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嗯,已经完事了(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四十岁,正是躺着挣钱的年龄》最新章节。

这次和柳月的见面,曹昆本就没指望第一次就能发生些什么。

一来是心态确实不同了,不再像最初那样急不可耐;

二来,徐莉那边还等着呢,精力也得合理分配。

至于李梅…曹昆自问,他从未对她的职业本身怀有歧视。

但"不歧视"和"内心完全接纳",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这就好比一个选择题:

选项 A :你知晓对方曾从事某种特殊服务行业。

选项 B :你知晓对方有过数段感情经历(无论是否亲密)。

如果让绝大多数人在两者中选择一个作为长期伴侣甚至结婚对象,理性分析,似乎各有优劣概率五五开。

但现实的答案往往是压倒性的一一大多数人会选择 B

(插播一个广告哈:

也是作者看到的一个乐子,一个街头采访。

记者拦住一个正在吃梨的大爷,问道:

大爷,有一个问题想问你,你想和谁一起去旅游?

A:你老婆

B:…

记者话还没说完,大爷就急不可耐的说道,

“我选B,B……”)

为什么?

这无关乎事实上的道德高低(也许 B 的私生活更混乱),而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心理倾向和社会的隐形标签。

人们本能地更倾向于规避那个带有明确职业烙印的选项 A ,哪怕 B 的"数量"可能更多。

这种区别,无关绝对的对错,却深刻地影响着现实的选择。

这,正是曹昆区别对待的原因所在。

他对徐莉和柳月,可以坦率地说"可以长久交往",因为他内心没有那道难以逾越的坎。

但对李梅,他从未给出这样的承诺。

并非李梅不值得,而是他清楚,送于形的社会收印和心理恒阂,在他自己这里也无法完全消除。

长久的承诺,需要内心真正的接纳和放松,而他对李梅,还做不到。

你说,本质上真有区别吗?

没有。

无论是和徐莉、柳月的交往,还是与李梅的交易,核心都绕不开金钱的纽带。都是某种形式的资源置换。

但你不得不承认,它又确实存在区别。

这种区别是社会规则、文化心理和个人认知共同编织的一张无形之网。

这荒诞的现实感,让曹昆不禁联想到更广泛的社会图景:

穷人省吃俭用攒点钱,去找次乐子,那是嫖娼,是犯法,要被抓,要社死。

富人/权贵挥金如土地包养二奶、三奶……,那叫生活作风问题,是道德瑕疵,是花边新闻,甚至可能成为某种"实力"的象征。

找谁说理去?

这操蛋的、带着强烈阶层滤镜的双重标准和暗示,不正是他此刻面对李梅、徐莉、柳月时,内心那点微妙区别的放大版吗?

话题有些扯远了,曹昆也不想去想这些有的没的,静悄悄的让自己开心的活着才是真理。

刚推开门,就看见徐莉和张瑶正窝在沙发里,对着电视屏幕看得津津有味。

“哟,大叔回来啦?”

张瑶眼尖,第一个发现他,立刻转过头,脸上挂着促狭的笑容,

“这春风满面的…跟哪位大美女约会去了呀?”

她张口就来,语气里满是八卦的兴奋。

曹昆随手把包扔在一边,换了鞋,轻描淡写地回应:

“就是一个好久没见的朋友,一起吃了个便饭。怎么,张大小姐今天有空来视察工作了?”

他调侃着张瑶。

“啧啧啧!”

张瑶夸张地摇头晃脑,指着徐莉旁边的空位,

“我才几天没在,你俩就好得蜜里调油了?该干的‘正事’都干完了吧?来来来,大叔,快坐这儿!”

她拍拍沙发,一副要主持访谈的架势。

等曹昆坐下,张瑶立刻凑近,挤眉弄眼,用极其搞怪的语气模仿着记者:

“现在,本台特派记者张瑶,对曹昆先生进行独家专访!请问曹先生,对于最近发生的‘重大事件’,您的个人体验…肿么样啊?”

她故意把“肿么样”拉得老长。

“张瑶!你想死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