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四合院:穿成傻柱我狂一点怎么了》最新章节。
匠心铸就辉煌
红星钢铁厂的车间里,机器轰鸣,焊花四溅。何雨柱抹了把额头的汗珠,刚帮三车间解决了轧机传动系统的故障,工服上还沾着油污。
“何工,多亏您了,这老设备时不时闹脾气,没您真不知道怎么办。”年轻的技术员小陈敬佩地说。
何雨柱笑笑:“设备跟人一样,年纪大了就得细心呵护。
传动齿轮我已经调整过了,至少能撑半年。”
回到自己的工作室,何雨柱的目光落在墙角覆盖着防尘布的那个“宝贝”上。
他轻轻掀开布角,露出一堆精密零件和图纸,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
高精度机床项目,他已经搁置太久了。
“何工,厂长找您!”门外传来喊声。
何雨柱赶忙盖好设备,快步走向厂长办公室。一路上,工人们纷纷向他打招呼。
这段时间,何雨柱已成为红星厂解决技术难题的“定海神针”,从机械故障到生产工艺,几乎没有他解决不了的问题。
“厂长,您找我?”何雨柱敲门进入。
李厂长从文件堆中抬起头,笑容满面:“雨柱啊,刚才工业局来电话,特别表扬我们厂技术革新走在前面。听说你又解决了轧机故障?”
“小问题而已,已经处理好了。”
“对你来说是小问题,对别人可是大难题。”
李厂长起身为何雨柱倒了杯水,“我知道你心里一直惦记着那个项目,现在厂里大部分技术难题都解决了,你是不是该..….”
何雨柱眼睛一亮:“厂长,您同意我继续研究高精度机床了?”
李厂长点点头:“厂务会讨论过了,同意给你调配资源。
不过你也知道,咱们厂经费紧张,能支持的不多。”
“足够了!有您的支持就足够了!”何雨柱激动得几乎要跳起来。
回到工作室,何雨柱迫不及待地摊开设计图纸。
这些图纸他已反复修改了无数遍,每一根线条都印在脑海里。
高精度机床,这是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标志,当时国内使用的高精度机床全部依赖进口,价格昂贵且受制于人。
“何工,听说你要搞大项目了?”下班时分,几个年轻技术员凑过来。
何雨柱笑着指向图纸:“咱们要自己造高精度机床!”
小陈瞪大眼睛:“这、这可能吗?听说国外光研发就花了十几年.!..”
“别人行,我们为什么不行?”何雨柱语气坚定,“咱们红星厂从来就不怕挑战。”
夜幕降临,车间里的灯光渐次熄灭,只有何雨柱的工作室还亮着灯。
他伏在绘图板前,重新审视自己的设计。
这不是一时冲动的想法,而是经过多年积累和深思熟虑的计划。
在解决厂里各种技术难题的过程中,他不断汲取经验,为这个项目做准备。
日子一天天过去,何雨柱的工作室成了厂里最热闹的地方。
白天他仍然要处理厂里的技术问题,只有夜晚和周末才能专注于机床研发。
工作室墙上贴满了图纸,桌上堆着技术资料,角落里摆放着初步加工出来的零件。
“主轴系统还是不行,”
一天深夜,何雨柱对着刚刚测试失败的主轴摇头叹息,
“精度差0.01毫米,但这0.01毫米就是天壤之别。”
小陈打着哈欠说:“何工,已经凌晨两点了,明天再试吧。”
何雨柱仿佛没听见,拿起游标卡尺重新测量主轴尺寸:“材料可能有问题,热胀冷缩系数没计算准确。”
这样的夜晚成了常态。
何雨柱带领着由五名技术骨干组成的小团队,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没有现成的技术资料,他们就翻阅国外期刊,从零星信息中拼凑线索;没有先进加工设备,他们就靠手工一点点打磨修正。
三个月后,主轴系统终于达到设计要求。
“成功了!精度完全符合要求!”
当测试数据出来时,整个团队欢呼起来。
何雨柱却皱着眉头:“别高兴太早,这才是第一个难关。”
果然,随着项目推进,更多难题接踵而至。
控制系统稳定性不足,传动系统有微小偏差,甚至机床基座的轻微振动都会影响精度。
最棘手的是,厂里的加工设备根本无法满足精密零件的制造要求。
“何工,这批齿轮精度不够,又得重做。”老车间主任无奈地说。
何雨柱看着报废的零件,心疼不已。
这不仅浪费材料,更浪费宝贵的时间。
“我们自己改造设备!”何雨柱突发奇想。
“改造设备?怎么改造?”
