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非遗之殇(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反派好感系统:从祁同伟开始改变》最新章节。

市场经济浪潮初起,“非遗保护”还是个无人知晓的陌生词汇。

“非遗保护”?在当时的中国,这四个字比天书还陌生。

国家层面没有半条相关法规,地方政府的办公桌上,堆满了招商引资的GDP报表,那些藏在乡野、躲在老铺里的中医药技艺,在他们眼里不过是“不值钱的老古董”,甚至不如外资企业带来的几台机器、几个就业岗位金贵。

没人把这些老手艺当“文化根脉”,更没人想到要保护。

这种集体性的麻木,像一道不设防的城门,让季鸿远背后的日、美势力,得以大摇大摆地闯进来,用最直白、最粗暴的方式,抢走中华传承千年的瑰宝。

他们不用设陷阱,不用玩阴谋,只需要挂着“合作建厂”,“学术交流”的幌子,再递上一点点诱惑,地方政府就会主动牵线搭桥,老匠人就会掏心掏肺地传授——这场掠夺,光明正大到令人心寒。

云南文山的三七地里,68岁的陈老佝偻着腰,指尖摩挲着刚挖出来的三七。

他手里的“九蒸九晒”炮制技艺,是陈家传了五代的宝贝,生三七有毒,经他七道工序蒸晒,毒性能去九成,药效却能翻三倍,靠着这手艺,他养活了一家三代,也让文山三七成了远近闻名的“药中珍品”。

突然有一天,一群西装革履的日本人找上门,说是日本津村制药的,想在文山建加工基地,投资500万,还能解决200人就业。

地方政府的人笑得合不拢嘴,亲自带着日本人找到陈老,拍着胸脯说“陈老你可得倾囊相授,这是为地方做贡献”。

日本人递过来的“技术顾问”聘书,每月给3000块报酬——这在当时,是陈老退休金的十几倍。

一辈子清贫的老人,从没见过这么多钱,也从没怀疑过“合作”的真假。

他以为只是收了个外国徒弟,便把压箱底的诀窍全抖了出来:

什么时候加黄酒去腥,每蒸一次要晾够多久,晒的时候得避开正午的烈日,甚至判断“蒸透了”的那种手感,他都手把手地教。

日本人的摄像机没停过,笔记本记得密密麻麻,连他掀开锅盖时留的缝隙大小,都被精确记录。

一年后,津村制药的基地建起来了,陈老的“顾问”头衔却被悄无声息地撤销。

他眼睁睁看着日本人用他教的技艺,在日本生产“三七口服液”,卖价是国内同类产品的十倍,垄断了全球高端市场;

而文山的三七加工企业,只能给日本人做原料供应商,一斤三七原料卖80块,加工后却被卖到800块,十倍的利润,全装进了外国人的口袋。

陈老看着电视里日本企业的广告,广告里说这是“日本独创的先进工艺”,老人一口老血差点喷出来。

他想找地方说理,可地方政府推三阻四,日本人更是避而不见。

不久后,这位守护了一辈子技艺的老匠人,就在郁郁寡欢中闭上了眼睛,临终前,他死死攥着那本泛黄的祖传笔记,嘴里反复念叨:“祖宗的宝贝,我给弄丢了……”

山西的小城里,王大夫的“飞针针灸”是出了名的绝技。0.3毫米的细针,他不用看仪器,凭着手感就能精准刺入中风患者的督脉十三穴,多少被判了“终身瘫痪”的病人,都被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当地人叫他“神针王”。

然后,也是突然的一天,韩国庆熙大学的“学术考察团”来了,带着先进的录像设备,说是要“交流学习”。

地方政府把这当成“国际文化交流的大事”,全程陪同,还反复叮嘱王大夫“要好好配合,给咱地方长脸”。

王大夫一辈子行医,信奉“学术无国界”,加上政府的撺掇,没半点防备。

韩国人围着他的诊疗床,从进针的角度、力度,到留针的时间、捻转的频率,拍得一清二楚;他们还以“探讨学术”为名,让他讲解取穴逻辑,画出祖传的“穴位敏感区图谱”,甚至逼着他演示如何根据患者舌苔、脉象调整针法。

半年后,王大夫在一本国际医学杂志上看到了韩国人的论文,标题赫然写着《韩式速刺疗法的原创性研究》,里面的针法、图谱,全是他当初教的“飞针”技艺。更让他崩溃的是,韩国人还申请了国际专利,反过来警告他,再用“飞针”宣传,就是“侵权”。

那些原本想拜他为师的年轻人,转头就去了韩国学“韩式速刺疗法”,说“外国的技术更正宗”。

王大夫的诊所门可罗雀,他看着墙上挂了一辈子的针灸铜人,铜人的穴位上还留着他无数次练习的痕迹,眼泪顺着皱纹往下淌:“祖宗的东西,怎么就成了别人的?”

浙江杭州的胡庆余堂,百年招牌在风中摇摇欲坠。

美国一家保健品公司找上门,想投资建厂,条件是“合作研发”胡庆余堂的宫廷膏方技艺——那是清代御医用的秘方,能“一人一方”熬制膏方,滋阴补阳,是胡庆余堂的镇店之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