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二次远航,规模翻倍(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明末龙旗》最新章节。
十日之后,第一艘斥候快船传回消息:赵三的日本船队已顺利抵达大阪港,货物刚卸下就引发抢购,丝绸被当地贵族以每匹五十两的价格买下,茶叶更是被中间商包圆,初步交易额已达十五万两;李山的南洋船队在途中遇到一艘荷兰商船,按王巢的吩咐避而远之,观察到对方船只配备十八门火炮,船员约百人;周海的吕宋船队已接近目的地,尚未发现异常。
王巢正在讲武堂视察学员训练,听到汇报后,嘴角露出一丝笑意。荷兰商船的火炮数量在他意料之中——登州战船目前每艘配备十二门佛郎机炮,虽略逊一筹,但凭借改良火药的威力,未必没有一战之力。“让李山继续观察,记录荷兰商船的航行速度、转向灵活性,尤其是火炮的射击频率。”他对传信的亲兵说道。
亲兵领命离去,周先生走到王巢身边,抚须笑道:“公子深谋远虑,未雨绸缪。如今咱们有海贸之利、火器之强、民心之向,即便将来朝廷有变,也能自保无忧。”
“自保只是第一步。”王巢望着正在进行实弹射击的学员,子弹穿透靶心的声音清脆悦耳,“这乱世之中,唯有主动出击,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等此次船队带回足够的硫磺、硝石与情报,咱们就扩建水师,再造十艘改良福船,让登州的帆影遍布东洋与南洋。”
周先生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公子之志,远超常人。老夫定竭尽全力,为公子培养更多可用之才。”
第二艘斥候快船传回更详细的情报:赵三在大阪港不仅完成了货物交易,还与当地的药材商达成合作,对方愿以每斤二十两的价格收购人参、当归等中药材,订单量达三千斤;李山在马六甲港与阿拉伯商人接触,得知荷兰人垄断了当地的香料贸易,西班牙人则控制着吕宋的白银开采,双方矛盾尖锐;周海已在吕宋与西班牙殖民当局会面,对方对登州的瓷器极为满意,提出用白银与硝石交换,还隐晦表示希望购买登州的火药。
“火药绝不能卖。”王巢看到“购买火药”的字样,立刻沉下脸,“让周海明确拒绝,就说火药是军事物资,哪怕一斤也不能外流。但可以暗示对方,咱们愿意长期供应瓷器、丝绸,若他们能提供硝石与铜矿,价格可以优惠。”
沈文连忙记下:“我这就让斥候快船传信给周海,让他按公子的意思回复。另外,赵三那边的药材订单,咱们库房里有两千斤,不够的部分可以从青州药商那里收购,正好能填补缺口。”
“嗯。”王巢点头,“告诉赵三,药材交易按他谈的价格来,但要确保药材品质,不能用陈货糊弄对方。这是咱们打开日本药材市场的第一步,必须做好。”
秋意渐浓,蓬莱港的码头开始准备迎接船队归来。仓库被打扫得干干净净,民夫们提前集训,账房先生们备好算盘与账本,商户们更是每日都来码头打探消息,盼着自家的货物能带来丰厚的回报。张万贯几乎天天守在码头,望着东方的海平面,嘴里念叨着:“该回来了,该回来了,这趟怎么比上次久了些?”
李满堂笑着安慰他:“张老板别急,这次船队去了三个地方,路程远了不少,晚几天很正常。公子的水师那么厉害,肯定不会出事的。”话虽如此,他的眼神中也透着一丝焦急——此次他投入了全部家当,运了三百件上等青花瓷赴南洋,成败在此一举。
了望塔上的哨兵突然举起红旗,嘶哑的呼喊声划破长空:“回来了!南洋船队回来了!”
