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取道云台山 偶得奇书(21)(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唐江山令》最新章节。

当他静下心来仔细聆听,这才听清楚,原来是阿克的声音。虽然极其微弱,但仍能听出是阿克在喊叫:“公子,你在吗?听到我说话了吗?”他知道,这是阿克在担心。他转念一想,看来这个山洞是通到了天瀑的石壁上,与外界相连。再向前走,估计就是悬崖峭壁了。

他没有回应阿克的声音,估计回应,下面也听不到。此刻,他正在思索,思索为什么会有两个洞口?很明显,两个洞口皆是人为堵塞。堵住一个即可,何必费工费力堵两个呢?

思来想去,李凌霄猜测,只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张良在此归天,既想着葬于风水之地,又不想让世人知晓。于是,他刻意斧凿出两个洞口。先是封堵住自己跌落的那个洞口,而后再一重重封堵这个洞口,以期达到与世隔绝的效果。

李凌霄心想:“若猜测不错,这应是子房先生亲力亲为。若单单一人所为,也算一个浩大繁复的工程了。”

他又自言自语道:“子房先生绝非羽扇纶巾的文弱书生,必有一把子力气。否则,不能挪动石板,封住这些洞口。”

李凌霄并未挪动这个洞口的乱石。他心怀善念,仍想让张良安心葬在这里,不被他人打扰。于是,他又原路返回。当他再次来到第七道门的时候,驻足良久,心有不甘。

“书卷到底在何处?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子房先生不会骗人的。既然有的竹简可以蜡封,保存至今。难道《太公》这天下奇书,还有自己的心血《碁道诡法》,就不会蜡封起来吗?”他在苦苦思索。

临山不见山全貌,去后悔自临此山。他心犹不甘,于是再次返回左侧的山洞。在山洞里,他围绕着岩壁敲敲打打,看是否有暗穴或暗格存在。但是,他失望了,仍然一无所获。就在他围绕着岩洞游走的时候,四散凌乱的齑粉,被脚下带起来的微风,吹得尽皆飞散。

他颓然坐在石凳上,再次拿起蜡封的竹简,仔细阅读,想从其中寻到一些蛛丝马迹。可惜,还是没有寻到任何线索。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他无意中注意到一个细节:石桌上的铜油盏是固定的。

汉初,那时还没有纸张,几乎全部竹简成书。而竹简成文的字数受限,一篇文章需要很多竹片。记录张良遗言的这些竹片,自然不在少数。当李凌霄每读完一个竹片的时候,都会随手放在石桌上。而有的竹片会偶尔碰到铜油盏。但是,铜油盏纹丝不动。他很是诧异,出于好奇,就去挪动铜油盏。但是,铜油盏就像镶嵌在石桌上一样,挪动不开。他更加诧异,觉得这里面肯定有蹊跷。但是,他没有莽撞行事,而是仔细观察这两只铜油盏,并小心翼翼地尝试旋转。几番尝试,他惊奇地发现,两只铜油盏居然都能够旋转。或许年月太久,旋转起来异常生涩。他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更加小心翼翼地摸索着旋转。摸索的过程里面,他发觉旋转的幅度很小很小,然后就转不动了。

稍加思索,他又想到了张良深谙黄老之事。于是,他开始顺着“道家”的思路进行尝试。他先是将左侧的铜油盏向左侧旋转七圈,然后将右侧的向右旋转七圈。但是,任何一只铜油盏都只是轻微转动而已。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尝试着双手握住两只铜油盏,同一时间,左侧向左旋转,右侧向右旋转。

若有奇迹,自然降临。就在他旋转之时,突然之间,只听石桌下面发出了吱嘎嘎的声音。李凌霄心里激动不已,但是,并没有激动到忘形。他继续双手控制着力量,旋转着。随着一圈圈的旋转,石桌下面的声音越来越大。当旋转到第七圈的时候,声音戛然而止,旋转同时停止。

直到此刻,惊喜之余的李凌霄才仔细观察石桌周围的环境。但是,没有发现任何异样,石桌还是石桌,石凳还是石凳。刚才,那些“吱嘎嘎”的声音是从石桌下面发出,于是,他探身看向石桌下方。突然,他惊喜地发现,石桌下面出现了一个一米见方的洞穴。他的心开始激动地砰砰直跳,知道自己成功了。

洞穴里散发着浓重的霉味儿。李凌霄顾不得这些,掩住口鼻,探身向洞里张望。不出所料,洞里堆放着太多太多竹简,探身就可以拿到。此刻,他没有心急,注意观察了一下这些竹简。很遗憾,穿连竹简的编绳也都粉化了,竹简是散落的。没办法,他只能一片片取出来。为了不混乱这些竹简,小心翼翼地一片片向外取。

“《太公·兵》曰:致慈爱之心,立威武之战,以卑其众,练其精锐,砥砺其节,以高其气,分为五选。……”

