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猫鼠总论(3Z 曲)(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密统帝国》最新章节。
实验室的通风系统突然发出一阵轻微的嗡鸣,将报告厅里凝滞的空气搅动出细碎的漩涡。那些漩涡在阳光的斜照下清晰可见,裹挟着经年累月沉积的粉笔灰,在空气中形成短暂的悬浮带 —— 既下落又漂浮,像极了米凡即将阐释的 “界量状态”。米凡的目光看似胶着在爱丽丝的虹膜上,瞳孔却没有任何聚焦的痕迹 —— 虹膜里映出的报告厅顶灯,在他视网膜上碎成星点,却丝毫没能撼动他沉浸的思绪。他右手食指在讲台边缘无意识地敲击着,频率与实验仓里蓝德的脑电波图谱惊人地一致 —— 那是一种介于 α 波与 β 波之间的特殊频率,被他命名为 “界量波”,上周他刚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相关论文,配图正是此刻黑板上即将出现的猫鼠示意图,图中猫的瞳孔收缩频率与这敲击节奏完美重合,仿佛在进行一场跨越维度的对话。
爱丽丝放在膝上的手轻轻蜷起,指甲掐进掌心的力度恰好能留下浅痕又不刺破皮肤。她无名指上的银戒指与掌心的汗液接触,形成一层微不可察的电解质薄膜,既绝缘又导电,恰似 “界量导电现象”。三年前在日内瓦粒子对撞机实验室,米凡盯着示波器上的粒子轨迹发呆时,也是这样的神情 —— 当时他突然拍着桌子说 “质量是时空褶皱的回声”,吓得隔壁控制室的咖啡杯都摔在了地上,褐色的液体在控制台面板上漫延,像极了此刻他即将阐述的 “界量流” 模型,那液体的边缘既清晰又模糊,既扩张又收缩。她悄悄抬眼,望见米凡后颈的衣领被汗水浸出深色的痕迹,那形状竟与蓝德染色体图谱中的 XXY 标记重合。
“给你们这些学奴讲课真是太麻烦了!”
一声暴喝突然炸响,米凡的手掌重重拍在黑板上,粉笔灰腾起的瞬间,他额前的碎发竟反常地贴在皮肤上,像是被无形的引力场压出的褶皱。这突如其来的情绪爆发让空气瞬间凝固,后排有人碰倒了钢笔,金属落地的脆响在寂静中格外刺耳,与他腕上手表的秒针走动声形成诡异的二重奏,两种声音既冲突又和谐,构成听觉上的 “界量现象”。第三排的周明注意到,米凡拍击黑板的位置,恰好是上周标注 “界量奇点” 的坐标,粉笔灰扬起的高度精确到 3.14 厘米。
一
周明下意识地推了推眼镜,镜架在鼻梁上划出细微的红痕。那红痕的颜色既鲜艳又黯淡,处于视觉感知的临界点。他记得米凡上次发这么大火,是因为评审团否定了蓝德的实验伦理申请,当时老教授气得把论文摔在地上,封面的猫鼠示意图被踩出个黑脚印,那脚印的形状后来被他用作 “界量边界” 的图例,边界线呈现出独特的分形特征,每个分叉处都藏着 π 的小数点后两位数字。
“又怎么了?” 后排传来一个迟疑的声音,是法国科学院的杜邦教授,他手里还捏着块没吃完的马卡龙,杏仁粉在指尖簌簌掉落,甜腻的香气与报告厅里的粉笔灰味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奇特的嗅觉 “界量”—— 既冲突又融合,既让人愉悦又令人烦躁。他袖口露出的怀表链上,挂着一枚微型埃菲尔铁塔吊坠,此刻正随着他的呼吸微微晃动,既静止又运动,摆动的幅度始终保持在 30 度角,那是米凡理论中 “界量临界角” 的数值。
