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吃低标准(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栀兰和她的儿女们》最新章节。
一九六零年九月份,全国范围的“低标准”如同一层厚重的阴霾笼罩着北大荒这片广袤的黑土地。
受政策调控,马场的粮食也开始紧张起来,大食堂的伙食定量标准比原来降低了三分之一。
枯黄的树叶随着萧瑟的秋风在北大荒的原野上打着旋儿,大大家迎来了一批又一批从关里来投奔他的老乡。
在这些老乡中,有本庄的远亲近友,有大大在外面做买卖认识的伙计,也有通过朋友介绍来的,还有听别人说马场有大大这么个“老乡”自己就奔过来的。
大大的名声出去了,这几年家里的“老乡”从来就没断过溜。基本上都是上一批还没找到工作,下一批就到了。
差不多有半年的时间,大大家里最多同时住过十七个老乡。他们都是十八九岁到二十几岁的个大小伙了,都是带着“瘪肚子”来的。别说是缺粮食,就算粮食有的是,光是做饭也是个不小的困难。
妈妈扭着两只小脚,有一天蒸了七锅镘头还没够吃,妈妈说她累得脚指头跟断了似的,疼得走不了路。
亏得家里的“小开荒”多,秋天的包米、黄豆、高梁、大豆、小豆收回来做主食,大大又领着他们挖了两个大菜窖,把土豆,萝卜,面瓜,白菜等窖起来吃了一冬天,好算大家都没挨到饿。
“不管认识的不认识的,只要是奔俺来的,就得叫人家吃饱饭,有俺吃的,就得有他们吃的。”大大一边磕着烟袋锅里的烟灰,眯着小眼睛对家里人说”
“他们生来乍到,出了门两眼一抹黑,叫他们去找谁呀?俺绝不能做出那等不仗义的事,不然等将来回关里家,怎有脸再见乡亲们的面。”
开春以后,大大蹲在门口,往烟袋锅里按着烟沫,按两下就不动了,他盘算着家里住的这十七个老乡。
冬天好说,挤一挤还热乎,可是天一热,就难办了,怎么颠倒也住不开。他抽了几口烟,吐出来的白烟炝得他把眼睛眯得更小了。
突然,他把烟袋锅往门槛上磕了磕,站起来自言自语道,“接着盖!有地方有材料,也就是出点力气的事儿。”
大大带着小伙子们进山砍了十几棵大木头抬回来晒着,五一过后就开始脱坯了。人多力量大,半个月的时间,六间大房子的土坯垛就码起来了。
春风又大又干,大大每天下了班都到坏场转一圈,他用烟袋锅敲了敲干透的土坯,“老伙计知道我急呀,十来天就干透了。”
六月一号,新房正式动工,光是自己家就二十多人,又来了十多个帮工的工友们,三四天的工夫房子就上盖了。
当最后一根梁柁架上去的时候,德禄放起了鞭炮,满院子欢声笑语,热热闹闹。
房子的大框盖好了,有班的都去上班了。大大下了夜班就带着家里这些大小伙子,和泥、抹墙,搭炕、砌锅台,安窗户安门,十几天就把这些活全部干利索了。
七月份东北的气温已经很高了,火热的太阳烘烤着大地,新房子的墙皮几天就干了。
大大吸取上次的教训,对大家说:“东北就是不缺木头,你们看住了火只管烧,一定得干透了再住进去。”
他把各屋里的炉子和灶坑里都架满了木头拌子,一天到晚不停火地烧着,没用几天,炕干了,墙也干了,屋里一点潮气也没有了。
七月中旬,大小伙子们搬进了新屋,早上下班回来的大大,看着他们都光着膀子,一顺水地躺在大炕上,笑眯眯地说,“嗯,这回可够用了,再多来几个也不怕了。”
听老家陆续过来的老乡说,由于老家对“关东户”(闯关东的家属)的歧视和排挤,孩子们的份饭食堂从来都不按量给,伯母和嫂子只能得忍气吞声,现在又一次降低了标准,她们的日子就更难熬了。
“这样下去不行,得赶紧把她们接出来。”大大心里想,俺帮了这么外人,不能叫自己家的人在关里受罪。
哥哥刚从关里回来不到半年,请不了假了。他只能联系关里那边还要过来的老乡,叫他们帮忙把伯母她们带过来。
伯母和嫂子都是小脚,带着四个孩子,大的十岁,最小的才三岁。
第一次约好的老乡在村口刚接到她们,民兵就追过来了,老乡跑了,伯母和嫂子被截了回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