扫过王二愣,王二愣下意识缩了缩脖子)

王二愣:(急着辩解)公公这话不对!上次是漏壶的滴水孔被木渣堵了,不是俺们手艺差!俺爹说……

刘公公:(打断他)你爹说?你爹是钦天监监正还是工部尚书?这儿轮得到你说话?(转向李憨石)咱家奉皇爷旨意来监工,三日后必须看到成型的圭表,不然你们这群憨货,都得去锦衣卫诏狱里“细活慢做”!

刘公公甩着拂尘扬长而去,赵酸儒叹了口气,递给李憨石一卷图纸。

赵酸儒:这是郭守敬当年创制圭表的原图,你们好生参照。观象台是国之重器,既要有工匠的巧思,也要合乎天道规制,切莫真误了工期。

李憨石接过图纸,手指抚过上面的线条,重重点头:赵监官放心,俺们宫束班虽憨,但手里的活儿不含糊。

【转场】

仪象局工坊内,木屑纷飞。张结巴正用细锉打磨铜制的刻度盘,手指灵活得像在跳舞。王二愣蹲在地上,用斧头劈砍木料,每一下都力道十足,却总能精准停在墨线处。李憨石站在案前,对照图纸画样,时不时用尺子测量,嘴里念念有词。

张结巴:憨、憨石哥,你看这、这刻度盘的花纹,按、按图纸雕云纹,还、还是加些星象图案?

李憨石:加星象!观象台的东西,得沾着天的气儿。不过花纹不能太繁复,免得挡了刻度读数。(突然瞥见王二愣劈的木料)二愣!你这榫头劈宽了半分!

王二愣:(挠挠头)不能啊,俺是照着墨线劈的。俺爹说,劈榫头要“眼准手稳”,俺没歪啊。

李憨石走过去,拿起木料凑近眼前看了看,又用卡尺量了量:你看,墨线偏了!昨天弹线的时候,你撞了俺一下,线就歪了。(把木料放在案上)重新来,这榫头要是不合,圭表立起来会晃,观测数据就不准了。

王二愣:(懊恼地拍了下大腿)俺咋这么不小心!俺这就重新劈!

这时,老匠头拄着拐杖走进工坊,花白的胡子上沾着些许灰尘。他走到正在打磨的刻度盘前,拿起端详片刻,又用手指摸了摸表面。

老匠头:结巴的手艺又长进了,这打磨的光滑度,苍蝇站上去都得打滑。(转向李憨石)不过,观象台的器械,光光滑不行,还得经得住风吹日晒。铜器要镀一层锡,木料要泡过桐油,不然过不了三年就得坏。

李憨石:师父,俺记着呢。只是这锡镀层,俺们试了两次,都不够均匀,怕影响刻度清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老匠头:(笑了笑)憨小子,忘了俺教你的?镀锡前,铜器要先用草木灰水煮沸,去了油污,再用炭火慢慢烤热,锡熔化了才能涂得匀。(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布包)这是俺珍藏的锡粉,比市面上的细三倍,你拿去用。

李憨石接过布包,眼眶有些发热:谢谢师父。

老匠头:谢啥?观象台是咱大明的脸面,也是咱工匠的脸面。你们这群憨货,别看平时愣头愣脑,手里的活儿可不能含糊。当年太祖爷打天下,靠的是将士们拼命,如今治天下,靠的就是钦天监观象授时,工部营造百业。你们做的每一件器械,都是在为大明立根基啊。

王二愣:(用力点头)俺爹也说,做人要实在,干活要地道!俺这就去煮草木灰水!

老匠头看着三人忙碌的身影,捋了捋胡子,满意地笑了。工坊外,太阳渐渐升高,雾气散去,观象台的铜仪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第二折 误差之争与夜半抢修

时间

三日后,未时;当夜,子时

地点

观象台观测场、仪象局工坊

人物

(同第一折,新增钦天监博士周清岚,二十八岁,精通天文测算,严谨细致)

【开场】

观象台观测场上,新制的圭表已然立起。铜表高耸,圭尺平铺,刻度清晰,云纹与星象花纹相得益彰。刘公公、赵酸儒和周清岚站在圭表前,神色各异。

周清岚手持测影竿,对照太阳的影子读数,眉头渐渐皱起。

刘公公:(得意洋洋)怎么样?周博士,咱家就说这群憨货虽然愣,但赶工期还是有一套的。这圭表看着多气派!

周清岚:(放下测影竿)刘公公,气派是气派,但精度不够。方才测量,影长误差有三分,按《授时历》的标准,误差不得超过一分,这样的圭表,无法用于正式观测。

李憨石:(急忙上前)不可能!俺们每一步都按图纸来,刻度也是结巴用细锉一点点磨的,怎么会有三分误差?

周清岚:(指着圭尺)李领班请看,圭尺的水平度有偏差,靠近南端略高,导致影长读数不准。观象讲究“天圆地方,精准为要”,一丝偏差,推算出的历法就会差之千里。

王二愣:(急得脸红脖子粗)俺、俺安装的时候是用水平仪测过的!怎么会不准?俺爹说……

赵酸儒:(打断他)现在不是说你爹怎么说的时候!周博士是钦天监顶尖的测算高手,他说有误差,就一定有问题。(转向李憨石)李领班,这可如何是好?陛下明日就要亲临观象台查验,若是看到这样的圭表,轻则罚俸,重则……

刘公公:(脸色发白)重则可是要掉脑袋的!咱家可不想跟着你们这群憨货陪葬!

李憨石走到圭表前,趴在圭尺上仔细查看,又用手摸了摸底座。突然,他眼睛一亮:是地基的问题!观象台这处地面看着平整,实则下面有一层虚土,安装时没压实,铜表立起来后,底座微微倾斜,导致圭尺不平。

张结巴:那、那怎么办?现、现在挖开地基重新夯实,至、至少要五日!

刘公公:(哭丧着脸)五日?明日陛下就来了!这可咋整啊?

老匠头不知何时出现在观测场门口,慢悠悠地走过来说:慌什么?地基不能挖,但可以给圭表“找平”。(指着圭表底座)在底座南端垫上薄铜片,一点点调整水平度,再用铅块固定,就能把误差校正过来。

李憨石:师父,这能行吗?铜片太薄,会不会不牢固?

老匠头:观象台的铜表虽重,但受力均匀,薄铜片垫在底座角落,再用铆钉固定,不会有问题。关键是要算准需要垫多厚的铜片,这就得靠周博士了。

周清岚:(点头)老匠头说得有理。我这就测算偏差数值,算出需要垫的铜片厚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