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不禁为之震动(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唐:开局救下李二,曝光我身份》最新章节。

“医学院,便是专授医术、钻研医理的学府!”

“其本部可设于大唐科学院之下,作为医学分院。”

“我们可以广招天下名医,共议医术,统合医道,探究最新医理。”

“医学院下设习医之所,选拔聪慧仁善的少年,传授医术后派往医馆坐诊,济世实习......”

李沐结合后世医科大学与附属医院的制度,向二人详述其设想。

医学院培养医师,同时推动医学研究,而医馆则治病筹资,并为学子提供实践机会。

二者相辅相成,对大规模培育医师、精进医术大有裨益。

尤其在大唐当下,医者难寻,百姓患病多靠硬撑。

医师缺乏系统学习与足够病患历练,亦难成良医。

李沐此策,一举两得,直指难题核心。

李二从百姓与朝堂角度权衡利弊,不禁赞叹。

“若设医学院广育医师,普惠百姓,实乃利国利民之善政!”

“百姓得医,诊费可降,李小郎君此举功德无量!”

“此议甚善,朕必令朝堂鼎力支持!”

李二对医学院之策极为认同,恨不能即刻施行。

孙思邈沉思良久,眼中渐现光彩。

“医学院,育医者,研医道......”

“学用相济,不仅利于医师培养,更能推动大唐医术精进!”

“小郎君,真乃医道启明之人!”

“老道定当全力相助!”

孙思邈深知医学院的建立将推动大唐医学腾飞。

自此,学医者有师可承,有技可练,更有前程可期。

按后世说法,这便是“卒业包授职”!

百姓见其利,必争送子弟习医。

医师之业,当为大唐显途!

见二人皆表支持,李沐心中甚慰。

得李二首肯,朝堂无阻,医学院与医馆可顺利兴建。

至于孙思邈……

这位天赐神医,李沐岂能放过?

若不将其延揽至大唐科学院钻研医道,岂非辜负“李半仙”之名?

李沐整肃神色,对孙思邈郑重宣言:

“孙道长医术冠绝当世,乃大唐第一神医!”

“这医学院院长之位,非道长莫属!”

“道长放心,本院资金、场地、器具乃至试验素材,必当全力供给!”

医学院的解剖实验和药物试验需要安排人手,这些都交给我来办妥,你只管专心研究就好!

孙思邈听后,心中微微一动。

其他事情尚可应付,唯独解剖用的 和试药者不易解决。孙思邈本就因伦理之故左右为难,如今李沐主动提供便利,他哪有拒绝之理?

尤其在看过李沐绘制的人体解剖图后,孙思邈早已按捺不住,恨不得立刻亲手实践一番。

他当即颔首,应下了李沐的提议。

---

李沐成功说服了李世民与孙思邈,大唐医学院的筹建终于有了眉目,他自是十分欣喜。

意向达成后,李沐便与李世民、孙思邈二人细细商议具体事宜,包括医学院的规章、人员、选址、经费等,以及附属医馆的建造方案。

待这一系列事宜敲定,李沐才长舒一口气。

“若在从前,建造这些不知要耗费多少时日,幸好如今有了水泥!”

“陛下,孙道长,我打算以钢筋混凝土建造医学院与医馆,也好为后人树立典范。待高楼落成,必当整洁美观,实用便捷!”

自高炉炼钢与水泥研制成功后,李沐便有意用钢筋混凝土修筑高楼,如今恰逢医馆兴建,可谓一举两得。他参照后世医院的构造,有信心在大唐重现。

想到百姓将来能在钢筋混凝土的楼宇中求医问药,李沐心中油然升起一股自豪——这是他李沐造福大唐的功绩,也是他在这片土地留下的不朽印记!

然而,李世民望着李沐志得意满的神情,却满腹疑惑。

“李卿,你说要用水泥修什么钢筋混凝土高楼?莫非造墙还需掺入昂贵铁料?”

此前李沐只略提过水泥建房,未曾详述钢筋混凝土之妙。在李世民看来,建房耗费大量铁料实属浪费,实在难以理解。

李沐却不以为然:“陛下,您的眼光怎还停留在旧时?何不向前看?渭水铁厂如今铁水奔流似江海,区区钢铁何足道哉?莫非您未曾关注铁厂近况?眼下铁料堆积如山,几乎无处存放!”

自渭水铁厂步入正轨,矿料供应日益充足,产量更是节节攀升。若非李沐开放铁料供给新唐商会贩卖,恐怕铁料早已堆积至长安。

即便如此,百姓铁器需求有限,加之运输成本制约铁价,销路渐成难题。后世亦有类似情形——钢铁产量过剩,纵有基建消耗,仍难化解,最终不得不减产关停。

李沐提议兴建钢筋混凝土高楼,正是为了未雨绸缪,为未来持续增长的钢铁产量开辟新途。

李世民被这一番话说得怔然,一时竟不知如何回应。

近 未曾留意渭水铁厂的动向,可这钢铁产量竟如此惊人?

"这......李小子,休要欺瞒老夫!"

"铁器向来供不应求,岂会有积压之理?"

"老夫这就去铁厂一探究竟!"

李二按捺不住,当即起身直奔渭水铁厂而去。

孙思邈站在一旁,始终不明就里。水泥是何物?渭水铁厂又是什么地方?他潜心钻研医术,向来不问俗务,此刻听闻李二所言,却也不禁为之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