米凡的下颌线绷得像根即将断裂的钨丝,他突然抓起粉笔在黑板上重重写下 “界量” 两个字,粉笔末溅在胸前的口袋上,那里别着支古董钢笔 —— 是导师临终前送的,笔帽上刻着高斯的签名,笔尖还残留着去年在亚马逊雨林考察时沾到的红土,那红土在阳光下既呈现红色又泛着紫色光泽,是当地特有的含铁矿物与锰元素的共生体,恰如界量的共存特性。“界量问题!难道你们听不懂吗?如果你们不能完全理解我的界量,那我下面要讲的 —— 你们就根本无法理解。”
他猛地转身,粉笔头在掌心转了个圈,转速既快又慢,形成视觉上的模糊带:“彻底理解我的界量概念的请举手。”
报告厅里静得能听见空调的送风声,出风口的格栅上积着层薄灰,被气流吹动时微微颤动,像在演示 “界量振动”,振幅恰好是 0.5 毫米,处于可观测与不可观测的临界点。爱丽丝率先举起手,她的银手镯在灯光下划出半道弧线,与上周米凡演示的 “无限运动直线” 轨迹重合,镯子内侧刻着的星图恰好对准了黑板上的某个公式节点,那星图的猎户座腰带三星既连成直线又构成三角形,三颗星的亮度比呈现 1:1.618:1 的黄金比例。舒美丽紧随其后,举手时无名指轻轻碰了碰耳垂 —— 那里戴着枚猫形耳钉,是米凡在亚马逊考察时给她买的纪念品,耳钉的眼睛是两颗微型蓝宝石,此刻正反射着幻灯机的光,既明亮又黯淡,折射出的光谱中恰好缺少了 589 纳米的钠黄光,形成独特的 “界量光谱”。
王侃侃的手举得最快,袖口露出半截实验数据手环,屏幕上跳动的数值恰好是 π 的平方,3.,这是米凡理论中 “界量转换率” 的核心常数,小数点后的位数既有限又无限。他的拇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手环边缘的刻度,那是用激光雕刻的猫爪印,每个爪尖的角度都是 72 度,构成完美的五边形。
除此之外,只有三十只手犹豫地升起,其中五只在半空悬了悬,最终还是落回膝盖,像被风吹折的芦苇。它们落下的弧度各不相同,却奇妙地构成了 “界量分布曲线”,米凡的目光扫过这组 “活体数据” 时,瞳孔微微收缩了 0.3 秒 —— 那是他计算数据时的标志性反应,这个时长既属于瞬间又构成持续,恰如界量的时间特性。
“那好!我只给听得懂的讲。” 米凡的皮鞋在地面碾过粉笔头,发出刺耳的摩擦声,鞋底的纹路里嵌着的粉笔灰被压成白色的粉末,像在绘制微型的 “界量地图”,地图上的路径既连续又间断。但他突然顿住,目光扫过那些低垂的头颅,喉结动了动,唾液在口腔里既分泌又吞咽:“谁能告诉我,在数学上,最难的是什么?”
荷兰科学家伯曼尔达推了推金丝眼镜,镜片反射的光在米凡脸上晃出片光斑,那光斑的形状随着他的动作不断变化,像在演示 “有限到无限的视觉转换”,光斑的边缘既清晰又模糊。“在数学里,最难的就是从有限上升到无穷!” 他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去年他在哥廷根大学的演讲中,曾因无法解释 “无穷小量的界量特性” 而被台下的学生追问得哑口无言。
“为什么?” 米凡突然提高音量,声波震得讲台上的水杯泛起涟漪,水面的波纹扩散又收缩,完美演示了 “界量波动”,波长既固定又变化。“高斯没有答案,阿基米德没有答案,欧拉没有答案,你们所膜拜的所有伟大的数学家都没有答案!为什么?”
他突然举起右臂,在半空画了个巨大的圆圈,袖口的褶皱里掉出片干枯的银杏叶 —— 是今早从实验楼前捡的,叶脉纹路恰好构成一个微型的猫鼠追逐图,叶柄处还留着齿状的咬痕,像是被某种小动物啃过,那咬痕的深度既浅又深,在 0.1 毫米到 0.3 毫米之间浮动。“因为他们的头脑中 —— 思维中没有界量的概念!”
