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推行均田,赢得民心(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明末龙旗》最新章节。

崇祯十七年四月二十五日,北京皇宫武英殿内,王巢正与户部侍郎马世奇、工部尚书宋应星及几位地方官员围坐在一起,案上摊开着一幅北京周边的土地舆图。舆图上用红笔标注着大顺军将领与明朝宗室霸占的土地范围,密密麻麻的标记从通州延伸至房山,几乎占据了北京周边近三成的耕地。王巢的手指在舆图上缓缓划过,目光凝重:“这些土地,原本是百姓的立身之本,却被权贵豪强侵占,如今大顺军西逃、宗室失势,正是将土地还给百姓的时候。”

马世奇连忙附和:“监国大人所言极是。北京周边历经战乱,百姓流离失所,许多人因无地可种,只能靠乞讨为生。若能将这些土地分配给无地农民,不仅能安抚民心,还能恢复农业生产,为后续的军需粮草提供保障。”

“只是,丈量土地、收回田产、重新分配,涉及诸多事务,需谨慎行事。”宋应星补充道,“尤其是大顺军将领的旧部与明朝宗室的旁支,可能会暗中阻挠,需派军队协助,确保均田政策顺利推行。”

王巢点头,当即拍板:“传我命令,成立‘均田司’,由马世奇兼任司长,负责统筹北京周边的均田事务;从北伐军中抽调两万士兵,组成‘均田护卫队’,分驻通州、顺义、房山等二十个州县,协助丈量土地、收回田产,若遇阻挠,可依法处置;另外,从山东调运十万石良种与五千套新式农具,由工部负责运输,务必在五月初之前送达各州县,发放给农民。”

命令下达后,均田司的官员与护卫队士兵迅速行动起来。四月二十六日清晨,马世奇率领第一批均田官员抵达通州,在州府衙门前张贴告示,宣布均田政策:“凡北京周边无地农民,可凭户籍证明前往所在州县的均田司登记,每户按人口分配土地,人均三亩;大顺军将领与明朝宗室霸占的土地,限三日内主动交还,逾期不交者,将由官府强制收回,并处以罚银。”

告示张贴后,通州城内的百姓起初还半信半疑。在南街居住的老农张老汉,家中原有五亩耕地,三年前被明朝宗室朱常洵的管家强占,一家五口只能靠帮人耕种为生,日子过得十分艰难。他看着告示上的内容,揉了揉眼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人均三亩地?还能免费领种子和农具?这不会是官府骗我们的吧?”

与张老汉有同样疑虑的百姓不在少数。直到次日清晨,均田司的官员带着护卫队士兵,来到朱常洵管家的庄园,要求其交还霸占的两百亩耕地。管家仗着自己是宗室旧部,不仅拒绝交还,还召集家丁手持棍棒,与护卫队对峙:“这是王爷的田产,你们算什么东西,也敢来收回?”

“此乃监国大人颁布的均田令,凡霸占百姓的土地,必须交还!”均田司官员厉声喝道,“再敢阻挠,便以抗旨论处!”话音刚落,护卫队士兵便举起燧发枪,对准庄园内的家丁。管家见士兵们装备精良,气势逼人,顿时没了底气,只能不情愿地在土地交还文书上签字画押。

消息传开,通州百姓终于相信均田政策是真的。张老汉连忙带着户籍证明,前往均田司登记。官员核对信息后,告诉他:“老人家,您家五口人,可分得十五亩耕地,就在城东的张家庄附近,都是上好的水田。明日我们会派人带您去丈量,确定地界。”

张老汉激动得热泪盈眶,对着官员连连作揖:“多谢大人!多谢监国大人!我们一家终于有地可种了!”

类似的场景,在通州、顺义、房山等州县不断上演。仅三日时间,便有近千名大顺军旧部与宗室旁支主动交还土地,共收回耕地五万余亩。对于少数拒不交还的豪强,均田司则采取强制手段——在顺义县,一名大顺军将领的旧部不仅不交还土地,还煽动村民对抗均田司,护卫队士兵当即出兵,将其抓获,并当众宣读其霸占土地、欺压百姓的罪行,随后按律处以杖刑。此举震慑了其他豪强,再也无人敢阻挠均田政策的推行。

五月初一,土地丈量与分配工作正式启动。均田司的官员们带着丈量工具,与护卫队士兵一起,深入各州县的田间地头,逐块丈量土地。为确保公平,他们还邀请各村的长老与百姓代表作为见证,每丈量一块土地,便在地界上插上木牌,标注土地所有者的姓名与面积。

在房山县的李家村,村民们围在田埂上,看着官员们丈量土地。村民李二柱家中原有三亩耕地,被大顺军将领霸占后,他只能靠打零工养家。如今,他不仅收回了自己的三亩地,还额外分得六亩,共计九亩耕地。当官员将写有他名字的木牌插在田埂上时,李二柱激动得跪在地上,亲吻着脚下的泥土:“这是我的地!终于又是我的地了!”

