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乡村医生反馈(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离婚后,我用针灸打脸AI前夫》最新章节。

中医馆的午后飘着淡淡的艾草香,苏砚正趴在诊桌上,用红笔在西部中医站的规划图上标注需求。泛黄的图纸上,柳溪村的位置被圈了个红圈,旁边写着“需儿童针灸包20套、成人穴位图50张”——这些都是上周和村长电话沟通时记下来的,笔尖划过“儿童”两个字,她忍不住想起小宇抱着手型模型的样子,嘴角轻轻弯了弯。

“砚砚,喝口茶吧,陈皮刚煮好,还是你喜欢的浓度。”顾晏辰端着个青花瓷杯走过来,杯底印着的“苏”字被水汽晕得有点模糊。他刚从仓库回来,手里还拿着本智能针灸包的库存册,指尖沾了点灰——早上盘点时,发现留给西部的针灸包还剩30套,得赶紧联系工厂加产。走到桌前时,他下意识地扶了扶左腿,虽然不用夹板了,但长时间站着整理库存,还是会隐隐作酸。

苏砚接过茶杯,指尖碰了碰杯壁,温度刚好。她放下笔,揉了揉发酸的肩膀,笑着说:“还是你细心,知道我一画图就忘了时间。”话音刚落,桌上的平板电脑突然震动起来,屏幕上跳着“柳溪村王医生”的名字——是西部柳溪村的乡村医生,上个月刚给他们寄过智能针灸包的使用反馈。

“王医生怎么这时候打电话?”苏砚心里咯噔一下,赶紧接起。视频接通的瞬间,王医生焦急的脸出现在屏幕里,他穿着件洗得发白的白大褂,领口沾着点褐色药渍,背景是间简陋的诊所,墙上贴着张皱巴巴的穴位图,正是他们之前寄去的简化版。

“苏医生!顾先生!可算联系上你们了!”王医生的声音带着点喘,镜头晃了晃,能看到他身后的小床上躺着个五六岁的孩子,孩子脸色苍白,却睁着眼睛,手里攥着个布偶小熊。“刚才这孩子突然抽搐,嘴唇都紫了,我慌得不行,还好想起你们寄的智能针灸包,用定位仪找到了人中穴,扎了针才缓过来!”

苏砚的心猛地揪紧,握着平板的手都在抖:“孩子现在怎么样?有没有其他不舒服的症状?”顾晏辰也凑过来,盯着屏幕里的孩子,眉头皱得紧紧的——他想起之前查资料时看到,山区孩子抽搐多是因为营养不良或高烧,要是处理不及时,很容易有危险。

“好多了!现在能说话了,就是还有点没力气。”王医生把镜头转向孩子,孩子看到屏幕,小声说了句“谢谢医生”,声音软软的,却很清晰。王医生的眼眶有点红,又把镜头转回来,手里举着个蓝色的帆布包,正是他们研发的智能针灸包,包上的艾草logo磨得有点亮,“你们看,就是这个定位仪,我当时手都抖了,按了下‘急救模式’,它直接标出了人中穴的位置,还语音提示怎么扎针,一点都没耽误!”

苏砚看着屏幕里的针灸包,眼眶突然发热。她想起去年研发定位仪的日子,顾晏辰熬了三个通宵,才调试出“急救模式”,专门针对抽搐、昏迷等紧急情况,不仅能快速定位穴位,还能切换方言语音——王医生是四川人,当时特意把语音调成了四川话,没想到真的派上了用场。

“王医生,您别激动,慢慢说。”顾晏辰拍了拍苏砚的肩,帮她稳住情绪,“孩子抽搐前有没有发烧?最近饮食怎么样?”他的声音很稳,像颗定心丸,让屏幕里的王医生慢慢平静下来。

“之前有点低烧,孩子家长说以为是普通感冒,没在意。”王医生叹了口气,从抽屉里拿出个小本子,上面记着孩子的症状,“我刚才测了体温,37.8度,已经给孩子喂了退烧药,用针灸包的定位仪查了下百会穴,也按了按,现在孩子精神好多了。”他顿了顿,突然对着屏幕鞠了一躬,“真的谢谢你们!要是没有这个针灸包,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村里离县城医院远,等救护车来就晚了!”

