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造快船,赚快钱(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1800年之龙腾四海》最新章节。
看到老豆有些惆怅的样子。
在船厂的屋子里,牛野突然问了厂长一个极其跳跃的问题,“你手里有造好的小型快船吗?”
厂长有点懵侧,他好久才反应过来,闷声说了一句,“没有!”
“能买到二手小船,然后快速做出来吗?”,牛野继续进攻。
“装多重的?”,厂长问。
“166石(越十吨)”
“那江边有的是,沙船和货运二手很多”
牛野不说话了,自己开始写写画画,半个时辰后,他拿出了一个小船的图纸。
留野画的是一艘小型古代三体船,基于清朝造船技术所能实现的真实船舶构型。
船体结构:细长与稳定的结合
这艘三体船的主船体极为细长,比例约为1:7,即船长大约是船宽的七倍。这样的设计大幅降低了水的阻力,使船在航行时更加轻快敏捷。细长的船身减少了兴波阻力,适合在近海、江河入海口或风力稳定的海域快速穿行。
两侧各有一个小型浮船(舷外支架),它们不仅是辅助浮力装置,更是稳定船体的关键。当主船体在风浪中轻微摇摆时,两侧的浮筒能提供额外的平衡支撑,防止船只侧翻。这种“一主两辅”的三体结构,比传统单体帆船更稳,又比大型三体船更灵活,非常适合快速贸易、巡逻或快速运输。
帆装设计极为狂野,主船体上有两道高大的风帆,是中式硬帆(纵帆),能够根据风向灵活调整角度,最大化利用风力。
两侧的浮筒上各有一面小帆,是三角帆,用于在侧风或微风时提供额外的推力。
老海员和厂长都是精通航海之人,他们一看就知道这样的帆装布局,使得整艘船在顺风、侧风甚至一定程度的逆风情况下,都能保持稳定的航速。相比传统的单体帆船,三体结构让风帆的布局更加灵活,减少了帆与帆之间的干扰,提升了整体的受风效率。
牛野说道:“以我们的造船工艺,建造这样一艘三体船是完全可行的,
首先,购买两大,两小,四条二手船。
其次,两大做主体前后牢固拼接,它们的两个主桅杆继续沿用。
然后通过硬木从左右连接两个小船,同时把两个小船的风帆改为大型三角帆。
两个小船和大船中间可以走人,用来操作小船的风帆,甚至可以让两个人直接就住在小船里。
这样一条船,出海只要十个人,运十吨货物,极速来回!”
厂长看着这样的设计,感叹道:“这么小的船,四面风帆,硬帆能吃大风,三角帆能吃侧风,速度绝对极快!感觉真造出来,顺风能跑出10节,逆风也有4节。”
“买二手船,改造压浪船首,制作三体船,要多少时间,多少银子?”,牛野直截了当。
“你们的大船还在赶工,我目前人手不足,但我可以帮你找一个小船厂,估计500两可以把买四条二手船和改造,全部在三十天里做完。”,老厂长挺实诚。
当天晚上,就在第二造船厂定下了第一个二十吨级三体船的订单。
到此,妈祖军自有资金剩下5100两白银。
三月的夜,船厂的木料气息混着海风的咸涩,牛野裹着粗布被子,和陈老豆挤在一张窄床上。他翻来覆去睡不着,终于忍不住开口:“老豆,刚花五百两银子造那三体小船,你不问问我为啥要造它?”
陈老豆眯着眼,嘴角挂着笑,却没立刻回答。牛野以为他没听见,正要再问,老人却慢悠悠地吐出两个字:
“兰芳。”
说完,翻了个身,鼾声顿时响起。
牛野愣住了,盯着陈老豆的背影,心里一阵翻腾。
是的,兰芳有黄金,路途遥远,海盗横行,商船往返一次风险极大。 可牛野准备用小型三体船,以极快的速度,在八月前快速往返一次,还要用枪械换一笔巨大的财富。
“这老头……真逆天了。” 牛野在黑暗里喃喃自语。
按照他的计算,东澳岛每个月能造三十把神射步枪,四月,五月,六月,就能造出九十把,能换回5400两白银或者黄金,足够他们买货用了。
想着,想着,他就睡觉着了。
1802年的四月,海风裹挟着咸湿的气息,轻轻拂过东澳岛的礁石与沙滩。一艘艘帆船缓缓靠岸,船帆上还挂着旅途的风尘,甲板上却挤满了兴奋的人群——东澳岛迎来了第一批大规模移民。
码头上人声鼎沸,孩子们在人群中穿梭嬉戏,女人们提着行李张望新家,男人们则互相拍着肩膀,大声谈论着未来的打算。而在这群新来者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同生共死号”那90名船员及其家属。他们曾在这片海域上漂泊多年,如今终于决定扎根于此。
老村长站在村口的老榕树下,眯着眼望着熙熙攘攘的人群,脸上的皱纹里都盛满了笑意。他活了大半辈子,见过太多东山的人离开小岛去谋生,却很少有人回来。这些年,岛上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老屋一座座空置,连海风都显得格外寂寥。可今天,岛上的炊烟又重新密集起来,孩子们的笑声重新回荡在巷弄间,老村长高兴得合不拢嘴。
“好!好啊!”他喃喃自语,拍了拍身旁年轻人的肩膀,“咱们东澳岛,总算又活过来了!”