码头上瞬间沸腾起来。商户们涌到岸边,只见五艘商船在两艘战船的护送下,缓缓驶入泊位,船身吃水极深,显然载满了货物。李山率先跳上码头,一身风尘却难掩兴奋,快步走到等候在此的沈文面前:“沈先生!南洋之行大获成功!马六甲的阿拉伯商人把咱们的瓷器抢疯了,五百件瓷器卖了三十万两白银!还有,这是咱们收购的胡椒、苏木,共一万斤!”
随着货舱门打开,一袋袋胡椒被搬下来,浓郁的香气弥漫在码头;一箱箱白银抬上岸,阳光洒在上面,耀眼夺目。李满堂看到自家的瓷器箱空了大半,连忙上前询问,当得知自己的青花瓷卖出了每件两百两的高价时,激动得当场跪倒在地,对着船队的方向连连叩首:“老天有眼!公子英明!”
沈文带着账房先生们立刻开始清点,李山则带着几名水手,捧着一本厚厚的笔记与草图,赶往总兵府向王巢汇报。“公子,这是马六甲港的地图,荷兰人的据点在这里,西班牙人的仓库在那里。”李山指着草图,详细介绍道,“荷兰人的战船比咱们的大,帆具是三桅的,速度很快,但转弯不够灵活;他们的火炮是前装滑膛炮,射程比咱们的佛郎机炮远,但射速慢。”
王巢接过草图与笔记,仔细翻看,上面不仅画着船只结构、据点分布,还记录着荷兰人与西班牙人的兵力部署、贸易政策,甚至连双方官员的性格都有描述。“做得好。”他赞许地看着李山,“这些情报非常重要,比带回的白银还珍贵。你辛苦了,先去休整,晚上为你接风。”
日本船队与吕宋船队相继归来。赵三的船队带回了二十万两白银、一万斤硫磺,还有三千斤人参的订单;周海的船队更是满载而归,除了三十万两白银、三万斤硝石,还带回了西班牙人赠送的十支火绳枪样品,以及吕宋白银矿的分布图。
码头上人声鼎沸,欢呼声、惊叹声此起彼伏。张万贯捧着沉甸甸的白银,笑得合不拢嘴:“三十万两!足足三十万两!比我预想的多了一倍!”李满堂则抱着西班牙人赠送的象牙饰品,对身旁的商户们炫耀道:“你看,这是西班牙总督送的,说下次还要买我的青花瓷!”
沈文带着账房先生们连轴转,用了三天三夜才核算清楚全部账目。当他捧着账本走进总兵府书房时,声音因疲惫而沙哑,却难掩兴奋:“公子!此次远航大获全胜!三路船队共卖出货物五十万两,换回白银八十万两、硫磺一万斤、硝石三万斤、胡椒一万斤,还有十支火绳枪样品与大量情报;扣除成本、商户分成、人工损耗等费用,纯利足足有四十五万两!比上次多了近一倍!”
王巢接过账本,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数字,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二次远航不仅带来了丰厚的利润,更打通了新的贸易渠道,收集了关键的情报,为后续的海外布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很好。”他放下账本,对沈文说道,“立刻安排人手,把硫磺、硝石运到火药坊,胡椒、苏木存入仓库;让李铁头研究那十支火绳枪,看看能不能改进咱们的燧发枪;另外,通知商户们,下月开始筹备第三次远航,名额扩大到十五家,优先选有药材、丝绸货源的。”
沈文连忙记下:“我这就去办!商户们肯定会挤破头的,这次咱们能筛选出更优质的合作伙伴。”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蓬莱港的海面上,波光粼粼。王巢站在总兵府的了望塔上,望着码头边依旧热闹的景象,心中感慨万千。从第一次远航的小心翼翼,到第二次远航的规模翻倍,登州的海贸之路越走越宽。他知道,这只是开始,随着情报的积累、实力的增强,他终将让登州的帆影,在更广阔的海洋上迎风飘扬。
远处的海面上,几艘渔船正在返航,渔民们的歌声隐约传来。王巢握紧拳头,眼中满是坚定——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他要用海贸的财富、火器的威力、民心的向背,在蓬莱这片土地上,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守护住这来之不易的安宁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