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饺子香里的团圆(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离婚后,我用针灸打脸AI前夫》最新章节。
西部的除夕夜,雪落得轻软,像揉碎的棉絮飘在柳溪村上空。可这漫天风雪,却挡不住村东头“苏清婉中医传承总站”里的暖意——红灯笼从二楼回廊垂到一楼门口,映得玻璃门上的烫金大字格外亮,门楣两侧挂着的对联是李爷爷亲手写的:“医泽西部承初心,情暖乡村续新篇”,墨迹还带着年末最后一缕阳光的温度。
这是今年秋天刚落成的中医总站,比三年前苏砚和顾晏辰初来乍到时的小门诊大了三倍。一楼分设针灸室、草药房和接待区,二楼有专门的健康档案室和“传承角”,最里侧的房间还留了间卧室,是苏砚和顾晏辰的家——三个月前,他们就在这里办了复婚仪式,没有婚纱钻戒,只有张奶奶煮的饺子、李爷爷送的冻梨,还有扎西医生从玉树村赶来看望时带来的哈达,哈达上绣着的“健康平安”四个字,现在还挂在客厅的墙上。
苏砚正站在二楼的“传承角”前,给村里的几个孩子讲母亲苏清婉当年在西部义诊的故事。她穿着件浅灰色的针织衫,是顾母上个月特意织的,袖口绣着朵小小的艾草,针脚细密得能看出用心——顾母现在常住这里,再也不是当年那个穿高跟鞋、嫌农村土气的模样,每天早上会跟着张奶奶去草药基地巡查,下午帮着整理健康档案,晚上还会给孩子们织毛衣,村里的人都说“顾阿姨像变了个人,比自家闺女还贴心”。
“苏阿姨,这个罗盘真的能测出坏东西吗?”六岁的小卓玛仰着小脸问,她手里紧紧攥着个迷你手型穴位模型,是去年苏砚送她的。这孩子去年还因为腿软走不了路,现在跟着苏砚学认穴位,已经能熟练地帮奶奶按揉足三里,每次来总站都要缠着听“苏奶奶的故事”。
苏砚笑着蹲下身,指尖轻轻拂过玻璃展柜里的青铜罗盘——这是母亲当年走遍西部的“老伙计”,盘面的包浆被岁月磨得温润,十二经络的刻痕里还能看到母亲用细针加深的痕迹,在暖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是呀,”她的声音温柔,像落雪落在棉絮上,“三十年前,你苏奶奶就是用它在山里测过污染的井水,帮村民们避开了喝坏肚子的风险;去年我们查康泰公司的问题路由器时,也是它先测出了辐射异常,救了好多小朋友。现在它放在这里,就是想告诉我们,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帮人’的初心。”
孩子们听得认真,小卓玛伸手轻轻碰了碰玻璃柜,小声说:“我以后也要当苏阿姨这样的医生,帮奶奶治病,帮村里的小伙伴扎针。”苏砚摸了摸她的头,从口袋里掏出颗橘子味的糖——是之前研发儿童针灸套装时剩下的样品糖,能掩盖银针的金属味,“那你要好好认穴位,等明年春天,我教你用小熊定位仪好不好?”
小卓玛用力点头,糖纸在她手里攥出了褶皱,像朵小小的花。苏砚站起身,目光越过孩子们的头顶,落在一楼楼梯口——顾晏辰正帮着扎西医生搬智能针灸仪的新样品,深蓝色的帆布包把他的肩膀压出了道浅痕,却没让扎西医生沾一点重。扎西医生是玉树村卫生所的医生,也是苏砚和顾晏辰最早帮扶的乡村医生之一,现在他不仅能熟练使用智能针灸仪,还能给周边村子的医生做培训,这次来柳溪村,是特意送今年的使用报告和新需求的。
“砚砚,下来吃饺子啦!”顾晏辰的声音从一楼传来,带着点笑意,还混着张奶奶喊“煮好啦”的嗓门。苏砚应了声,牵着小卓玛的手往楼下走,孩子们跟在后面,像群叽叽喳喳的小麻雀,脚步声在楼梯间里撞出暖融融的回响。
