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沃土初芽与秦技术员的松动(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逆流60年代》最新章节。

廖奎握住她的手,感受着掌心传来的温热与坚定。

“嗯,会的。”他沉声道,“粮食我们自己能补充一部分,肉食靠狩猎和积累,再把这个小屋弄得更结实暖和……我们在这里,一定能站稳脚跟,也一定能找到爹娘。”

【沃土田园】中的这抹新绿,如同黑暗中的灯塔,不仅照亮了粮食自给的道路,更坚定了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下去、并最终达成目标的信念。希望的根须,已在这片神奇的土壤中悄然扎下,只待春风化冻,便将破土而出,迎接光明的未来。

北大荒的冬日,白昼短暂,畜牧科的工作却在严寒的催逼下显得愈发繁重。廖奎负责的冬季防病试点工作,已然成为科里,甚至场部都挂上号的重点事项。他不敢有丝毫懈怠,每日里不是在各个棚舍间巡查记录,就是埋头整理数据,完善那份《冬季牲畜防病及饲养管理建议》。

这份建议书,他写得极为用心。不仅包含了已经推广的防风墙建设和正在试点的松针粉添加剂,还结合自己观察野物习性、以及【基础兽医诊断】对牲畜细微状态的把握,添加了许多细节:比如根据不同畜种和日龄,建议调整饲料的投喂时间和温水拌料的比例;强调了棚舍地面垫草的干燥与及时更换的重要性,甚至具体到垫草的厚度和铺设技巧;还提出在天气晴好、风力稍减的中午,适时、短时地驱赶牲畜在圈舍外围定的避风区域进行少量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

他写写画画,增删修改,粗糙的稿纸上密密麻麻都是字迹和简图。这份专注和投入,落在不同人眼里,自有不同的意味。

韩志刚是毫不掩饰的佩服,觉得廖哥干啥都这么“有章法”。张振山科长是欣慰和期待,觉得这年轻人肯下功夫,是块好料。而那位一直如同磐石般沉默的秦技术员,则在一日复一日的旁观中,眼神里那层坚冰,似乎也出现了一丝微不可察的裂痕。

这天下午,外面又飘起了细碎的雪沫,天色阴沉。兽医室里,韩志刚被派去仓库领消毒剂,张科长去场部开会,只剩下廖奎和秦技术员两人。廖奎正对着一份刚刚记录回来的、试点猪群与对照猪群的体温监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眉头微蹙,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秦技术员罕见地没有摆弄他的那些银针和瓶罐,而是端着他的大茶缸,慢吞吞地喝着浓得发苦的茶梗水,目光偶尔扫过伏案疾书的廖奎。

屋子里很安静,只有炉火偶尔的噼啪声、廖奎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以及秦技术员缓慢的啜饮声。

过了许久,就在廖奎准备起身去给炉子添块煤的时候,秦技术员忽然放下了茶缸,那沉重的搪瓷缸底与桌面碰撞,发出“咚”的一声闷响。

廖奎动作一顿,看向他。

秦技术员并没有看廖奎,浑浊的眼睛望着炉火跳跃的火焰,声音干涩地,仿佛自言自语,又像是在询问:

“《元亨疗马集》……‘春灌茵陈夏消黄,秋用理肺冬茴香’,这四季调理之方,你以为如何?”

这问题来得突兀,甚至有些没头没脑。《元亨疗马集》是古代兽医经典,这话讲的是根据不同季节,使用不同草药对马匹进行保健调理的原则。秦技术员突然提起这个,绝非无的放矢。

廖奎心念电转,迅速调动起脑中融合了系统【基础兽医诊断】知识和自身理解的经验。他没有立刻回答,而是沉吟了片刻,组织好语言,才谨慎地开口:

“秦老师,我觉得这话总结的是古人顺应天时、预防为主的智慧。春天用茵陈蒿利湿退黄,顺应生发之气;夏天用消黄散清解热毒,防暑邪内侵;秋天用理肺散润燥化痰,应对秋燥伤肺;冬天用茴香散温中散寒,抵御严寒。道理是通的。”

他顿了顿,话锋一转,语气更加务实:“不过,咱们北大荒情况特殊,冬长夏短,春秋短暂,气候比中原地区酷烈得多。完全照搬古方,可能不够精准。比如这冬天,光是温中散寒可能还不够,更要紧的是防风、防潮、保膘,增强牲畜自身的抵抗力。我觉得,咱们现在做的防风墙,尝试的松针粉,还有强调饲养管理的细节,其实也是这个‘冬茴香’的思路,只是咱们用的不是单一的茴香,而是结合本地实际的一整套‘土法子’,目的都是一个——让牲畜能平平安安把这冬天熬过去。”

他没有否定古籍,而是肯定了其核心思想,随即结合北大荒的实际情况,阐述了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正是对古方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而非背离。

秦技术员依旧看着炉火,脸上没什么表情,但握着茶缸的手指,几不可查地动了一下。廖奎的回答,既显示了他对传统并非一无所知,又展现了他不墨守成规、注重实际效果的思维,这恰恰搔到了秦技术员这类老派技术人员的痒处——他们尊重传统,但更相信在实践中验证有效的真理。

又是一阵沉默。炉火将两人的影子投在斑驳的墙壁上,微微晃动。

良久,秦技术员才极轻微地、几乎难以察觉地点了一下头。幅度小到仿佛只是脖颈僵硬后的自然活动。但他接下来的话,却让廖奎心中一震。

“嗯……因地制宜,是对的。”他的声音依旧干涩,却少了几分以往的冷漠,“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也不能死抱着不放。你们年轻人,脑子活,多琢磨琢磨,是好事。”

说完这句,他便不再开口,重新端起茶缸,仿佛刚才那番对话从未发生过。

然而,廖奎却清晰地感受到了那层坚冰的松动!这不是热情的接纳,而是一种基于专业能力认可的态度转变。秦技术员不再将他视为一个需要提防的“外人”或者不知天高地厚的“愣头青”,而是开始将他放在一个可以探讨技术问题的、平等的同行位置上看待。

这对于廖奎而言,意义重大。秦技术员在第七农场畜牧科乃至整个农场的老技术员圈子里,都有着不低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他的认可,是一张无形的通行证。而且,他多年扎根于此,对农场乃至周边区域的了解,远非韩志刚这样的年轻知青可比。与他关系的改善,或许在未来,能成为获取某些关键信息的重要渠道。

廖奎没有表现出任何激动,只是如同接受一句寻常的点评般,平静地应了一声:“谢谢秦老师指点,我记下了。”

他继续低头整理自己的数据,心中却已波澜微起。这看似微不足道的点头和寥寥数语,如同在冻土上敲开的一道缝隙,虽然尚未见到融化的春水,却已让人感知到,冰层之下,并非铁板一块。希望,总是在这些不经意的细节中,悄然孕育。与秦技术员关系的破冰,让廖奎在第七农场的根基,扎得更深、更稳了一些。他也更加确信,只有自身足够强大和不可或缺,才能在这片土地上,赢得尊重,撬动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