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百姓的感恩与敬畏,林渊的声望提升(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明:剩30天亡我靠纳妾救天下》最新章节。

###

“林青天?”

林渊坐在马背上,咀嚼着这三个字,脸上没什么表情,只是眼底深处,有一抹幽暗的光微微一闪。亲信脸上那激动的红光,在他眼中,与街边燃烧的火焰,与那些百姓眼中交织的恐惧和感激,并无本质不同。

都是可以利用的,人心的颜色。

活菩萨?他不是。青天?他也当不了。他只是一个在末日倒计时下,用最锋利的刀,为自己,也为这片将倾的天地,划开一道求生裂缝的穿越者。

名望,是比刀锋更有效的武器。有时候,它能杀人于无形;有时候,它也能聚拢人心,汇成一股连皇权都无法忽视的力量。

他没有回应亲信的禀报,只是轻轻一夹马腹,黑马迈开蹄子,在被清理出来的长街上缓缓踱步。他的身后,三百新兵依旧如磐石般矗立,将施粥点与外界的混乱隔绝开来。

那些领到粥的百姓,并未立刻散去。他们三五成群地缩在街边的屋檐下,捧着那碗能救命的浓粥,一边狼吞虎咽,一边用一种极其复杂的眼神,偷偷地打量着那个骑在马上的身影。

“他……他就是那个林大人?”一个刚从鬼门关爬回来的汉子,嘴里塞满了米粥,含混不清地问身边的同伴。

“小声点!不想活了!”同伴一把捂住他的嘴,惊恐地四下看了看,见那些黑衣士兵没有望向这边,才松了口气,压低声音道,“就是他!锦衣卫的林佥事。你没看见刚才?就那么一下,五十多个人,眼都没眨一下就没了。”

汉子缩了缩脖子,回想起刚才那整齐划一的刺杀,一股寒意从尾椎骨直冲天灵盖。他手里的粥碗,似乎都变得滚烫起来。

“可……可他也给了咱们活路啊。”另一个角落里,那位第一个上前领粥的老妪,已经喝完了粥,正小心翼翼地舔着碗底的最后一粒米。她浑浊的眼睛望着林渊的背影,对身边的儿媳说,“要是没有他,咱们今晚不是被乱民打死,也得活活饿死。这世道,能给咱们一口吃的,就是天大的恩情了。”

“娘说的是。”儿媳妇点了点头,她的孩子正抱着半碗粥,小口小口地喝着,小脸上满是满足,“可我一看他,心里就发慌。那些兵,也吓人,跟庙里的泥塑金刚一样,站那儿一动不动,眼睛里一点活人气儿都没有。”

这种矛盾的情绪,在整条长街上弥漫。

他们畏惧林渊的雷霆手段,那五十具尚在流血的尸体,是刻在他们脑中最深刻的警告。他们又感激林渊的“仁慈”,在那一碗浓稠的米粥面前,所有的道理都显得苍白无力。

畏惧让他建立秩序,感恩让他收获人心。

林渊要的,就是这个。

一个年轻的士兵,就是之前问老兵痞问题的那个,此刻正有些手足无措地站在粥桶旁。一个约莫五六岁的小女孩,方才领了粥,被她娘拉着,却不肯走。她从自己破旧的衣兜里,摸索了半天,摸出一个已经捏得有些变形、还带着体温的粗面窝头,怯生生地递到士兵面前。

士兵愣住了。他看着那黑乎乎的窝头,又看了看小女孩那双清澈又带着点胆怯的眼睛,一时间不知道该伸手去接,还是该把手背到身后。

“军爷……吃……”小女孩的声音细若蚊呐。

士兵的脸“腾”地一下红了,他求助似的看向不远处的老兵痞。

老兵痞正靠着一根柱子,看着这滑稽的一幕,嘴角咧着,也不出声。

“这……这个,我们有军粮……”年轻士兵结结巴巴地解释。

小女孩的母亲赶紧跑过来,一把拉住孩子,对着士兵连连作揖:“军爷莫怪,孩子不懂事,军爷莫怪。”

林渊恰好策马经过,他停了下来,低头看着这一幕。

他的目光,让那对母女瞬间紧张得屏住了呼吸。

林渊脸上没什么表情,他只是对那个年轻士兵说了一句:“拿着。”

士兵一个激灵,下意识地挺直了腰板:“是!”

他伸出那只握惯了长枪的手,有些笨拙地从孩子手里接过了那个窝头。窝头不大,却沉甸甸的。

“谢谢军爷。”小女孩的母亲见状,如蒙大赦,拉着孩子千恩万谢地退入了人群。

林渊的目光从那个士兵涨红的脸上扫过,又看了看周围那些百姓眼中悄然发生的变化,心中了然。杀戮带来的畏惧,正在被这一幕幕微小的善意,悄然地中和、发酵,最终沉淀为一种更稳固的东西——敬畏。

他没有再停留,带着几个亲信,向长街的另一头行去。

消息,比风传得更快。

不到一个时辰,半个京城都知道了崇文门发生的事。

一家还未打烊的茶楼里,几个商人模样的人正凑在一起,压低声音议论。

“听说了吗?崇文门那边,林佥事带兵平了乱!”

“何止是平乱!我一个亲戚在那边开铺子,吓得魂都没了。说是上千的暴民啊,跟疯了一样!结果林大人带了三百人过去,就一下!”说话的商人伸出一根手指,比划了一下,“就那么一下,领头闹事的几十个地痞,全躺下了!剩下的人,屁都不敢放一个!”

“嘶——这么狠?”

“狠?我倒觉得是好事!”另一个商人一拍大腿,“这帮乱民再闹下去,整个京城都得被他们给掀了!京营那帮废物是指望不上了,也就是林大人这种狠角色,才镇得住场面!我跟你说,他杀完人,还开了粥厂,安抚百姓。这叫什么?这就叫‘菩萨心肠,雷霆手段’!”

“对对对,如今城里都传遍了,叫他‘林青天’呢!”

而在另一处僻静的宅院里,几个穿着儒衫的读书人,也在月下对酌,谈论着此事。

“行事酷烈,有伤天和啊。”一个老秀才摇头晃脑,一脸不忍,“以杀止杀,终非王道。”

“张兄此言差矣!”一个年轻举人放下酒杯,面有激色,“如今是什么时候了?闯贼兵临城下,城内人心惶惶,若不以雷霆之势,拨乱反正,只怕不等城破,我等便要先死于乱民之手!林佥事此举,虽有伤仁和,却是安靖社稷的必要之举!在我看来,是大功一件!”

“功过是非,后人自有评说。只是这‘林青天’的名号,怕是要在这京城里,越传越响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