一楼的接待区已经摆好了长桌,桌上放着三个大瓷碗,碗底都印着个小小的“苏”字——是母亲当年在广州定制的青花瓷碗,现在成了家里的传家宝。张奶奶正把刚煮好的饺子往碗里盛,白雾袅袅中,能看到饺子皮透着淡淡的粉色,是白菜猪肉馅的,里面掺了切碎的陈皮,是苏砚早上特意拌的。“李爷爷不吃葱,我单独给他盛了碗荠菜馅的,”张奶奶一边擦手一边说,“你们俩的碗里卧了溏心蛋,顾小子早上特意嘱咐的,说你爱吃流心的。”
苏砚走到桌边,果然看到自己碗里的饺子旁卧着个金黄的溏心蛋,蛋黄微微泛着油光。顾晏辰从身后走过来,手里还拿着双筷子,轻轻放在她手里:“快尝尝,今年绝对没煮破,我跟张奶奶学了‘三滚三凉’的诀窍,练了不下十次。”他说着,眼神里藏着点期待,像个等着被夸的孩子——三年前第一次在柳溪村煮饺子,他手忙脚乱煮破了五个,被苏砚笑了好几天,现在终于能煮出个个完整的“元宝”。
苏砚夹起个饺子咬了小口,陈皮的清香混着猪肉的鲜在嘴里散开,皮软馅足,蛋黄轻轻一抿就流了出来,暖意在舌尖蔓延开。她抬头看向顾晏辰,他正紧张地盯着自己的表情,忍不住笑:“比去年进步太多了,以后煮饺子的活就交给你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顾晏辰的耳尖瞬间红了,挠了挠头笑:“那明年我再学包包子,你爱吃的荠菜馅,保证褶子比张奶奶包的还多。”他说着,伸手帮苏砚擦了擦嘴角沾着的蛋黄,指尖蹭过她的脸颊,带着点饺子汤的温度——这个动作比三年前更自然,却仍藏着小心翼翼的温柔,仿佛怕碰碎了什么珍宝。苏砚的指尖无意识地摸了摸无名指上的素圈戒指,银质的戒圈内侧刻着个极小的“砚”字,是顾晏辰去年除夕送她的,现在已经被磨得有些光滑,却总能在触到时让她想起那个紧张到忘词、把戒指掉在地上的夜晚。
“扎西医生,今年玉树村的情况怎么样?”苏砚转向坐在旁边的扎西医生,他正捧着碗饺子吃得香,藏蓝色的民族服饰袖口沾了点醋渍。扎西医生咽下嘴里的饺子,从帆布包里掏出个笔记本,上面记满了密密麻麻的字:“好得很!今年智能针灸仪帮我们治好了二十多个腿软的孩子,最远的那曲村,次仁医生还用急救模式救了个突发抽搐的小孩,孩子家长特意让我带了袋风干牛肉,说要谢谢你们。”
他说着,从包里拿出个牛皮纸包,里面的风干牛肉带着草原的香气。顾晏辰接过纸包,笑着说:“谢什么,这都是我们该做的。明年我们打算把智能针灸仪的‘儿童生长监测’功能加上,到时候先给玉树村的孩子们用,你们要是有什么需求,随时跟我们说。”
扎西医生用力点头,眼睛亮得像草原上的星星:“那可太好了!我们村里的孩子长得慢,要是能结合穴位按摩和营养建议,肯定能长个大高个。对了,我这次来还想跟你们商量,开春能不能派个人去玉树村培训,我们周边几个村子的医生都想学着用新功能。”
“没问题,”苏砚立刻应下,“开春我和顾晏辰正好要去汶川考察分站,到时候绕路去玉树村,顺便给大家做培训。”她想起母亲旧笔记里画的“西部中医站规划图”,上面用红圈标注的待建点,现在已经实现了一半,汶川分站是明年的重点,图纸现在就压在客厅的玻璃桌下,上面还写着顾父帮忙联系的建材供应商信息。
正说着,顾母从草药房走出来,手里拿着个布包,里面是刚分装的艾草茶——今年草药基地的收成特别好,李爷爷带着村里的老伙计们种的艾草,不仅够中医站用一整年,还晒了不少艾草茶,打算开春寄给林薇薇,让她在社区给老人们分一分。“薇薇刚才发视频了,说社区的中医养生讲座特别成功,”顾母把手机递给苏砚,“她还说想请你们明年春天回去当讲师,社区的老人们都盼着见你们呢。”
苏砚接过手机,视频里的林薇薇穿着天蓝色的志愿者马甲,站在社区服务站的“健康角”前,身后围着一群老人,她手里拿着张简易穴位图,正教大家按揉合谷穴。“苏砚,顾晏辰,你们看!”林薇薇的声音带着笑意,镜头转向旁边的展示架,上面摆着智能针灸仪的模型和儿童穴位图,“这些都是你们寄来的资料,现在社区里的老人都知道怎么按穴位缓解头疼了,还有个阿姨说,按了半个月,血压都稳定了!”