说这话时,他脸上没有丝毫得意,反而蹙着眉,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指甲缝里嵌着的粉笔灰与皮肤形成鲜明对比,像在演示 “界量边界”,边界线既分明又模糊。这神情让爱丽丝想起蓝德实验报告的最后一页,那孩子用铅笔写着:“界量就像奶奶的老花镜,能把直线看成曲线,却又能让模糊的字变清晰。” 报告的边角还画着个歪歪扭扭的眼镜,镜片里一边是直线,一边是曲线,两条线在镜框边缘既相交又分离,交点处被特意涂成了灰色,既不是黑也不是白。
二
米凡抓起水杯猛灌了一口,然后狠狠砸向地面。玻璃杯在水磨石上弹了两下,竟没摔碎,杯口的茶叶渣撒出来,像片微型的森林,龙井的叶片舒展又卷曲,恰如 “界量状态”,既展开又收拢。这些茶叶来自舒美丽的家乡,清明前采摘的嫩芽带着独特的兰花香,此刻与粉笔灰混合成一种既清苦又醇厚的气味。“在我的终极统一理论中,圆是一个无限量运动的直线,有限量运动曲线,界量运动的直且曲线!你们怎么理解这一点?”
“圆怎么可能是直线?” 意大利科学家德茂霍地站起,他的笔记本上画满了欧式几何图形,每个圆都被标上了精确的曲率半径,页边空白处还写着 “荒谬” 两个字,但此刻他的笔尖却在颤抖,抖动的幅度既明显又微弱,振幅稳定在 0.1 毫米,恰如界量的空间特性。他的祖父曾是黎曼几何的研究者,临终前留下的手稿中,有一页被茶水浸湿,模糊的公式里恰好出现了 “界量” 的雏形符号。
米凡乜斜着看他,嘴角勾起的弧度带着点嘲讽,那弧度的角度恰好是 30 度 —— 这是他理论中 “界量临界角” 的数值,既尖锐又平缓。“问的好!如果你懂得界量,就不会问这么愚蠢的问题了。” 他突然抓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个螺旋,螺旋的每一圈间距都遵循黄金分割,既规律又随机,每个拐点处都被他用指甲刻出微小的凹痕,那些凹痕在阳光下既存在又仿佛不存在。“这是一个有限量 —— 无限量 —— 界量问题。就像蓝德的神经反射,既滞后又同步,既存在又自在。”
他突然提高音量,声波让前排的投影仪都轻微震动,镜头投射的光斑在黑板上抖动,像在演示 “界量扰动”,振幅既大又小。“宇宙和谐运动秩序的奥秘就在这里!没有界量,一切物质就不可能处于自在运动状态。圆怎么可以是处于无限运动的直线?是的!当你把猫的追捕路线无限延长,鼠洞的曲线就会变成平直的逃亡线!就像你们看到的蓝德实验数据,当观测时间超过 72 小时,所有的波动都会呈现出线性特征。”
“关键问题是你们是小科学思维者。” 米凡的手指点着太阳穴,那里有块淡淡的疤痕,是年轻时做粒子对撞实验被辐射灼伤的,疤痕的形状酷似他理论中的 “界量奇点”,既存在又虚无。“我思故我在,是你们在思考问题,所以问题就无法突破你们的思维。我是大科学思维者,我思故无我,是我思考的问题本身在思考,所以无所限制。”
他突然走向窗边,推开半扇玻璃,秋风卷着银杏叶扑进来,有片恰好落在他的公式笔记上,遮住了 “WY/NY/MY” 的符号,那片叶子的边缘既整齐又残缺,像被精心裁剪过的 “界量边界”,既规则又不规则。叶脉的分布呈现出分形特征,每个细小的分支都与主脉保持 137.5 度的夹角,这是植物生长的 “界量角度”。“还有重量问题,你们以为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有重量?其实不是这样 ——”