土地分配完成后,山东调运的良种与新式农具也陆续送达。在通州的农具发放点,百姓们排着长队,领取属于自己的种子与农具。工部的官员还特意安排工匠,现场演示新式农具的使用方法——曲辕犁比传统犁更省力,一天能耕种两亩地;龙骨水车无需人力踩踏,只需借助水流便能灌溉农田;还有改良后的镰刀,割麦效率比传统镰刀提高了一倍。

“这曲辕犁真好,我老婆子都能拉得动!”一名老农试着拉动曲辕犁,脸上露出惊喜的笑容。工匠们耐心地讲解着使用技巧,直到每一位百姓都能熟练操作新式农具。

均田政策的推行,不仅让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还解决了许多历史遗留的土地纠纷。在顺义县的王家村,王姓与刘姓两族因一块十亩的耕地,争斗了十几年,历任县官都无法解决。均田司的官员经过调查,发现这块土地原本是王家村百姓的祖产,后来被刘家豪强霸占,于是依法将土地判给王家村,并为其办理了土地证明。两族百姓感激涕零,纷纷表示愿意为监国大人效力。

随着均田政策的深入推行,北京周边的农业生产迅速恢复。五月中旬,正是播种的时节。在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百姓们忙碌的身影——有的用曲辕犁耕地,有的用龙骨水车灌溉,有的则在播种良种。张老汉带着儿子儿媳,在自家的十五亩水田里插秧,他一边插一边念叨:“有了这好地、好种子、好农具,今年定能有个好收成,再也不用饿肚子了!”

百姓们的生活逐渐好转,对王巢的支持度也大幅提升。在北京城内的茶馆酒肆里,百姓们谈论最多的便是监国大人的均田政策。一名曾在大顺军统治下饱受压迫的百姓,端着酒杯说道:“大顺军只会抢我们的粮食和钱财,监国大人却把土地还给我们,还送种子和农具,这样的好官,我们怎能不支持?”

“是啊!监国大人就是我们的救世之主!”周围的百姓纷纷附和,有的还提议为监国大人立生祠,以感谢其推行均田政策的恩德。

消息传到皇宫,王巢却拒绝了百姓立生祠的提议。他对马世奇说道:“推行均田,是为了让百姓有地可种、有饭可吃,这是官府应尽之责,无需百姓感恩。若真要感谢,便让他们好好耕种土地,多打粮食,为复兴大明出一份力。”

马世奇将王巢的话传达给百姓后,百姓们更加感动。许多农民自发组织起来,成立“护田队”,协助护卫队士兵巡查田间地头,防止豪强暗中破坏。在通州,一名豪强试图夜里偷偷拔掉土地界碑,被护田队发现后,百姓们将其扭送至均田司,要求依法严惩。

五月下旬,均田政策推行已满一个月。据均田司统计,北京周边共收回被霸占的耕地十五万亩,分配给无地农民三万余户,惠及百姓十五万余人;发放良种十万石、新式农具五千套,覆盖耕地二十余万亩。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北京城内的粮食价格也逐渐稳定,此前因战乱导致的粮荒得到了有效缓解。

王巢得知统计结果后,心中十分欣慰。他亲自前往通州的田间地头,查看庄稼的长势。在张老汉的田地里,绿油油的秧苗长势喜人,张老汉见王巢到来,连忙上前跪拜:“监国大人,您看这秧苗,长得多好!今年定能丰收!”

王巢扶起张老汉,蹲下身子,轻轻抚摸着秧苗,说道:“这都是百姓们辛勤劳作的结果。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好好耕种,日后的日子定会越来越好。”他还叮嘱身边的官员,要继续关注农业生产,及时解决百姓在耕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比如提供灌溉水源、防治病虫害等。

在随后的日子里,均田司又陆续推出了一系列配套政策:设立“农贷司”,为缺乏耕牛、肥料的农民提供低息贷款;开办“农学堂”,邀请经验丰富的老农与农业专家,向百姓传授耕种技巧;建立“粮食储备仓”,在丰收时节收购多余的粮食,在灾年时发放给百姓,确保百姓的粮食安全。

这些政策的推行,进一步巩固了均田政策的成果。到六月初,北京周边的农田已全部播种完毕,绿油油的庄稼覆盖了田野,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百姓们脸上的笑容多了,对未来的信心也更足了。许多原本因战乱逃离家乡的百姓,得知均田政策后,也纷纷返回北京,重新开垦土地,组建家庭。

在一次朝会上,马世奇向王巢禀报:“监国大人,自推行均田政策以来,北京周边的百姓归附者已达五万余人,农业生产恢复良好,预计今年秋收时,粮食产量可恢复至战前的八成。”

王巢点头说道:“均田政策初见成效,但这只是开始。待日后局势稳定,还要将均田政策推广至全国,让天下百姓都有地可种、有饭可吃。只有百姓安居乐业,大明才能真正复兴。”

此时,一名官员上前禀报:“监国大人,山海关方向传来消息,清军与吴三桂的军队已在山海关集结,似乎有入关的迹象。”

王巢的目光瞬间变得坚定:“看来,一场大战在所难免。传令下去,让吴甡与张勇加强山海关的防务,同时令李虎加快追击李自成的进度,尽快回师增援。只要我们守住山海关,剿灭大顺军,便能为均田政策的推行与大明的复兴,赢得更多时间。”

“遵监国大人令!”众臣齐声应诺。

夕阳下,王巢站在武英殿的台阶上,望着远处的田野。微风拂过,田野里的庄稼泛起层层绿浪,仿佛在诉说着百姓们对安稳生活的渴望。他知道,推行均田政策只是稳定朝局的第一步,接下来还要面对清军的威胁与大顺军的残余势力。但只要赢得百姓的支持,上下一心,便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打不赢的战争。复兴大明的道路虽漫长,但他已看到了希望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