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竹讯(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云荒劫:焰纹觉》最新章节。

清晨的露水还挂在竹篮边缘,李嫂的儿子骑着自行车闯进院来,车筐里的报纸被风吹得哗哗响。“芽儿姐!城里回信了!”他举着个牛皮信封,额头上沾着泥点,“邮政的人说这是加急件,特意催我赶紧送回来。”

竹芽拆开信封时,手指在发抖。信纸是打印的,字迹工整:“贵坊所送竹篮样品已验收,工艺精细,纹样雅致,符合‘非遗手作’标准。现拟订购三百个,需在秋收前交货,附详细规格清单。”末尾盖着城里文创店的红章,墨迹还带着新鲜的光泽。

“三百个!”二婶手里的竹篾“啪”地掉在地上,她赶紧捡起来,手心的汗把竹片浸得发潮,“咱这小竹坊,能赶得及吗?”

张嫂凑过来看清单,突然笑出声:“你看你看,人家要‘带晨露纹’的,这不就是咱昨天琢磨的缠枝莲加露珠吗?还有这‘竹节纹’,咱天天编,闭着眼都能刻。”她拍了拍竹芽的肩,“别怕,多喊些姊妹来帮忙,秋收前肯定赶得及。”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上午就传遍了全村。晌午时分,竹坊门口挤满了人,有抱着孩子的媳妇,有刚从地里回来的老汉,连隔壁村的王木匠都来了,扛着他的刨子:“我帮你们修竹刀,再给竹篮做几个木底,稳当!”

竹芽把清单贴在墙上,用红笔圈出重点:“晨露纹要刻得浅,像沾在叶尖上似的;竹节纹得顺着竹材的天然纹路走,别硬刻;每个篮底要编‘平安结’,这是张嫂的拿手活。”她分了工:年轻媳妇眼神好,负责刻花纹;婶子们手劲稳,专攻编篮身;老汉们力气大,去后山砍合适的竹材——要三年生的青竹,不嫩不老,编出来既有韧性又不易虫蛀。

王木匠在墙角支起了临时工作台,刨子“沙沙”地削着木底,木屑堆成了小山。他边干活边哼着老歌,木底的凹槽刚好嵌进竹篮底部,严丝合缝。“咱这竹篮,得让城里人体会到,不光是装东西的物件,是能捧在手里的念想。”他眯着眼打量刚做好的木底,“你看这弧度,刚好贴合手心,拎着不硌得慌。”

日头偏西时,第一批十个竹篮已经编好了。竹芽把它们摆在院里的石板上,夕阳穿过竹条的缝隙,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影,晨露纹在光里像真的沾了水汽,竹节纹顺着竹材的肌理起伏,仿佛能听见竹子生长的轻响。

“得给竹篮编个编号,”李嫂的儿子突然说,“就用咱村的名字加日期,比如‘竹坞村·七月廿三·晨’,让城里人知道每个都是独一份的。”

竹芽觉得这话在理,找来炭笔,在每个竹篮的内侧轻轻写下编号。笔尖划过竹面,留下淡淡的痕迹,像给每个竹篮盖了个小小的戳记。她忽然想起爹说的“物件有灵”,这些带着编号的竹篮,要去城里的千家万户了,它们会装着书,装着花,装着寻常日子的烟火气,也装着竹坞村的风与露。

晚风起来时,竹坊的灯亮了。二十多个影子在墙上晃动,竹篾碰撞的“噼啪”声、王木匠的刨子声、还有姑娘们的说笑声混在一起,像一首没谱的歌。竹芽望着墙上的订单,忽然觉得,三百个不是尽头,这竹坊的光,才刚亮起来呢。

夜色像一块巨大的墨布,缓缓覆盖了竹坞村。竹坊里的灯却亮如白昼,十几个妇女围坐在长桌旁,手里的竹篾在指间翻飞,编织声此起彼伏,像春蚕啃食桑叶,细密而执着。

“李婶,你这晨露纹编得真好,露水珠子像要滚下来似的。”一个年轻媳妇笑着说,手里的竹篮刚编到篮身。

李婶停下手里的活,擦了擦额角的汗:“多练练就会了。你看这竹篾,得顺着它的性子来,太急了容易断,太松了又不挺括。”她说着,指尖轻轻捏住一根竹篾,手腕一转,一个圆润的露珠形状就出来了。

竹芽走过去,拿起一个快编好的竹篮,细细端详。篮身的晨露纹疏密有致,竹节纹顺着竹篾的天然弧度起伏,底部的“平安结”打得结实又好看。她想起城里文创店的要求:“要有手作的温度,也要有自然的灵气。”这些竹篮,显然都做到了。

“王木匠,”竹芽朝角落里喊了一声,“木底都做好了吗?”

王木匠直起腰,手里举着一块打磨光滑的木底:“早好了!你看这凹槽,严丝合缝,保证装再多东西也不晃。”他把木底往竹篮底部一扣,果然刚刚好,连一丝缝隙都没有。

竹芽点点头,心里踏实了不少。三百个竹篮,看似数量庞大,但在全村人的合力下,竟比预想的进展快了许多。妇女们白天忙着编织,晚上就着灯光继续赶工;男人们则负责砍伐、运输竹材,打磨竹篾,每个人都像上了发条的钟,不知疲倦。

这时,院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是去城里送羊篮的伙计回来了。

“芽儿姐!城里那边回话了!”伙计跑得满头大汗,手里挥舞着一张纸条,“他们说,咱送的样篮太受欢迎了,尤其是那个带晨露纹的,好多人预定,让咱能不能多做两百个,价钱再提高一成!”

竹芽接过纸条,上面的字迹娟秀,写着:“竹坞村手作竹篮,形神兼备,兼具实用与观赏价值,特追加订单二百,单价上浮一成,望如期交货。”

周围的妇女们听到消息,都停下了手里的活,脸上露出惊喜的笑容。

“太好了!”

“咱的竹篮这么受欢迎!”

“加把劲,多做些,让城里人也看看咱竹坞村的手艺!”

竹芽看着大家兴奋的样子,心里也涌起一股暖流。她高声道:“姐妹们,听到了吧?城里的人喜欢咱做的竹篮!他们说,这竹篮里有咱竹坞村的灵气。”她顿了顿,声音更加洪亮,“我知道大家累,但这是咱竹坞村走出大山的机会!多做一个,就多一个人知道咱的手艺,多一份收入,将来咱的日子就能过得更红火!”

“对!为了好日子,加油干!”

“不累!这点活算啥!”

妇女们的热情被点燃,编织的速度更快了。竹篾碰撞的声音、说笑的声音,在夜里传出很远,像一首充满希望的歌谣。

竹芽走到院外,望着远处黑黢黢的山峦。山风吹过,带来阵阵竹香。她想起爹曾经说过,竹子扎根深,才能长得高;竹篾柔韧,才能编出好东西。

如今,竹坞村的竹子,不仅扎进了深山的泥土里,还借着这些竹篮,扎进了城里人的生活里。那些晨露纹、竹节纹,不再只是简单的图案,而是竹坞村的印记,是乡亲们的汗水与智慧。

“再加把劲,还有半个月,就能完工了!”竹芽对着夜空轻声说,仿佛在与这片土地对话。

夜空中的星星,眨着眼睛,像是在回应她的话。竹坊里的灯光,在夜色中格外明亮,照亮了竹篾上的纹路,也照亮了竹坞村未来的路。

这条路,或许漫长,但只要像这竹子一样,坚韧、执着,终会通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