人群中,一个中年船员正帮着妻子搬运行李,他的小儿子蹦蹦跳跳地跑在前面,好奇地打量着这个即将成为新家的岛屿。
海风依旧在吹,但今天的东澳岛,风里带着希望的味道。
东澳岛的枪械作坊里,铁锤敲击铜坯的叮当声比往日更加密集。刘野穿过忙碌的工坊,看着新增的三十多名工人正在笨拙地操作着锉刀、钻床和模具,原本三十人的小作坊,如今已扩充到六十五人。
他走到角落里,找到正在检查枪管的老汉——岛上最资深的造枪匠,也是这个秘密作坊的灵魂人物。老汉正眯着眼,用沾满火药灰的手指调整一根燧发枪的击发机构,见刘野来了,只是笑笑,没说话。
刘野皱了皱眉,低声道:“老汉,怎么突然多了这么多人?造枪可不是闹着玩的,多一个人知道,风险就大一分。”
老汉放下手中的工具,拍了拍刘野的肩膀,嘿嘿一笑:“大家都想富裕点嘛!”
他指了指忙碌的工坊,压低声音道:“每家都出一人,这样所有家庭都参与,秘密反而更保险。谁要是嘴松了,全岛的人都得遭殃,谁敢?”
刘野一愣,随即反应过来,分散知情权,让每个家庭都成为保密链条的一环,反而比少数人守密更安全。
老汉继续道:“而且,造得越多,赚得越多。岛民们手里以后也要有枪,出海遇上海盗,至少能保命!这不是好事吗?”
刘野沉默了一会儿,看着工坊里那些兴奋而谨慎的面孔——有铁匠、有木匠、甚至还有几个原本只会打渔的年轻人。他们小心翼翼地打磨着枪管,组装着扳机,眼神里既有对金钱的渴望,也有对安全的期盼。
他终于点了点头,低声道:“但要是有一丁点风声漏出去……”
老汉咧嘴一笑,指了指墙角那堆打磨到一半的枪械零件:“那这些玩意儿,可就比海盗还凶了。”
他走到老汉身旁,压低声音叮嘱道:“老汉,人多了,你可得管严实点。咱们收枪可是要验质量的,要是打不响、炸膛,或者精度太差,那可是砸招牌的大事!”
老汉眯着眼,手上动作没停,依旧细致地调整着一支步枪的弹簧。听完刘野的话,他嘿嘿一笑,露出几颗发黄的牙齿,摆摆手道:“晓得晓得,你放心!我一定管好!”
刘野也跟着笑了,但笑意里带着一丝深沉,东澳岛的枪械生意,正在悄然改变这座岛屿的命运。
东澳岛的海风裹挟着咸湿的气息,吹过新建成的两座风车。高耸的木质塔架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巨大的叶片缓缓转动,发出低沉而平稳的嗡鸣。起初,这两座风车是为了给岛上的铁厂提供动力,帮助新铁厂冶炼钢铁,可谁也没想到,它们此刻却成了岛上百姓最离不开的生活帮手。
老村长站在村口的石墩上,眯着眼望着转动的风车叶片,嘴角挂着藏不住的笑意。"没想到这风车先解决了咱老百姓的吃饭问题。"
提水风车则被改造出了一个碾米机,提完水以后,切换动力,老百姓就能免费使用碾米机。金黄的稻谷从顶部的漏斗缓缓落下,在风车带动的碾辊间翻滚,外壳被剥离,露出晶莹的米粒。村民们再也不用像从前那样,蹲在石臼前一下下舂米,累得腰酸背痛。"这风车碾出来的米,比咱手工舂的还干净!"村里的老农捧着新碾的大米,笑得合不拢嘴。
东澳岛上,荷兰老师桑德和一名华人翻译留了下来,他们将教育所有15岁以下的孩子,会读书和写字。
药剂师约翰也被牛野留在东澳岛,牛野只说了一句话就让这家伙变得极其勤奋又好学,“我给你一些实验项目,你要认真完成,并给我中文报告!如果,一年里你都学不好中文,那明年我们将无法续签合同。”
牛野,给约翰的第一个研究课题,是制碱。
牛野不管这家伙用什么方法,只要他能制造出来,并详细用中文表述过程,还能够复现,他就认可!
否则滚蛋!
五月,同生共死号改造完成。缴获西班牙战舰的12门12磅线膛舰炮和4门四磅线膛炮被安置完成,开始出远海进行海试和炮击训练。
六月,一条被灰白色的三体帆船出现在东澳岛外海的海面上,验收船只归来的牛野和陈老豆乐呵呵的,站在船头朝着人群挥手。
东澳岛初见"三体飞鸟号"
1802年6月初,东澳岛的渔民们正在修补渔网,忽然有人指着海平线惊呼:"那是什么?"只见远处海面上,一个奇怪的黑影正缓缓逼近。那船不像寻常的渔船,也不似往来贸易的大海船,而是有三个船体并肩浮在水面上,中间一个细长,两侧各有一个瘦削的小艇,活像一只浮在水上的大蜈蚣。
"这船不错,稳当!"老船头陈老豆眯起眼睛,坐回中间低矮的船舱,烟杆在手中不住地敲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