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春风拂孤岭(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反派好感系统:从祁同伟开始改变》最新章节。

半年后的孤鹰岭,以王镇长为首的整个利益集团全部被彻底绳之以法,曾经笼罩在孤鹰岭上的阴云彻底被清扫干净。

半年后的孤鹰岭,早没了往日的沉郁。

山桃花漫过土路,把粉白撒到新立的小学围墙上;

村口的晒谷场改造成了蔬菜集散点,聂明宇的货运车刚卸完最后一批空筐,村民们围着算账,手里的票子攥得实,笑话说“现在种三亩菜,比过去跟王镇长混半年还挣得多”;

秦老师站在教学楼门口,看着孩子们背着新书包跑进教室,窗玻璃上“孤鹰岭中心学校”的红字,在太阳下亮得晃眼。

这翻天覆地的改变,是陆则、祁同伟他们用半年熬出来的成果。

自王镇长的黑恶团伙被扫除,他们没急着收尾,反倒揪出了根儿:乡镇穷、没出路,才有人被裹进犯罪里。

于是借着孤鹰岭离京海近的优势,陆则等人先搭起了蔬菜的路子:

祁同伟挨家挨户劝村民扩大种植,聂明宇用自家货运渠道对接京海,再通过陈泰搭上线。

陈泰在港岛跟“和连胜”的头目熟,能走走私渠道绕开关税,把蔬菜卖到油尖旺、铜锣湾的菜市场,一斤菜的利润比运去本地批发市场翻三倍。

周边村子见孤鹰岭赚了钱,也跟着一起种,半年下来,不仅没人再沾毒品,连外嫁的姑娘都有回来帮忙的。

学校的事也落了地。秦老师念叨了好几年的教学楼,靠着陆则找的三层关系:

室友王浩家在市教育局,帮着拿到了乡村建校指标;

郭小鹏的父亲在政务体系里指点,把土地审批的流程走得顺顺当当;

陆则省师范大学教授的母亲,又协调了城里的老师过来轮岗,小学、初中教室一起建,连课桌椅都是新的。

这天傍晚,祁同伟在集散点核对完当月的货运账,陆则突然接到周主任的通知:

“你们的基层调研周期到了,下周就要走了吧?镇里想办个表彰会,给你们几个记功。”

到了表彰会那天,镇政府的院子挤满了人。

李队亲自来给陆则颁“禁毒先进个人”证书,村民们凑过来给祁同伟塞鸡蛋,给郭小鹏递晒干的山货,郭小鹏这半年教大家用石灰水鉴别制毒原料,帮着守住了村子的地。

新任镇长站在台上说:“过去孤鹰岭是‘谁来谁愁’,现在是‘谁来谁羡慕’,这多亏了陆则他们,把‘禁毒’和‘过日子’绑到了一起,给咱们指了条明路!”

镇政府前的表彰横幅还飘在风里,陆则从李队手里接过“禁毒先进个人”证书,想起前一天接到父亲的电话,语气比往常沉了几分,带着难得的郑重。

“你爷爷的老战友、现在汉东军区的张司令,昨天看到你那篇孤鹰岭的报告了。”父亲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

“他跟我念叨,‘正明那小子当年在淮海战场上,就是个敢钻战壕查敌情的硬茬,没想到孙子跟他一样,能沉到基层看真问题’。

还有,社科院把报告转到省委政策研究室后,赵达功主任特意找我聊了半下午。”

陆则听到赵达功这个名字,忍不住抬起头。

看着身旁郭小鹏正捧着新到手的化学试剂瓶研究,祁同伟在跟村民说蔬菜货运的事,他顺着父亲的话追问:“赵主任怎么说?”

“他先夸报告里‘禁毒要跟乡村振兴绑在一起’的想法,说‘现在不少干部只盯着经济,忘了基层稳才能根基牢’。”

父亲顿了顿,像是在回忆当时的场景,

“后来聊到你,他突然问‘这孩子是不是陆正明家的?’

我说是,他就笑了,说‘难怪看问题这么实。’

当年动荡那几年,赵家受冲击,你奶奶通过你爷爷的老部下帮着保护了不少战友。

当时只是想着尽一份力,也没想到后续有什么关联。没想到你这次又帮着孤鹰岭搞禁毒、建学校的,竟然入了人家的眼。这算是陆家跟赵家的缘分续上了’。”

这话像把钥匙,突然打开了之前的模糊过往。陆则终于明白,父亲之前总说“你爷爷走得早,但没白走”,不是空话。

爷爷陆正明1948年牺牲在淮海战役时,才二十八岁,生前跟李云龙、赵刚是战友,一起守过阵地、抢过物资;

后来爷爷的战友们散落各地,有的进了军区,有的到了地方,赵达公的父亲就是当年跟爷爷一起扛过弹药箱的老兵,两家早有旧谊。

而动荡那几年,奶奶靠着爷爷留下的人脉,帮赵家转移过关键文件,这份情,赵达公一直记着。

正想着,脑海里响起系统的提示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