他转身时,风衣下摆扫过讲台,带倒了装粉笔的铁盒,粉笔滚了一地,红色、白色、黄色的粉笔混在一起,像散落的 “界量粒子”,既分离又聚集。这些粉笔来自不同的产地,红色的含氧化铁,白色的是碳酸钙,黄色的则添加了硫化镉,它们的折射率分别是 1.56、1.58 和 1.62,构成完美的 “界量折射率序列”。“类似于太阳的一切物质都是中量问题,类似于地球的一切物质都是重量问题,类似于金星的一切物质都是轻量问题…… 就像蓝德实验仓里的氧化浓度,既不是 100% 也不是 0%,而是界于两者之间的临界值!那个值既稳定又变化,既精确又模糊。”
米凡突然停住,像是意识到什么,指节轻轻敲了敲太阳穴,敲击的频率与实验仓的警报声一致 —— 那是界于正常与危险之间的警示频率,既安全又危险。“你们目前还不可能理解这一点,等你们完全研究透了我的终极统一理论,一切就明白了。就像你们现在看蓝德的实验数据,既看懂了又没看懂,既理解又困惑。” 他的目光落在实验楼的方向,那里的监控屏幕上,蓝德的手指正在玻璃上画着什么,轨迹既像直线又像曲线。
所有的科学家都保持着沉默,有人的手指在笔记本上无意识地画着圈,圈的大小逐渐变化,形成 “界量扩张模型”,半径的增长既匀速又变速;有人盯着地上那只未碎的玻璃杯发呆,杯壁上的水珠既附着又滑落,演示着 “界量附着原理”,附着力既强又弱。杜邦教授手里的马卡龙已经化了,奶油在掌心粘成黏糊糊的一团,甜腻的香气与焦虑的情绪混合成一种 “界量感受”—— 既愉悦又烦躁,既满足又不安。这味道让他想起童年时祖母做的杏仁糖,那种甜中带苦的滋味,此刻与米凡的理论产生了奇妙的共鸣。
“你们都哑巴了吗?” 米凡的声音撞在墙上,反弹回来时带着点金属共鸣,声波在空气中形成肉眼难见的 “界量波纹”,波长既属于声波范围又接近超声波,既可听又不可听。去年在剑桥大学的辩论会上,他也曾用同样的语气质问过那些质疑蓝德实验伦理的学者,当时窗外的雨丝既垂直下落又随风倾斜,形成独特的 “界量雨幕”。
“你怎么用你的无限量 —— 界量 —— 有限量解释宇宙?” 奥地利科学家优劳德突然站起来,他的皮鞋后跟在地上磕出清脆的响声,三短两长的节奏恰好是摩斯密码中的 “界量” 缩写,这是他与米凡在秘密通信时约定的暗号,这信号既隐秘又明显。他的祖父曾是维也纳学派的成员,藏在《逻辑哲学论》扉页的笔记中,有一段关于 “无限与有限的中间态” 的论述,与米凡的界量理论惊人地相似。
米凡的眼睛亮了,突然竖起大拇指,指节上的粉笔灰簌簌掉落,像在释放 “界量信息”,那粉末既下落又漂浮。“太好了!你听好了!学奴们听清楚了。” 他从地上捡起玻璃杯,杯口的缺口在灯光下闪着冷光,那不规则的边缘恰如 “宇宙的界量边界”,既明确又模糊。杯壁上还残留着茶渍,形成的图案酷似仙女座星系,螺旋臂的角度既符合观测数据又存在 0.5 度的偏差,那偏差正是 “界量修正值”。“宇宙处于无限扩张性倍积变量运动状态。那么,它在任何方向上是平坦的 (平直的),它是没有终极边的 ——”
他突然将杯子抛向空中,在它落下前稳稳接住,杯子翻转的角度精确到 72 度 —— 这是 “界量翻转角”,既垂直又倾斜。这个角度与金字塔的侧面倾角相同,既稳定又蕴含着无限的扩张力。“这是宇宙总量 / 变量 / 无限量 / 绝对量问题,在平直的面上,任何一条构成面的直线是处于无限扩张性倍积变量运动状态,既延伸又静止。”
杯子再次被抛起,这次他接住时故意倾斜,水在杯壁上划出条曲线,曲线的曲率恰好是 π 的倒数,既弯曲又接近直线。这条曲线与地球的黄赤交角余弦值吻合,既固定又缓慢变化,体现着界量的动态平衡。“但宇宙是有体积的,在任何 1 能秒或 1 秒钟它的体积是确定的,这个确定边就是终极边,这是宇宙分量 / 恒量 / 有限量 / 相对量问题,既有限又无限。”