苏砚看着视频里的林薇薇,眼眶微微发热。三年前第一次见她时,她还攥着顾母递来的假证,眼神躲闪,连说话都带着怯懦;现在的她,自信从容,能独立组织讲座,还能帮老人解决简单的健康问题,活成了自己当年期待的样子。苏砚想起母亲旧笔记里写的“医者的价值,不在于治好了多少病,而在于点亮了多少人的心”,现在终于明白,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他们不仅治好了老人的腿疾、孩子的软症,还帮林薇薇找回了生活的勇气,帮顾母重拾了内心的踏实,帮西部的村民们看到了健康的希望。
“我们开春一定回去,”苏砚对着手机说,“到时候给你们带新的艾草茶,还有儿童针灸套装的样品,社区里有孩子的家庭肯定用得上。”挂了视频,她把手机还给顾母,顾母正笑着给小卓玛织毛衣,指尖翻飞间,毛线渐渐织出了个小小的艾草图案。
窗外的烟花突然炸开,金色的光透过玻璃窗,映得满屋子亮堂堂的。李爷爷拄着拐杖走到窗边,笑着说:“今年的烟花比去年还好看,是村里的年轻人特意去县城买的,说要庆祝中医总站落成,还要谢谢你们给村里带来的好日子。”
大家都凑到窗边看烟花,雪还在下,却被烟花的暖意融成了细雾。小卓玛趴在窗台上,指着最亮的那朵烟花喊:“苏阿姨,你看!像不像你说的苏奶奶手里的罗盘?”苏砚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烟花在夜空里炸开,确实像罗盘的形状,她突然觉得,母亲好像就站在这烟花里,笑着看着他们,看着这个她用一生守护的西部乡村,终于变得越来越好。
烟花落尽时,张奶奶又端来几碗热腾腾的饺子,顾晏辰给每个人的碗里都加了勺醋,苏砚则把艾草茶分给大家。长桌旁,李爷爷在讲今年草药基地的收成,顾母在跟扎西医生说玉树村孩子们的毛衣尺寸,小卓玛在教其他孩子认穴位模型,苏砚和顾晏辰并肩坐着,手悄悄握在一起,指尖传来彼此的温度,像握着一生的安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明年汶川分站建成后,我们再把草药基地扩大些吧,”苏砚轻声说,“让村里的年轻人都回来学种草药、学中医护理,这样就算我们偶尔去其他地方,他们也能自己照顾自己。”
顾晏辰点点头,指尖轻轻摩挲着她的手背:“我爸已经帮我联系了农科院的专家,开春就来指导,还捐了批新的农具。对了,专利局刚才发消息说,智能针灸仪的免费授权范围又扩大了,明年能覆盖西部150家乡村医院,以后会有更多人受益。”
苏砚看着他的眼睛,里面映着桌上的暖光,也映着她的影子。她想起三年前刚到柳溪村时,心里满是忐忑,不知道能不能完成母亲的心愿;现在的她,不仅有了稳定的中医站,有了并肩同行的爱人,还有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都在一点点变成现实。
夜深时,孩子们被家长接回了家,扎西医生也回了安排好的客房。苏砚和顾晏辰收拾完桌子,并肩走到二楼的“传承角”。苏砚从展柜里取出母亲的旧笔记,翻开最后一页,上面还留着母亲当年写的“医路漫漫,初心不改”,她拿起笔,在下面补写:“母亲,我们做到了。中医总站建成了,草药种满了,孩子们健康了,我和晏辰也团圆了。以后的每一年,我们都会带着您的初心,在西部的土地上,继续把这份温暖传下去,让更多人能在家门口看好病,能笑着过好每一天。”
写完,她把笔记放回展柜,转身靠在顾晏辰怀里。窗外的雪还在落,却再也不觉得冷,客厅里的红灯笼亮着,暖光漫在两人身上,像裹着一层温柔的纱。顾晏辰轻轻抱着她,在她耳边轻声说:“新年快乐,砚砚。以后的每一个除夕,我都陪你在这里,陪你守着这个家,守着这份初心。”
苏砚闭上眼睛,嘴角带着笑,无名指上的素圈戒指轻轻硌着掌心,提醒着她这份圆满的重量。她知道,这不是故事的结束,而是母亲心愿的延续,是他们幸福生活的开始——在西部的风雪里,在饺子的香气里,在每一个被健康和温暖包裹的日子里,他们会一直这样,守着彼此,守着乡村,守着这份跨越岁月的传承与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