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晒在太阳下的“大风厂阴谋”(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名义:最强省四赵达功》最新章节。
用法律和规则本身,将这位凭借个人威望和特殊身份“退而不休”的老同志,逼到了墙角。
陈岩石的脸一阵红一阵白,他指着赵达功,手指微微颤抖:“你……你这是强词夺理!工人们的利益……”
“工人们的合法利益,政府一定会依法保障!”赵达功打断他,语气斩钉截铁,“但超出法律框架的非分之想,绝对不行!陈老,请回吧。具体的安置和清偿工作,光明区政府会在大风厂现场设立办公点,公开透明地进行。您有任何意见,可以通过正规渠道反映,也可以在现场监督,但请不要干扰政府依法履职。”
陈岩石碰了个硬钉子,带着郑西坡等人悻悻而去。此后,他们又试图去找李达康,甚至还想通过其他关系向沙瑞金递话,但得到的回应几乎如出一辙——出示法律文件,强调依法办事。沙瑞金那边更是直接拒而不见。赵达功甚至让人将那些关键的法律依据复印了数十份,分别放置在省政府接待室、京州市委市政府信访办以及光明区政府大门处,明确告知,凡是来为大风厂“不合理诉求”说情的,先学习法律法规再说。
与此同时,赵达功协调、李达康落实的现场安置工作,在大风厂门口紧锣密鼓地展开了。
光明区政府抽调了精干力量,联合市人社局、社保中心、银行等单位,直接在厂区外空地上搭起了长长的帐篷,设立了“大风厂职工安置一站式服务点”。巨大的公示牌上,清晰地写着安置费发放标准、社保补缴政策、股权清偿原则以及土地性质的法律依据。
省人社厅协调了京州市乃至周边几个地级市的数十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带着大量的岗位需求,来到现场进行招聘。从技术工人到普工,从仓管到保洁,岗位种类繁多,待遇明码标价。
一开始,工人们还带着观望和疑虑,但在政府工作人员耐心细致的政策讲解下,尤其是在看到真金白银的安置费开始按照工龄、岗位、社保情况等差异化的标准,通过银行窗口直接发放到个人账户时,人心开始浮动了。
“老张,你工龄长,这次连补缴社保算上,能拿十好几万呢!”
“李姐,快看,那边电子厂招女工,包吃住,一个月四千多,比咱厂效益好的时候还强点!”
“政府这回是动真格的了,你看这账算得多清楚……”
现场的气氛逐渐从对抗、怀疑转向了计算、比较和选择。工人们排着长队,一边领取安置费,一边咨询招聘信息,许多人在当天就与新的用人单位达成了初步就业意向。政府用实实在在的利益和看得见的出路,成功地将一千多名工人从“护厂”的同一阵营中分化了出来。
郑西坡、王文革等人看到这一幕,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们试图再次煽动工人,跑到安置点前高声呼喊:
“工友们!不要被眼前的小利迷惑啊!我们的股权才是大头!没了厂子,没了地,我们以后怎么办?”
“他们这是分化我们!让我们当资本的奴隶!我们要团结起来,守住我们的厂!”
然而,这一次,响应者寥寥无几。一个刚刚领到八万元安置费、并和一家新公司签了用工协议的中年工人,忍不住回过头,朝着郑西坡啐了一口:
“我呸!郑西坡,你少在这里唱高调!什么为了工友?你当我们都是傻子吗?”
他声音很大,吸引了周围不少人的注意:“政府都贴出告示了!厂子里40%多的股份都在你们几个人手里!之前那块地要是真按商业地卖了,还了山水集团的钱,剩下的钱大半都得进了你们几个的腰包!我们这些没股份的恐怕连零头都没有!”
“就是!”另一个女工也愤愤地接口,“王文革,你之前喊着要跟厂子共存亡,说得那么好听,让我们大家跟着你们堵门、浇汽油,差点把命都搭上!结果呢?原来是为了保住你们自己那值钱的股份!我们流的血、受的伤,合着都是给你们当垫脚石了?”
“你们拿着我们当枪使,为自己争取好处,现在好处没了,还想拉着我们一起倒霉?做梦!”
“之前还以为你们真是为我们好,现在看来,最黑心的就是你们这些持股的!”
一时间,唾弃声、指责声此起彼伏。
曾经将他们视为领头羊的工人们,此刻眼中充满了被欺骗、被利用的愤怒和鄙夷。
真相一旦被揭开,利益的伪装便被无情地撕碎。郑西坡和王文革等人被围在中间,面色惨白,汗如雨下,他们试图辩解,但声音迅速被淹没在工人们的声浪中。
他们那套“代表工人阶级”的漂亮话,在赤裸裸的利益分配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苍白和可笑。
陈岩石站在不远处,看着这令他心碎的一幕。他原本以为自己在扞卫公平正义,却在无意中成了少数人攫取私利的工具,并站在了广大普通工人实际利益的对立面。
他看着工人们领取安置费、寻找新工作时脸上露出的希望,再看看郑西坡等人孤立无援、被众人唾弃的狼狈,一种巨大的无力感和荒谬感涌上心头。
大风厂门口的风波,在政府依法、务实、分化的策略下,迅速平息。
大部分工人得到了安置,看到了新的生活希望。而郑西坡、王文革等少数股东,在失去了群众基础和法律依据后,也只能无奈地接受按照工业用地价值清偿债务后分配所剩无几资金的现实。
一场看似轰轰烈烈的群体性事件,其内在驱动力一旦被阳光照亮,便显露出其中掺杂的私心与算计,最终在法治和利益的共同作用下,悄然瓦解。赵达功和沙瑞金,用一场经典的依法行政案例,给汉东官场上了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