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令出天龙山 曾经恩怨(12)(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唐江山令》最新章节。
大顺元年(公元890年),唐昭宗欲外派舅舅王瓌出任一方节度使,便于联络各地亲近李家王朝的节度使和藩王,对抗宦官杨复恭,以及杨复恭安排在外的一众干儿子——“外宅郎君”。
所谓“外宅郎君”,就是杨复恭安排在各地的节度使。宦官无儿,杨复恭自然不例外。于是,他便大肆认下一众义子,任权唯亲,不但于朝堂掌权,更是外派各地出任节度使,掌握兵权。那时的杨复恭,势力日熏,不可一世。
昭宗皇帝既然想外派王瓌,杨复恭自然百般阻挠,不可成行。昭宗皇帝便改变策略,在朝堂上逐渐增加王瓌的话语权,给杨复恭施压。杨复恭担心王瓌在朝堂上与他争权夺势,于大顺二年,主动请奏,外派王瓌去偏远的黔南任节度使。
大唐初年,若提到官员外派,大多是贬黜,出行前有的如丧考妣,有的怀远神伤,暗自泣泪。但黄巢起事之后,长安再非曾经长安,昔日繁华十不存一。反倒是外派出京成为了香饽饽,不但各州府天地广阔,手握兵权,更是财帛殷实,远胜长安。
郎有情妾有意。既然杨复恭表陈,唐昭宗更乐得顺水推舟,便准了杨复恭的请奏。
哪里知道,杨复恭岂会有如此好心,而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明面上,他是遂了唐昭宗的意,不再与皇室较劲,掰手腕儿。暗地里,却派人尾随王瓌举家赴任的船只。与此同时,他还安排义子——山南西道节度使杨守亮组织人手,半路拦截。在吉柏津(今嘉陵江),杨守亮组织人马凿沉了王瓌一家乘坐的所有船只,致使阖家上下全部沉江而亡,其中还有随行赴任的宾客。
“老奴自幼生长在黄河岸边,水性极好,可在水底潜行。就这样,老奴在沉船之际,潜入水底,一直潜行好长一段距离,才敢出水,得以生还。”王怀哀伤地说道。
“难道凭借您潜行的水性,不能救出爷爷吗?”李凌霄问道,语气中责怪意味颇浓。
作为一个家仆,更何况还是贴身侍卫,怎可弃主人于不顾,只顾着自己逃生?
“小公子,老奴知道你会有此一问,老奴对此至今一直不能释怀。老奴自认不是贪生怕死之辈,也曾请求救下主人。但是,主人怜惜一家人,不想一人苟且偷生,坚决不让老奴救他。小公子,你先听老奴把话说完。”王怀看李凌霄又要张嘴说话,就阻止了他,继续说道:
“我刚才说过,老奴不是贪生怕死之人。既然主人不让老奴施救,那老奴便下定了决心,陪着主人和主母一起赴黄泉。但是,主人不同意,让老奴务必带走并保管好一样紧要物件。让老奴逃出去以后,交给二公子,替主人完成未竟事宜。没办法,主人临终所托,老奴只能含泪逃了出来。
退一万步讲,那时候,老奴只是水下功夫尚可,岸上有十多名功夫高手盯紧沉船处,更有大批弓箭手临阵以待。老奴可于水底潜行,而主人不可。但凡在水底潜行时间不长,只要冒出水面,便会乱箭射杀。没办法,老奴只能遵从主人的吩咐,带着主人托付的紧要物件,潜行逃了出来。”
听完王怀的话,李凌霄这才释怀,赶忙说道:“王爷爷,刚才我误会了您,对不住。”说完,他对王怀深施一礼。
“小公子,言重了。是老奴无能,没有救下主人一家。真是罪该万死!”王怀哽咽着说。
这段悲惨往事,如果不是情非得已,他肯定不想提起。因为从一开始讲述,他便老泪纵横,声音哽咽。这是一个白发苍苍老人的哽咽,何其令人动容!
“王爷爷,您知道我家的仇人杨复恭在哪儿吗?”此刻,李凌霄目眦欲裂,义愤填膺。他想复仇,这般家族的血海深仇不能不报。否则,枉为人孙,枉为人子。
“他罪有应得,早已被杀。”
“被谁所杀?”
“他与其义子杨守亮,自然是被你的姑表叔父——昭宗皇帝所杀。”
“我的姑表叔父?”李凌霄猝然一惊。
“小公子不知?”王怀同样一惊。
李凌霄摇了摇头。
“小公子,先等老奴讲述完这段过往,然后再讲述你与皇家这层亲戚关系。”
李凌霄点了点头。
“老奴潜回长安打听到,因杨复恭指使暗杀王氏满门,昭宗皇帝震怒,直接反目,撕破面皮,罢了杨复恭的官职。正因此,彻底打破了皇帝与宦官之间的平衡。但杨复恭不甘心,既然撕破面皮,便无所顾忌,纠结他的义子们反叛朝廷,讨伐昭宗皇帝。昭宗皇帝只能求助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平叛。虽然平叛成功,杀死了杨复恭。但是,昭宗皇帝此举也是引狼入了室,那李茂贞的阴狠更甚于杨复恭。在李茂贞的淫威之下,政令更是难以推行,各路节度使更是对昭宗皇帝失望至极,各自拥兵自重,扩张地盘。自此,大唐国运势微,一蹶不振。随后,各路节度使之间互相征伐,弱肉强食,彼此杀戮。最后,被朱温这个反贼篡位成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听到这里,李凌霄完全明白了。爷爷被暗杀是大唐国运衰落的导火索,引发了皇权与宦官的争斗,打破了权力平衡,最终两败俱伤,便宜了这些各自称王称霸的节度使,更是被宣武节度使朱温谋朝篡位。
虽然杨复恭已被诛杀,但他内心还是有着些许失落,毕竟不能亲自手刃这幕后主使的仇人。忽然,他又想到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便问道:
“王爷爷,您可知道在吉柏津沉船的是何许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