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新皇帝的“三板斧”(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风雅宋朝》最新章节。
至道三年三月,太宗驾崩的哀钟响彻汴京。当太子赵恒在吕端等重臣的簇拥下,于灵前即位,成为宋朝第三位皇帝,即宋真宗时,他感受到的并非君临天下的喜悦,而是一种几乎要将脊椎压弯的沉重。
他穿着略显宽大的衮服,坐在那冰冷的龙椅上,目光扫过丹墀下跪伏的文武百官。这些面孔,有的写满了真实的悲痛,有的带着审视与观望,有的则隐藏着难以揣测的盘算。他们跪拜的是他赵恒,更是太宗皇帝留下的这个庞大帝国,以及……那个远在北方、时刻觊觎着中原的强邻。
“众卿平身。”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响起,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干涩。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不能再是那个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寿王,也不再仅仅是需要吕端护持才能即位的太子。他必须成为真正的“官家”,必须让天下人,让契丹人,也让这些心思各异的臣子们,看到他的力量。
退朝后,他独自留在垂拱殿。殿内还残留着先帝常用的药香,仿佛那个威严而又多疑的父亲仍在某个角落注视着他。他走到御案前,案上堆满了亟待处理的奏章——西北的军报,河北的灾情,漕运的账目……每一份都代表着这个帝国面临的严峻挑战。
他深吸一口气,拿起朱笔。他知道,自己必须尽快烧起“三把火”,树立新朝的气象,稳定惶惶的人心,并向北方那个强大的邻居,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大宋,有了新的主人,他或许年轻,但绝不软弱。
二
真宗的第一板斧,劈向了民生。
登基后的第一次大朝会,他没有先议边备,也没有急于调整人事,而是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将一份来自淮南路的奏报掷于地上。
“朕昨日夜览奏章,淮南路去岁水患,今春又逢蝗灾,百姓流离,竟有鬻儿卖女者!而地方官上报,仍是‘民情安堵,岁稔可期’的粉饰太平之语!”年轻的皇帝声音不高,却带着压抑的怒火,“先帝在时,常以‘存恤百姓’为念。如今尸骨未寒,尔等便敢如此欺瞒于朕,视民瘼如无物吗?!”
满殿寂静。不少官员垂下头,不敢直视天颜。他们意识到,这位以“温良”着称的新君,似乎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般柔弱。
“传朕旨意!”真宗下令,“即刻遣使,前往淮南及周边受灾诸路,核实灾情,开仓赈济,免赋一年!再有欺瞒不报、救灾不力者,无论品级,严惩不贷!”
这道旨意,如同一声惊雷。它不仅仅是对灾民的抚慰,更是新皇帝对整个官僚体系的一次严厉敲打。他要让所有人知道,他将密切关注民生,容不得半点懈怠和欺瞒。
与此同时,另一道旨意也悄然发出:核查封桩库及内帑存银,除必要开支外,削减宫中用度,省下的钱帛,部分用于填补赈灾缺口,部分则拨付河北,抚恤雍熙北伐以来阵亡将士的家属。
“陛下,内帑用度,关乎天家体面,是否……”有内侍试图劝谏。
真宗看了他一眼,目光平静:“体面?朕的体面,不在宫室的奢华,而在天下的安定,在将士的归心。照办吧。”
消息传出,朝野为之动容。新皇登基,不事铺张,反而自减用度,心系灾民与边军遗属,这无疑赢得了许多底层官员和百姓的好感。就连一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老臣,也不禁微微颔首。
三
第二板斧,真宗挥向了吏治,尤其是对那个在权力交替中扮演了暧昧角色的宦官王继恩。
他没有选择立刻罢黜这位权势熏天的内侍都知,那会引起内廷的动荡。他采取了更为巧妙的方式。
一日,真宗召王继恩入对,态度温和。
“王都知,侍奉先帝多年,劳苦功高。”真宗抚着一方新砚,语气平和,“如今新朝初立,百废待兴,内廷事务繁杂,都知年事已高,朕实在于心不忍。”
王继恩心中咯噔一下,连忙躬身:“老奴能为陛下效犬马之劳,是前世修来的福分,不敢言劳。”
真宗笑了笑:“都知忠心,朕深知。只是这内侍省都知一职,事务太过繁巨。朕有意设‘内侍省都都知’一职,位居都知之上,总揽全局,都知便可卸下重担,颐养天年,只在关键时刻为朕参赞谋划即可。你看如何?”
王继恩脸色微变。这明升暗降的手段,他再熟悉不过。“内侍省都都知”,名头好听,却是虚职,实权将被架空。但他看着年轻皇帝那平静无波却暗含决断的眼神,知道自己已无反抗的余地。新皇刚刚施恩于军民,威望正升,此刻若与他冲突,绝非明智之举。
他深吸一口气,跪伏在地:“老奴……谢陛下体恤!一切听从陛下安排。”
真宗满意地点点头,随即任命了另一位资历较老、性格更为谨慎的宦官接替了王继恩的实际职权。整个过程,波澜不惊,却悄无声息地解除了内廷最大的一个潜在威胁,展现了真宗成熟的政治手腕。
与此同时,真宗下诏,要求各级官员举荐“才德兼备、通晓实务”的年轻人才,充实朝堂和地方。他特别强调,需注重其在民生、经济方面的见解。这既是在培养自己的班底,也是在向天下传递重视实务、锐意进取的信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