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杀招暗藏(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反派好感系统:从祁同伟开始改变》最新章节。

清晨的安全部门指挥中心,欢呼声与键盘敲击声交织成胜利的喧嚣。

秦峰举着刚整理好的战报,声音里满是疲惫后的亢奋:“雇佣组织三人全部落网,爆炸装置已成功拆解;2名潜伏眼线移交审讯室,审讯正在进行;3名涉案学者及7家文化公司负责人依法拘留,其核心资产账户已全部冻结,资金流向正在溯源!”

掌声雷动中,陆则却独自伫立在电子屏幕前,指尖划过冰凉的边框,目光紧锁着那张被红圈标注的关联图谱。屏幕上,以季鸿远为核心的势力节点正被一个个划掉,原本盘根错节的黑色网络如今支离破碎,看似已被彻底击溃。

但他的心头却压着一块巨石——作为穿越者,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场思想认知领域的战争持续了多久,造成的危害有多么巨大。

通过外祖父留下的文献资料,陆则回想起季鸿远这位曾经最得意门生的行事风格:最擅长以退为进,从不会在核心利益受损时坐以待毙。

“太顺了,”陆则摩挲着胸前的警徽,指尖微微发紧,“季鸿远经营多年的‘白帆计划’,绝不可能因为一次突袭就土崩瓦解。”

想到这,陆则开始反复回溯案件细节:

雇佣组织入境时的行踪过于暴露,仿佛生怕不被发现;涉案学者的学术不端痕迹粗糙得离谱,关键证据几乎是“送”到搜查人员手中;文化公司的资产转移更是留下了清晰的操作轨迹,像是故意留下的线索。

“这不是溃败,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表演,”他低声自语,“目的就是让我们沉浸在胜利的假象里,放松对他真正计划的警惕。”

脑海中,前世文化认知混乱的惨痛记忆汹涌而来:

某些影视作品中刻意美化北方游牧政权的形象,将“抗争”解读为“内耗”,引导观众对“英雄”产生怀疑;

部分教育类书籍中,将“保家卫国”的典故替换为“多元视角的探讨”,甚至加入“游牧文化更先进”的论断。

这些内容像种子一样,埋进了一代人的认知里,造就了一大批对历史真相模糊、对文化认同混乱的群体。

陆则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屏幕上的领域标签——教育、出版、高校……这些显性领域的溃败,更像是为了掩盖背后更隐蔽的动作。

“陆局,喝杯咖啡缓一缓?”秦峰端着热咖啡走来,脸上洋溢着胜利的笑意,“审讯专家已经到位,就算他们嘴硬,也迟早能撬出季鸿远的下落!”

陆则接过咖啡却没喝,杯壁的温度丝毫暖不透他冰冷的思绪:“审讯记录里,那3名学者除了学术不端的问题,还有其他异常吗?”

秦峰翻了翻手里的记录本,随口答道:“倒是有个小细节,李教授书房搜出了些教辅材料手稿,他说只是帮朋友校对,我们初步判断和核心案件无关,就没深入查……”

话音未落,指挥中心角落传来两名年轻队员的闲聊声:“我表弟上五年级,上次历史测验有道题问‘中原王朝抗北方游牧政权的将领算不算英雄’,他答‘算’居然被判错了,老师说‘这类问题存在历史争议,需多元看待’;

还有我邻居家孩子,写作文说想当历史英雄的人,被老师批注‘缺乏对多元文化的理解’,让重写一篇介绍‘文化交流使者’的。”

“教辅材料?!”这两个字像惊雷劈进陆则的脑海。

陆则猛然想起前世教育内容异化的荒诞:某些所谓“学术专家”以“历史研究”为名,将“抗争精神”解读为“狭隘主义”,甚至要求教材删除“保家卫国”的经典典故,替换为“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融合”内容。

这种看似“学术中立”的调整,对三观尚未成型的孩子而言,却是认知塑造的关键偏差——他们会逐渐认为,“英雄”是“争议人物”,“保家卫国”是“过时的观念”。

陆则快步走到投影屏前,技术组已调出李教授修改后的手稿。

在“靖康耻犹未雪”章节,“直抵黄龙府”的豪迈誓言被删去,取而代之的是大段“从北方游牧政权角度看战争”的分析;

课后思考题更是刺眼:“对比‘抗游牧将领’与‘北方游牧文化使者’的贡献,谈谈你对‘英雄’的新理解”“分析‘农耕政权与游牧政权冲突’的负面影响”。

更可怕的是,一些知名典故被替换为“民间传说”,注释里特别标注“该传说缺乏可靠史料,仅供参考”。

“这不是学术修正,是精准的认知误导!”陆则一拳砸在操作台上,声音里满是焦灼

“季鸿远太狡猾了,他根本不直接输出错误观点,只是通过删减关键信息、设置带有偏向性的问题,让读者在有限的素材里自己得出错误结论。

成年人能分辨‘学术争议’与‘事实真相’,但孩子对教材有着天然的信任,这种潜移默化的误导会成为他们认知的底色。”

他迅速调取教育主管部门不久前发布的《中小学历史与文化课程标准》修订说明,其中赫然写着:“历史问题需避免单一视角解读,应引导学生思考‘多元文化共存’的意义”“英雄主义需结合‘当代价值’重新审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个看似“中立”的表述,被季鸿远精准利用,包装成“课程改革”“教育创新”的外衣,让其渗透行为完全规避了行政干预的可能。

“我们连质疑的立场都难找,”陆则揉了揉眉心,“一旦提出异议,就会被扣上‘干涉学术自由’‘思想僵化’的帽子,这正是他想要的局面。”

与此同时,境外海滨别墅内,季鸿远正倚在露台的藤椅上,手中把玩着一本烫金封面的小学教材样本。海风拂过他银灰色的发丝,露出他眼中深不见底的算计与自负。

“老板,林教授那条线全断了,3名学者和7家文化公司的人都被抓了。”下属恭敬地站在身后,递上加密通讯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