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且让我看看你的长进。(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秦,我,最尊太子,召唤不良人》最新章节。

此举将打破世家垄断,必遭贵族激烈反抗。

况且儒家弟子多出身贵族,科举之效可想而知。

嬴政闻言厉声道:"科举乃利国惠民之策,臣子自当遵从。

若有阻挠者,且看寡人宝剑锋利否!"

嬴天衡进言道:"父王,科举章程繁杂,需详加规划。

且大考须设主考一人,总揽全局。

"

嬴政颔首:"此言有理。

主考人选当如何?"

荀子请命道:"老臣愿担此重任。

"

作为儒家半圣,他确有平息儒门非议之能,此番请命实为保全门下弟子。

嬴政却看向嬴天衡:"此策既出天儿之手,当由太子主理。

再者也该让他历练历练。

"

嬴天衡推辞道:"儿臣不过献策,科举牵连甚广,还是荀老先生更为妥当。

"实则担心自己会对儒生动杀心。

嬴政决断道:"科举乃开天辟地之举,你既为创制者,自当亲自操持。

这样,荀子从旁协助,一文一武,相得益彰。

"

见君命难违,嬴天衡只得应允:"既如此,儿臣拟先在咸阳设学宫试行,待天下一统再全面推行。

"

嬴政思忖片刻,深以为然。

此举可为日后推行积累经验,确为稳妥之策。

咸阳宫内,君王朱笔一挥:

"准奏!学宫不必新建,咸阳现有闲置府邸众多,将吕不韦旧宅稍加修缮,即可作为学宫使用。

"

"此学宫赐名——炎黄学宫!"

"凡我炎黄血脉,皆可入内求学!"

次朝会上,嬴政当庭宣布开创科举制,并以炎黄学宫先行试点。

话音未落,十余名老臣伏地死谏。

这些皆是功勋旧臣,其余被嬴天衡与嬴政更替的朝臣则噤若寒蝉。

年轻的秦王面若寒霜,未置一词便拂袖退朝。

两日后,这十余名官员尽数入狱,罪名赫然是贪墨受贿。

抄家之际,果然起获大量钱财。

这些获罪者,恰是当日反对科举之人,无一错漏。

念及旧功,嬴政未取性命,仅削职抄家。

如今秦国上下尽在掌控,影密卫与锦衣卫无孔不入,朝臣隐秘皆在君王掌握。

满朝朱紫,谁人袍袖之下不藏些污垢?

平素里,嬴政为维系朝局运转,对臣下小恶多予宽纵。

然若违逆王命,则必遭雷霆之击。

此举分明是敲山震虎,余臣岂能不明?不过数日,科举之议再无杂音。

再开朝会时,众臣恭敬商议科举细则。

347条章程议定,改建炎黄学宫的诏令即刻下达。

官吏们虽暗自叫苦,却不敢怠慢——既要遍贴告示于秦境各郡,又须晓谕燕、韩故地乃至其余四国子民,且须在学宫竣工前完成。

君命如山,谁敢延误?

《新政之下的暗流涌动》

秦国推行新政的消息如同惊雷般炸响。

众人议论纷纷:既然秦国都这么做了,我们若不效仿,岂不是自绝后路?倒不如投奔秦国,或许还能谋个前程!

余下四国却难以效仿。

单是那些世族大家的反对之声,就足以让任何变革胎死腹中。

维持现状固然能让贵族满意,可平民百姓的怨气又当如何平息?就算真要推行科举,光是制定章程就需耗费时日,待到真正实施更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

届时民怨沸腾,恐怕为时已晚。

待到局势发酵,秦国若趁机出兵,说不定四国百姓反而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这正是嬴天衡深谋远虑之处。

他不动声色地安排人手在四国散播舆论,不费一兵一卒就能搅动风云。

在这个消息闭塞的时代,如此布局虽非易事,却也并非不可能。

朝会甫散,群臣便火速离宫筹办事宜。

不出月余,科举新政已传遍秦国,就连四国也有所耳闻。

各方反应却是天差地别。

贵族们寝食难安,却又敢怒不敢言。

在嬴天衡的威势之下,他们连大气都不敢出。

寒门子弟若能通过科举入仕,对贵族而言无异于灭顶之灾。

即便贵族子弟入仕的机会十倍于平民,可平民的数量却是贵族的千万倍。

长此以往,不出二十年,朝堂必将易主。

商君变法已然削弱了贵族的根基,如今科举新政更是雪上加霜。

嬴天衡分明是要培养寒门势力来制衡贵族。

即便看透这步棋,他们也无可奈何——如今的秦国,完全是嬴天衡一人之天下。

除非他们这些人胆敢造反,否则根本无法说一个不字。

嬴政牢牢掌控着秦国百万大军,若没有他的命令,连大将军也无法调动一兵一卒。

即使有人心怀不轨,也无力撼动他的地位。

再说了,谁又能逃得过无孔不入的不良人?

想通这些后,贵族们只能叹息,束手无策。

与之相反,平民百姓听闻此事后,先是震惊,再是难以置信。

千百年来,他们一直处于最底层,除非天资卓绝又得贵人提携,否则难以翻身,世代贫苦。

如今嬴政一纸诏令,竟打破了贵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许多人甚至不敢相信——那些高高在上的人,向来视他们如尘土,怎会允许他们踏入官场?直到朝廷一再声明,百姓们才渐渐相信这是真的。

尤其那些读书人,更是心潮澎湃。

多少寒窗苦读之士,只为得到一次举荐的机会,施展抱负。

可大多数人却连门路都找不到。

而科举的出现,让他们终于有了公平竞争的机会,或许真能一鸣惊人!虽未正式推行,但希望已近在眼前。

四国百姓半信半疑,真有这般好事?尽管如此,他们心中仍燃起一丝期待,只待消息传来,便知真假。

此刻,炎黄学宫已成为天下瞩目的焦点!

……

繁华的咸阳城人流如织,不仅有本地百姓,还有来自四国的游历者、商人,以及那些渴望出人头地的寒门学子。

他们纷纷涌入此地,想亲眼看看秦国的科举究竟是真是假。

正午时分,两名气质出众的年轻男子漫步街头,正是韩非和嬴天衡。

韩非听闻科举一事,懊悔未能亲历,便拉着嬴天衡出来一探究竟,顺便再听他细说其中门道。

韩非环顾四周,这是他入秦以来首次外出闲逛,心中充满好奇——这个从贫瘠之地崛起的强国,究竟有何不同?

转了一圈后,他发觉秦国与列国最大的区别,主要有两点。

咸阳城的生活称不上富足,但其井然有序令人惊叹。

无论贵族平民,都恪守本分,整座城池犹如精密的机杼,运转得滴水不漏。

更令人触动的是,这里的百姓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他们笃信国家会愈发强盛,并为此倾注全力。

目睹此景,韩非不禁想起故国。

大han的子民脸上常挂绝望,对朝廷早已失去信任。

究其根源,终究是统治阶层的失职。

他愈发确信:唯有赢得民心,让底层百姓真正认同这个国家,社稷方能昌盛。

眼前的秦国,竟与他魂牵梦萦的理想国度不谋而合。

时值隆冬,街头寒风刺骨,但行人脸上都绽放着暖阳般的笑容。

此时炎黄学宫即将落成,各项筹备工作已进入尾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