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钱可以进来,但不能动我们的指挥权(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逆天改命祁同伟,无限进步!》最新章节。

其实春运在东大的传统远比人们想象的久远,绝不是改革开放以后才出现的现象。

具体起于何时已不可考。

但“春运”这个词,最早是从四五年开始流传开来的。

祁同伟对此格外重视。

如今有些地方还不太平,万一在路上出了岔子,谁都担待不起。

好在丰收集团的员工分布还算清晰,主要分省内、省外两类。

省内又细分为两拨:一拨是吕州下辖各县的,另一拨多数来自京州市区。

省外的情况就复杂些。

一部分是大学生,天南地北哪儿都有;

另一部分是外出务工的工人,主要来自中原、江淮、湘西、云贵川一带。

大学生不用他们操心,自有学校安排。

农民工这块,则采取一省一市集中乘车的方式统一组织返程。

春运买票向来不容易,但丰收集团和铁路部门关系硬,工人们个个都有票。

集团只消派大巴去车站接人便是。

示范区原是个穷县,连条铁路都没通,最近的火车站得跑到吕州。

这些事由管春秋一手操办。

这几天祁同伟也赶过来搭把手。

没想到的是,回岗的工人比往年多了不少。

都是靠着亲戚喊亲戚、朋友拉朋友、邻里带邻里传开的。

祁同伟碰上了于波,南胡省人,好家伙,拖家带口一大帮子。

见了面,于波热络得很,当场从编织袋里掏出腊肉往祁同伟怀里塞:

“伟哥,家里自己腌的,拿回去跟艾姐一块尝尝。”

祁同伟压低声音说:

“你要真给我,也该偷偷给啊,这大庭广众的,一人塞一点,我非被土产埋了不可。”

于波一愣,立马讪笑着收手:

“哎哟,是我没想周全。”

祁同伟笑着摆摆手:

“逗你呢,东西不能要。”

“心意我领了,可要是开了这个口子,往后就收不住了。”

“收起来,都收起来!”

最后这句话他是冲着四周喊的。

他已经察觉到,不少人正伸手往包里掏东西,动作如出一辙。

于波把腊肉收了,转而摸出一包烟递过来。

这回祁同伟没推辞——烟他不在乎牌子,关键是这份情意。

结果这一接,身边一圈人纷纷掏出烟来敬他。

祁同伟来者不拒,接过一支支小心塞进塑料袋里,自嘲道:

“你们瞧,我这月烟钱省下了。”

“兄弟们,烟我都收了,这份情我记心里。”

“别的东西,就别再给了。”

“我知道你们都想让我尝一口家乡味,可咱们人这么多,对吧?”

“一人捎点,我得住进特产堆里了。”

大家哄堂大笑。

许正阳却没笑,反而心头一紧。

没人要害祁同伟,这些人全是丰收集团的员工或家属,绝不会生出恶意。

让他不安的是刚才那一幕。

他忽然想起去年的事:金沙县有个农民,开着农用三轮车,装了一整车土货非要送给祁同伟。

因为祁同伟替他们争到了赔偿款。

农民最实在,谁让他们日子好过,他们心里明镜似的。

这种事不是头一回。

还有几辆拖拉机拉着青菜萝卜来的,就为感谢农业公司签了合同,让他们稳稳当当挣上了过去想都不敢想的钱。

类似的事一桩接一桩。

许正阳怕的就是有人带头。

他不懂什么叫“头羊效应”,但他清楚,只要有一个开始送东西,其他人立刻就会跟着上。

今天这队伍要是乱了套,谁都走不了!

祁同伟一边和于波闲聊:

“今年是你一个人回来的?”

于波挠了挠头:

“哪能啊,我把全家都带来了。”

“去年年底他们来探过亲,回去后一家人合计好了,干脆过来干活。”

他语气里透着骄傲:

“我在公司干了好几年,分了小洋楼,住得开,孩子也能安顿。”

“两个娃这次都带来了。”

祁同伟点点头:

“咱们拼死拼活,不就是为了让孩子有个奔头么。”

“村里请的都是城里有名气的老师,自家娃上学不花钱。”

“你把孩子带来,真是做对了。”

其实孩子们上学不是真不用钱,借读费照收。

只是这笔钱不用工人掏,丰收集团全包了。

祁同伟根本不在意这点开销。

花点小钱换来人心归附,再划算不过。

人活着,图的不止是钱。

出来打工要考虑的事太多了,成年人肩上担子重。

尤其上有老下有小的,操心的从来不只是自己。

更多时候,牵挂的是孩子的健康和念书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祁同伟非要把学校和医院建在二王村的原因之一。

而这,也正是大多数人最在乎的事。

一个农业为主的城市,为何拼不过工业发达的地方?

各方面的配套条件你根本没法跟人家比。

这样一来,谁还愿意留下来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道理就这么简单。

祁同伟和于波坐在村口闲聊:

“真打算在二王村安家落户了?”

于波咧嘴一笑:

“咱们丰收集团机会多,伟哥给的待遇又高,方方面面都替我们着想。”

“比老家那边强太多了,啥都不用自己操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