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登莱军工坊,破土动工(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明末龙旗》最新章节。
崇祯三年七月末,蓬莱城郊的一片开阔地前,数十面红旗在风中猎猎作响,百余民团士兵手持铁锹站成整齐的队列,周围围满了闻讯赶来的百姓——今日是登莱军工坊破土动工的日子,王巢要在这里建起登莱第一个规模化、标准化的军工生产基地,为后续抵御后金、扩充军力打下根基。
这片选址是王巢亲自选定的:北靠渤海,便于从海贸船队接收硫磺、铜矿等原料;南接蓬莱城,能快速调配民力与物资;西侧有一条小河,可提供生产所需的水源,且远离居民区,避免军工生产的噪音与危险影响百姓生活。早在半个月前,民团士兵就已完成场地平整,用白灰在地上画出了军工坊的大致轮廓——总面积约百亩,分为锻造区、组装区、原料仓库、成品仓库、工匠生活区五个部分,布局清晰,功能明确。
辰时三刻,王巢身着青色常服,在沈文、李虎、军工坊总管陈铁(原登州铁匠铺掌柜,因技艺精湛被王巢提拔)的陪同下走到场地中央。百姓们瞬间安静下来,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他,眼神里满是好奇与期待——此前王巢推行均田减赋、改良粮种,已让百姓们尝到了甜头,如今要建“军工坊”,虽不知具体用途,但大家都相信,这定是能让登莱更强盛的好事。
“诸位乡亲,”王巢的声音洪亮,传遍整个场地,“今日咱们破土动工的,是登莱军工坊。这工坊建成后,要打造盔甲、兵器,为咱们登莱的士兵提供更好的装备,让他们能更有力地抵御后金、保护家园!”
百姓们闻言,立刻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有人高声喊道:“王大人英明!有好装备,士兵们就能打胜仗,咱们就能安稳过日子了!”
王巢笑着点头,继续说道:“军工坊需要大量工匠,凡是会打铁、铸铜、木工的乡亲,都可以来工坊做工,每月给二两白银工钱,管吃管住,家人还能优先分田!”
这话一出,人群中立刻炸开了锅——二两白银的月饷,比普通铁匠铺的工钱高了一倍还多,还有管吃管住、优先分田的福利,谁不心动?不少原本只是来看热闹的工匠,当即就想报名,陈铁连忙上前,高声说道:“大伙儿别急!工坊门口设了报名点,今日起开始招募,想报名的乡亲,等下可以去登记,咱们会一一查验技艺,择优录用!”
安抚好百姓,王巢走到早已准备好的奠基石前——这块奠基石是用青石打造的,上面刻着“登莱军工坊”五个大字,落款是“崇祯六年七月”。他拿起一把铁锹,铲起一抔土,洒在奠基石旁,高声说道:“登莱军工坊,破土动工!”