“老刘,记得咱们去年改造的那台老铣床吗?它的精度比现在这些设备都高。我们可以用它来加工关键零件。”
说干就干。
何雨柱带着团队又投入到设备改造中。
这是一项繁琐的工作,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
每一个齿轮、每一条导轨都要反复调试,往往为了微米级的精度要花费数天时间。
夏去秋来,项目进展缓慢但稳步推进。
然而就在这时,厂里接到了紧急生产任务,何雨柱团队被迫暂停研发,投入到生产中。
连续两周的高强度工作后,何雨柱病倒了。
“何工,您就安心休息几天吧,项目我们盯着。”小陈到医院探望时安慰道。
何雨柱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却仍惦记着项目:“控制系统还要调整,我计算过了,反馈延迟可能是因为.…..”
“您就别操心了,”小陈打断他,“厂长说了,这是命令您必须休息。”
何雨柱无奈地笑了笑,忽然想起什么:“小陈,我抽屉里有本蓝色笔记本,你帮我拿来。反正现在有空,我可以再核算一下数据。”
病房成了临时工作室,护士们经常看到何雨柱的病床上铺满了图纸。
同病房的老人开玩笑说:“小何,你这是把病房当车间了啊!”
一周后,何雨柱不顾医生劝阻提前出院。
当他回到厂里,惊喜地发现团队并没有闲着,而是按照他笔记本上的思路,改进了控制系统。
“何工,我们试过了,反馈延迟问题解决了!”小陈兴奋地报告。
何雨柱拍拍年轻人的肩膀:“好样的!我没白带你们!”
寒冬来临,工作室没有暖气,为了保持精度,还不能生火取暖。
团队成员们的手冻得通红,却仍然坚持操作。何雨柱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自掏腰包给大家买了厚手套和保温杯。
最困难的时刻到了——整机组装。
所有零件都已加工完成,现在需要将它们精确组装起来。
这是极其精细的工作,丝毫差错都会前功尽弃。
何雨柱决定亲自负责最关键的主轴安装。
这项工作需要极高的稳定性,甚至连呼吸都要控制。
团队成员屏息凝神,看着何雨柱小心翼翼地将主轴放入预定位置。
他的手稳如磐石,眼神专注如鹰。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汗水从他的额角滑落,却无人敢为他擦拭。
“成了!”当最后一道工序完成,何雨长舒一口气,整个人几乎虚脱。
接下来是漫长的调试阶段。
何雨柱团队日夜轮班,对机床进行精细调整。测试、调整、再测试、再调整..….循环往复,仿佛没有尽头。
春节临近,厂里大部分工人都放假了,只有何雨柱团队还在奋战。
除夕夜,何雨柱让大家回家团圆,自己却留在厂里继续工作。
“何工,你不回家,家人该有意见了。”值班的老门卫劝道。
何雨柱笑笑:“没事,他们理解。老张,你也回去吧,我帮你值班。”
当新的钟声响起时,何雨柱独自在机床前,进行着又一次精度测试。
显示屏上的数字终于稳定在了理想值上,一次又一次测试,结果一致。
成功了!终于成功了!
何雨柱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他反复检查测试结果,确认无误后,激动得手都在颤抖。
这一刻,所有的付出和艰辛都得到了回报。
大年初一早晨,当团队成员来到厂里,看到何雨柱趴在控制台上睡着了,旁边的测试记录写满了成功的数据。
“何工!我们成功了!”小陈忍不住欢呼起来。
何雨柱被惊醒,看着围过来的团队成员,露出疲惫而灿烂的笑容:“是的,我们成功了!”
消息很快传遍全厂,工人们纷纷前来观看这台自主研发的高精度机床。
李厂长摸着机床光滑的表面,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雨柱,你创造了历史!这是咱们国家第一台自主研发的高精度机床!”
更让人惊喜的是,几天后,工业部领导得知这一消息,立即决定前来视察。
整个红星厂都忙碌起来,为领导的到来做准备。
何雨柱团队更是日夜不停,确保机床在视察时万无一失。
视察日到了,工业部领导在省市领导的陪同下来到红星厂。
当看到那台银光闪闪的高精度机床时,部长难以置信地问:“这真的是你们自主研发的?”
“是的部长,”李厂长自豪地介绍,“这是我们厂何雨柱工程师带领团队完成的。”
何雨柱上前详细讲解机床的性能和特点:“精度达到0.001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的十分之一,完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部长仔细观察机床运行,连连点头:“了不起!真了不起!你们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部长情绪激动地说:“这意味着我们不再受制于人!意味着我们的国防、航天、精密制造都有了保障!何雨柱同志,我代表工业部感谢你!感谢红星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