苏砚的眼泪再也忍不住,掉在平板屏幕上。她想起研发智能针灸包时,有人说“乡村医生用不上这么先进的东西”,可现在看着王医生感激的眼神,看着孩子慢慢恢复的笑脸,突然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那些熬到深夜的调试,那些改了又改的穴位图,那些为了防水功能反复测试的日子,都没有白费。

“王医生,这是我们应该做的。”苏砚擦了擦眼泪,声音有点发颤,“孩子后续还要多观察,要是再抽搐,记得先按人中穴,然后给我们打电话。我们下周就去柳溪村考察,到时候带些儿童专用的针灸包,再给您培训下紧急情况的处理方法。”

顾晏辰补充道:“我们已经跟工厂对接了,加产了500套针灸包,优先发西部山区,您那边要是不够用,随时跟我们说。对了,定位仪的电量要记得及时充,要是遇到强光识别不准,按一下侧面的‘强光模式’就行。”他说得认真,指尖在平板屏幕上比划着,生怕王医生记不住。

视频里的孩子突然举起小熊,对着屏幕晃了晃:“医生姐姐,这个针不疼,还有橘子味。”苏砚愣了一下,才想起儿童针灸包的针体是特意加了橘子味的,就是为了让孩子不害怕扎针。她笑着对孩子说:“以后要是不舒服,就让王爷爷用这个针帮你扎,很快就会好起来的。”

挂了视频,苏砚还愣在原地,手里的平板还停留在王医生鞠躬的画面。顾晏辰从身后轻轻抱住她,下巴抵在她的肩窝:“都过去了,孩子没事就好。你看,我们做的事,真的帮到了很多人。”他的掌心很暖,裹着她的手,慢慢抚平了她心里的紧张。

苏砚靠在他怀里,看着桌上的西部规划图,突然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她想起母亲的旧笔记里写着“医道无界,唯善而已”,现在终于明白,不管是传统针灸,还是现代科技,只要能救人,就是好的医道。她转过身,看着顾晏辰:“我们下周提前去柳溪村吧,不仅要带针灸包,还要给村里的孩子做个体检,看看还有没有营养不良的。”

顾晏辰点点头,拿起桌上的库存册:“我现在就联系工厂,让他们把儿童针灸包先寄一批到柳溪村,再订些儿童钙片和维生素,一起带过去。对了,小宇不是想跟我们去西部吗?可以问问他妈妈,要是方便,带他一起去,让他看看自己认的穴位,真的能帮到小朋友。”

苏砚的眼睛亮了起来,赶紧拿出手机给小宇妈妈发消息。刚发完,平板又震动起来,这次是条短信,来自北部草原的赵医生:“苏医生,用你们的针灸包帮个牧民治好了关节炎,他非要让我给你们寄点奶豆腐,说谢谢你们让他能重新骑马!”短信下面还附了张照片,牧民骑着马,手里举着个“谢谢苏医生”的牌子,笑得满脸皱纹。

苏砚把短信给顾晏辰看,两人相视一笑。顾晏辰拿起桌上的智能针灸包样品,打开定位仪,屏幕上的十字光标稳稳落在“足三里”穴上:“你看,我们没选错路。以后还要把针灸包做得更好,加更多实用的功能,让更多乡村医生能用得上,让更多孩子能健康长大。”

苏砚接过针灸包,指尖拂过包上的艾草logo。阳光透过玻璃窗,照在针灸包上,把蓝色的帆布染成了暖黄色。她想起下个月要去西部考察,想起小宇期待的眼神,想起王医生感激的鞠躬,突然觉得,这就是母亲想要的“中医传承”——不是把老物件锁在柜子里,而是用科技的力量,让中医走得更远,帮更多人。

“对了,”苏砚突然想起什么,从抽屉里拿出本研发笔记,上面记着针灸包的升级想法,“我们可以在定位仪上加个‘症状自查’功能,比如孩子发烧、老人腿疼,输入症状就能推荐对应的穴位和处理方法,这样乡村医生用起来更方便。”

顾晏辰接过笔记,翻了几页,眼里满是赞许:“这个主意好!我明天就跟技术团队对接,争取下个月出测试版。还有,你说的儿童穴位提示灯,工厂说下周就能送样品过来,到时候我们一起测试,没问题就寄给西部的医生。”

两人凑在桌前,对着笔记讨论起来。阳光落在他们身上,把影子叠在西部规划图上,像一幅充满希望的画。苏砚知道,这只是智能针灸包的开始,未来还有很多升级的空间,还有很多山区的医生和孩子等着他们帮助。但只要身边有顾晏辰,有这些信任他们的乡村医生,有母亲的心愿支撑,就没有什么能拦住他们。

傍晚的时候,苏砚收到了小宇妈妈的回复:“小宇听说能去西部,高兴得跳起来了,说要带手型模型去教小朋友认穴位!”苏砚笑着把消息给顾晏辰看,顾晏辰拿起平板,翻出王医生发来的孩子康复视频,视频里的孩子正拿着针灸包的定位仪,对着自己的小手比划,脸上满是好奇。

“你看,”顾晏辰指着视频里的孩子,“这就是我们做这一切的意义。”苏砚点点头,心里满是踏实——她仿佛看到了西部中医站建成的样子,孩子们在院子里认穴位,老人们在针灸室里晒太阳,王医生拿着智能针灸包,笑着给村民们看病,而她和顾晏辰,正站在人群里,看着这一切,像母亲当年期待的那样,把中医的温暖,送到了最需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