“动工!动工!”士兵与百姓们齐声呐喊,百余士兵手持铁锹,开始挖第一方土,百姓们也纷纷上前帮忙,有的递水,有的递毛巾,场地里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沈文走到王巢身边,低声汇报道:“公子,按您的要求,从系统兑换的基础机床(车床、铣床各十台)已通过‘南洋商队’的名义运到港口,今晚就能秘密运到工坊;燧发枪、火炮的图纸也已打印出来,交给陈铁了。另外,咱们之前在登莱各州县张贴的招募告示,已有八百多名工匠报名,加上今日现场报名的,预计能招到一千人左右。”
王巢点点头,目光落在场地西侧——那里将建成锻造区,是未来打造兵器的核心区域。“机床要尽快安装调试,派民团士兵日夜看守,绝不能出任何差错。工匠招募要严格把关,尤其是铁匠与铜匠,必须技艺过硬,还要查清楚身家背景,防止有奸细混入。”
“属下明白!”沈文躬身应道,立刻去安排相关事宜。
接下来的日子里,军工坊的建设进度飞快——民团士兵与招募的民夫们分工合作,有的搭建厂房,有的挖掘地基,有的搬运材料;陈铁则带着几名心腹工匠,在临时搭建的棚子里研究燧发枪与火炮图纸,为后续生产做准备。王巢几乎每天都会来工坊查看进度,有时还会亲自指导工匠搭建厂房,确保工坊的布局与设计符合生产需求。
八月中旬,锻造区与组装区的厂房率先建成——锻造区有十个大型熔炉,二十个打铁砧,地面铺着厚厚的青石板,防止火星引燃地面;组装区则摆放着从系统兑换的二十台基础机床,机床旁预留了足够的操作空间,墙上挂着放大后的燧发枪、火炮零件图纸,方便工匠查看。
与此同时,工匠招募也已完成,共招募了一千零八十名工匠,其中铁匠六百五十人、铜匠二百人、木工二百三十人。王巢特意在工坊内建了一所“工匠学堂”,让讲武堂中学习过机械知识的二十名学员担任讲师,负责教工匠们使用基础机床、看懂图纸。
可开课第一天,就出了问题——工匠们大多是世代相传的手艺,只会按老方法打铁铸铜,哪里见过机床这种“新奇玩意儿”?更别说看懂图纸上那些密密麻麻的线条与数字了。
在组装区的机床旁,老铁匠张铁匠拿着一张燧发枪枪管的图纸,皱着眉头,一脸困惑地对讲师李学员说:“小李先生,这图纸上画的是啥?这弯弯曲曲的线条,还有这些数字,俺们咋看不懂啊?俺们打铁,都是凭经验,要啥图纸啊?”
周围的工匠们也纷纷附和:“是啊,这图纸太复杂了,俺们看不懂!”“还是老方法顺手,用机床反而不习惯!”
李学员急得满头大汗,拿着图纸反复讲解,可工匠们还是一脸茫然——他们没学过几何,没见过比例图,根本无法将图纸上的线条与实际零件对应起来。陈铁看着这一幕,心里也犯了愁,连忙去找王巢汇报。
王巢正在工坊的原料仓库查看刚运来的铜矿,听到陈铁的汇报,并没有意外——他早就想到,古代工匠与现代机械知识之间存在鸿沟,必须用更直观的方法让他们理解。
“走,去组装区看看。”王巢放下手中的铜矿,跟着陈铁来到组装区。此时工匠们已停下学习,围在一起议论纷纷,看到王巢来了,才安静下来。
王巢走到张铁匠身边,拿起那张燧发枪枪管图纸,笑着问道:“张师傅,您打了一辈子铁,能打出和这图纸上一样粗、一样直的枪管吗?”
张铁匠愣了一下,老实回答:“回大人,凭俺的手艺,能打出差不多的,但要每一根都一样粗、一样直,很难,毕竟手劲不一样,火候也不好把控。”
“这就是图纸与机床的好处。”王巢指着图纸上的线条说,“这图纸上的线条,标注的是枪管的粗细、长度、孔洞的位置,每一个数字都代表具体的尺寸,只要按图纸做,每一根枪管都能一模一样;而机床呢,能精准控制尺寸,比手工打造快十倍,还更耐用。”
说着,他对李学员说:“把燧发枪的样品拿过来,再用机床演示一下打造枪管的过程。”
李学员连忙跑去仓库,拿来一把早已组装好的燧发枪(从系统兑换的样品),又启动了一台车床,将一根铜坯固定在车床上。随着机床的转动,铜坯上的多余部分被一点点削掉,不到半个时辰,一根光滑、笔直的枪管就打造好了,与图纸上的尺寸分毫不差。
工匠们看得目瞪口呆,张铁匠走上前,拿起打造好的枪管,用手摸了摸,又用尺子量了量,惊讶地说:“这枪管真直!尺寸也和图纸上一样!比俺手工打造的好多了,还快这么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