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光在拐角等你(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荆棘中的常春藤》最新章节。

林野站在公告栏前,风把那叠纸吹得微微颤动。

十二页手绘的《家庭电路沟通指南》像一串沉默的密码,在晨光里静静摊开。

她看见有老人戴着老花镜逐字读着配文,有个年轻妈妈牵着孩子指着第一幅图说:“你看,就像你够不着饮水机那样。”还有人掏出手机拍照,朋友圈文案刚敲下一行——“原来修灯也能讲亲子关系?”

她没说话,只是盯着作者栏那个名字:林国栋。

这三个字潦草却稳,像他拧螺丝时的手劲。

她忽然想起小时候,父亲总在晚饭后坐在这张餐桌旁,翻一本边角卷起的笔记本,上面全是密密麻麻的电路图和电压计算。

她曾以为那是工具书,后来才懂,那是他唯一能表达“我在想什么”的方式。

他不会说“我爱你”,但会半夜起床检查她的台灯是否接触不良;他不懂怎么安慰哭闹的孩子,却能在她房间跳闸后十分钟内接通临时线路,让那盏暖黄的小夜灯重新亮起。

可那时候,她只觉得这光太暗、太迟、太寡言。

现在,这份用铅笔与尺规一笔一画描出的心理教案,竟比任何学术论文都更贴近“倾听者联盟”的灵魂。

它不谈共情技巧,不说情绪管理,甚至没有出现一次“创伤”或“修复”的字眼。

但它讲了一个事实:有些话,从来不需要说出来。

有些连接,靠的是动作的频率、手势的方向、电流通过灯丝时那一瞬的微光。

江予安不知何时走到她身边,轻轻握住她的手。

“你爸写的不是指南,”他说,“是他的道歉信,也是回信。”

林野鼻尖一酸。

她转身往老厂房走,脚步越来越快。

铁门半掩,里面传来金属碰撞声和老旧继电器“咔嗒、咔嗒”的响动。

她推门进去,看见父亲正蹲在一盏感应灯下,手里握着测电笔,额头上沁着细汗。

那灯忽明忽暗,像是挣扎着要醒来。

“你怎么敢写?”她终于问出口,声音轻得几乎被机器吞没。

林国栋没抬头,拧紧最后一颗固定螺丝,才慢慢直起身。

他摘下手套,拍了拍裤子上的灰。

“以前不敢,怕写错。”他嗓音沙哑,像磨过的铜线,“写了也没人看,看了也嫌土。可上次……看到陈锐那盏灯亮了,我才知道,错的线也能通电——只要有人愿意查。”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远处那排刚调试好的路灯控制器上。

“你们总说要‘听见’孩子。可有的孩子,根本不说话。就像这灯,断路了,你不找,它就一直黑着。”

林野怔住。

她忽然冲上前几步,翻开随身带的那份打印版指南。

翻到最后一页,正面是那幅名为“修的不是线,是距离”的全家照明剖面图——灯光从客厅蔓延至卧室、厨房、阳台,像血脉一样串联起每个角落。

而背面,在右下角极不起眼的位置,有一行极小的补充,墨迹淡,像是犹豫了很久才落笔:

“如果孩子不想修,就陪他站在灯下,等它自己亮。”

她的视线模糊了一瞬。

心口那片沉睡已久的荆棘纹身,竟传来久违的温热感——不是刺痛,不是灼烧,而是一种缓慢苏醒的、被光照透的胀动。

仿佛那些年扎进血肉里的尖刺,终于开始松动,裂开缝隙,让某种东西正悄然生根。

那天晚上,她坐在书桌前,把市教委要求的空白教案本重新打开。

左边放着父亲的手绘指南,右边摆着自己写满术语的心理干预模型。

她删掉了所有“认知重构”“依恋理论”“代际传递路径”之类的词句,只留下一句话作为课程导语:

“语言会失效,但行动永远在说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