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土地新政(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清朝小说集》最新章节。

顺治元年,清军入关,中原大地满目疮痍。年轻的顺治帝坐在乾清宫的龙椅上,望着殿外飘落的枯叶,眉头紧锁。多尔衮站在一旁,低声禀报着各地灾情。

"皇上,河南巡抚急报,流民成群,饿殍遍野。"

顺治帝握紧了手中的朱笔,指节发白。他想起昨日在御花园遇到的那个老农,衣衫褴褛,颤巍巍地说:"草民一家五口,如今只剩半亩薄田......"

"不能再拖了。"顺治帝站起身,目光坚定,"传朕旨意,即刻推行更名田令!"

这一道圣旨,犹如春雷炸响。直隶农民王老汉攥着新发的地契,手都在发抖。三十年了,终于有了自己的田!他跪在地上,老泪纵横:"老天爷啊,这下能过活了......"

可朝堂之上,却是另一番景象。几位满洲亲贵拍案而起:"皇上,这可是咱们打下的江山!"

顺治帝冷冷地看着他们:"打天下为的是什么?让百姓安居乐业!谁再反对,就让他去屯田!"

四年过去了,京郊圈地之风愈演愈烈。旗人手持黄旗,驱赶汉民,哭喊声此起彼伏。顺治帝接到密折时,正在用膳,筷子“啪”地掉在地上。

"够了!"他猛地站起,"立即颁布永停圈地令!"

范文程叩首道:"皇上英明!"

然而,阻力远比想象的大。正红旗都统鳌拜闯进养心殿:"皇上,这会让将士寒心啊!"

"寒心?"顺治帝冷笑,"朕看是贪心吧!你问问那些圈地的旗人,有几人亲自耕种?"

新政推行后,河南开封府渐渐变了样。吴景道巡视时看到,昔日荒芜的土地上,麦浪滚滚。一个老农拉着他的手,激动地说:"大人,今年收成好,儿子也说媳妇儿了!"

户部尚书捧着奏折跑进乾清宫:"皇上,今年新增垦田已达百万顷!"

顺治帝看着窗外金黄的稻田,嘴角微微上扬。他知道,这条路还很长,但总算迈出了第一步。

御书房里烛火摇曳,顺治帝翻看着各地奏折。苏州知府的呈文引起了他的注意:市井小民因丁银重负,纷纷逃亡,商铺关门,街巷萧条。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顺治帝揉了揉太阳穴,召来傅维麟,"你提出的摊丁入亩,详细说说。"

御史拱手道:"回皇上,将丁银摊入田赋,按亩征收,无地者免征......"

"好!"顺治帝一拍桌子,"先在苏州试行!"

消息传出,苏州城沸腾了。绸缎庄老板李掌柜算着账本,喜极而泣:"每月省下三两银子,这日子有盼头了!"

然而,湖广布政使的奏报却让顺治帝皱起了眉头:地方官吏阳奉阴违,暗中加派杂税。他当即下旨:"严查贪腐,违者斩!"

改革如春风化雨,渐渐滋润着这片饱经战乱的土地。江南商贾云集,北方麦浪翻滚,连街头卖菜的老妪脸上都带着笑。

顺治十年,直隶大旱。顺治帝站在乾清宫前,望着灰蒙蒙的天空,心中焦急。他连夜召见内阁大臣:"立即开仓放粮!"

山西巡抚的奏折很快传来:义仓储粮三十万石,救活饥民数十万。顺治帝长舒一口气,却又陷入沉思。

"光靠赈灾不够。"他对身边的大学士说,"要从根本上解决。"

于是,"蠲免钱粮"政策应运而生。受灾地区三年免赋,重灾区五年免税。消息传到民间,百姓奔走相告。

河南信阳,张老汉捧着免税凭据,对孙子说:"记住,这是皇上的恩德。"

朝堂上,户部侍郎忧心忡忡:"皇上,如此大规模蠲免,国库恐难支撑。"

顺治帝却笑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只要百姓安居乐业,国库自然充盈。"

事实证明他是对的。次年,直隶、山东等地农业丰收,税收不降反增。法国传教士白晋在书信中写道:"这个年轻皇帝的智慧,远超他的年龄。"

顺治七年的一个春日,北京郊外出现了一幅奇特的画面:满汉百姓共耕一亩三分地,其乐融融。

这一切源于顺治帝的一项大胆决定:允许旗地与民地互相买卖。起初,满洲贵族们强烈反对。

"皇上,这岂不是坏了祖制?"一位亲王愤然道。

顺治帝却不为所动:"满汉一体,方能长治久安。谁能保证旗人永远不事农桑?"

正黄旗佐领赫图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将多余旗地卖给汉民张某,换来的银两用于经商。一年后,赫图家财翻倍,逢人便夸:"多亏皇上英明!"

盛京将军的奏报更让顺治帝欣慰:旗人纷纷学习耕作技术,与汉民互帮互助。曾经的民族隔阂,在共同劳作中逐渐消融。

关外"跑马占圈"的旧俗被严令禁止。一位试图圈地的旗人被当场杖责,震动朝野。从此,再无人敢越雷池一步。

顺治十八年,紫禁城内一片欢腾。最新统计显示:全国耕地面积恢复至五百余万顷,人口突破八千万。

御花园里,顺治帝望着盛开的牡丹,感慨万千。从十四岁亲政至今,十余年的改革之路,走得何其艰难。

"皇上,该用膳了。"太监轻声提醒。

顺治帝摆摆手:"朕还不饿。去把这些年的行政文书都拿来。"

烛光下,他一页页翻阅着:更名田令、永停圈地、摊丁入亩、义仓储粮......每一道政令背后,都是无数个不眠之夜。

"这些还不够。"顺治帝喃喃自语,"朕要为子孙留下一个太平盛世。"

他提笔写下最后一道圣旨:永不加赋。这四个字,将成为清朝延续二百六十年的重要基石。

窗外,第一缕晨光洒在紫禁城的琉璃瓦上。新的一天开始了,而这片土地上的希望,也将永远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