最上面的竹简竟然就是《太公兵法》。李凌霄心说:“世间传言,诚不欺我。”于是,他秉松把之光,孜孜研读起来。

当他读完《太公兵法》,稍加整理,细数,果然是八十五篇,共分九卷。而不是他在“摩诘洞”读过的《太公六韬》(亦称《太公兵法》),仅仅六卷,六十一篇。《太公六韬》中的“六韬”分别是: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每韬各分为一卷。但是,《太公·兵》却是分为九卷,八十五篇。由此可见,世人研读的《太公兵法》并非完本。《太公·兵》中“天韬、地韬、人韬”,是《太公六韬》中缺失的。

李凌霄在细读的过程中发现,缺失的“三韬”,竟然有着许多刀削的痕迹,诸多文字被削毁,根本不能完整通读。这,令他非常诧异。当他看到每一卷上面的“手笔”,心下这才了然。

每一卷的竹简上都有“研读手记”,不知是张良的,还是黄石公的,笔迹不同。通过这些“研读手记”,他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便是“天地人”三韬,是刻意没有流传到世间。因为“手记”写的很清楚:天韬可窥破天机,地韬可摧毁地脉,人韬可祸乱人间,故不可尽数习之,亦不可与世人知之。

即便如此,他连带猜测,外加体悟,断断续续读完了“天地人”三韬。读完之后,他的内心深处豁然开朗,直如打开了一扇天窗,通天地般玄明。此刻,他觉得,日月星辰,风云雨雪,万千宇宙,尽皆囊括于念间;高山大川,江海湖河,林草万物,尽皆信手于指掌;洞悉人性,人心相向,善恶忠奸,尽皆明了于心中。

何为彻悟?此时的李凌霄便是彻悟。何为通达?此时的李凌霄已然通达。他再次深深体会到,为什么要削毁诸多文字。那是天机,不可泄露的天机。此“三韬”是《太公兵法》的根本,无“天地人”何来韬略之说!何来胜负之论!世人习得的那“六韬”,不过枝叶而已,而根基是此“三韬”。

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瞑目静坐,再次体悟这《太公·兵》的玄妙和博大精深。这次体悟,他是结合了自己读过的《太公六韬》,里面内容虽略有出入,但大体模样。又结合了《孙子兵法》,感觉到孙子的诸多战略战术,皆传承于《太公·兵》。换言之,孙子兵法,部分师从姜太公。而《太公》便是姜太公的着述。

稍作调整,李凌霄再次从洞里取出竹简。随后取出的便是《太公·谋》。而此“谋”卷,仍然以“天地人”为根本,论述了谋略的使用之基和使用之法。史书记载,苏秦得到“太公之谋”,成为一时赫赫“纵横家”,执掌六国相印,令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再取,就是《太公·言》。此“言”卷,大多通过姜太公与周文王、周武王问答方式,讲述了黄帝等先贤的治国方略。这个“言”卷,对于李凌霄吸引力不强,并未甚读。

自幼,李凌霄就有过目不忘的天赋。这也是他们三个师兄弟之间,师傅偏爱李凌霄的缘由之一。

李凌霄整理完《太公》之后,对姜太公的崇拜,无以复加。《太公》全书,都是姜太公与周文王、武王的对答。而这些对答,充分展示了姜太公的才华、睿智和心胸。胸中如无宇宙,不可谋天下如斯。眼中如无江山,不可定策略如斯。

“太公就是太公,世上再无第二人。”李凌霄自言自语。

随后,他相继取出了剩余竹简。果然,剩余的竹简便是《碁道诡法》。

“碁道如兵道,碁法如兵法。碁无常形,以诡谲为道。于碁盘上行至,可体悟万事万物本一理。便将所得摘要录之,已自娱,善缘者可他乐。”

他一边细读,一边感慨张良就是不世出的奇才、大才。棋盘上排兵布阵,左右转圜,纵横捭阖,小巧灵活,真就是奇妙无比,玲珑剔透。破解的残局,更是脑洞大开,奇思妙想,妙招频出。李凌霄敬服尤甚。

山中无日月,不知过去了多少时辰。李凌霄孜孜研读,力争皆熟记于心。然后,他犯难了,这些竹简如何处理?遵照张良的遗言,必须毁掉。但是,此刻他犹豫了。应与当时的张良一个心思——如此天下奇书,真得舍不得毁掉。但是,张良已经再三叮嘱,甚至有着拜托的真诚。李凌霄犹豫再三又再三,终是做出决定:为了告慰亡灵,敬重亡灵,还是按照张良的遗言,毁掉《太公》。但是,将《碁道诡法》继续保存在山洞。一则,黄石公只是说毁掉兵法,他并不知道有《碁道诡法》一书。二则,这是张良的心血,只是碁道,与世道无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