最后一次抛接时,杯子在他掌心旋转起来,水面形成的漩涡竟同时呈现平面与曲面的特征,这是 “界量流体模型” 的完美演示,既旋转又静止,既集中又扩散。这个漩涡的角速度与地核的自转速度存在微妙的比例关系,1:1.003,这正是界量的 “动态修正系数”。“可是,宇宙即是平直的又是弯曲的,这怎么解释?这不用解释,因为它原本就是界量问题 —— 宇宙在界量上平直且弯曲,既矛盾又统一,既合理又荒诞。”
优劳德的掌声率先响起,像投入湖面的第一颗石子,随后的掌声从稀疏到密集,形成 “界量声波”,音量既大又小,既整齐又杂乱。有人甚至激动地跺起脚,皮鞋跟敲击地面的节奏,恰好与米凡演示的 “3W 循环链” 频率一致 —— 每分钟 76 次,这是猫鼠心跳的临界值,既快又慢,既正常又异常。这个频率与人体的 α 脑电波接近,既清醒又放松,恰如理解界量时的思维状态。
米凡对着掌心呵了口气,搓掉上面的粉笔灰,掌心的温度从 36.5℃升至 37.2℃,恰好达到 “界量温度”,既正常又略高。这个温度是酶的最佳活性温度,既稳定又能促进无限的生化反应。“下面我来讲猫与老鼠的界量问题,大家听明白了,就知道有限如何上升到无限。就像你们现在的理解状态,既懂了又没懂,既接近答案又远离真相。”
二
米凡在黑板上画了条双,将之前的理论框在左侧,右侧留出大片空白。阳光透过他的指缝落在黑板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蓝德实验仓里跳动的粒子轨迹,每个光斑的亮度都在明暗之间交替,演示着 “界量光效”,光强既稳定又变化。“第三、界量 / 变且恒量 / 相对且绝对量 / 无限且有限量论:”
他顿了顿,粉笔悬在半空,距离黑板表面恰好 0.5 厘米 —— 这是 “界量距离”,既接触又分离,仿佛在积蓄力量。这个距离与原子的半径相当,既存在又体现着无限的虚空。“主论:凡是老鼠能到达的地方,猫都能到达且不一定都能到达。变论:凡是老鼠能到达的地方,猫能吃到老鼠且猫不一定都能吃到老鼠。凡是猫能吃到老鼠且吃不到老鼠的地方,都是老鼠能到达的地方。”
爱丽丝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笔尖划过纸页的声音像春蚕啃食桑叶,纸张的纤维在笔尖下既断裂又连接,形成 “界量纤维结构”,既破坏又保留。她使用的钢笔是米凡送的礼物,笔尖的铱粒经过特殊打磨,书写时既流畅又带着细微的阻尼感,那阻力值稳定在 0.3 牛顿,正是 “界量阻力” 的标准值。她注意到米凡说 “且” 字时,总会下意识地用拇指蹭一下食指 —— 那是他思考界量问题时的标志性动作,就像此刻黑板上的公式,既独立又关联。
“在这个主论与变论中,猫与老鼠的关系是界量 / 变且恒量 / 相对且绝对量 / 无限且有限量关系。” 米凡在黑板上写下一长串符号,然后用粉笔在 “WY/NY/MY” 和 “WC/NC/MC” 之间画了个双向箭头,箭头的宽度从 1 毫米渐变到 3 毫米,演示 “界量渐变”,变化既连续又间断。“就像蓝德的神经反射,既滞后又同步,既存在又自在。就像他昨天的反应,既符合预期又超出预期,既在模型内又在模型外。”
他突然转身,粉笔头指向周明:“你来说说,母猫追捕母老鼠时,既可能成功又可能失败,这是什么原理?结合你上周的实验数据,那些数据既支持这个结论又似乎否定它,既明确又模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