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万言书的回响(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风雅宋朝》最新章节。
看到"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时,他忍不住点头:"说得对!现在朝中这些官员,有几个是真能办事的?"
看到"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时,他拍案叫绝:"妙啊!这才是富国之策!"
看到"变更天下之弊法"时,他陷入沉思:"是啊,祖宗之法要是不合时宜,为什么不能改?"
整整一个下午,赵顼都在反复研读这份万言书。他被文章中那种直面问题的勇气、那种系统性的思考深深震撼了。
"韩先生,"赵顼激动地问,"这个王安石,现在在什么地方?"
"回殿下,王介甫现在江宁知府任上。"
"这样的人,怎么能放在地方上?应该请到京城来!"
韩维苦笑:"殿下有所不知,朝廷多次召他,他都不肯来。"
"为什么?"
"有人说他清高,有人说他待价而沽。不过依臣看,他是在等待明主啊。"
赵顼若有所思。他想起文章中那句"欲施其事,必先得其人",忽然明白了什么。
五、新旧之争的伏笔
万言书的流传,无形中在朝堂上划出了一条分界线。
以司马光为首的一批老臣,对王安石这套理论深表忧虑。
有一天,司马光特意来找韩维:"持国(韩维的字),我听说颍王殿下最近在读王安石的万言书?"
韩维点点头:"是啊,殿下很是赞赏。"
司马光叹了口气:"殿下年轻,容易被新奇之说迷惑。你作为侍讲,要多加引导才是。"
"君实(司马光的字)兄多虑了。"韩维不以为然,"介甫所言,确实切中时弊。"
"可是他那套做法太过激进!"司马光激动起来,"大宋开国百年,靠的就是祖宗法度。要是按他说的乱改一气,非出大乱子不可!"
两人争论了半天,谁也说服不了谁。
与此同时,另一批人却在暗中支持王安石。
年轻的监察御史里行程颢,就经常在太学中宣讲王安石的主张:"王公所言,实为救时良策。我辈读书人,当以天下为己任,岂能坐视国家积弊日深?"
他的弟弟程颐却持不同看法:"治国当以正道,王公之说,近乎霸道。"
兄弟俩为此没少争论。
这些争论,看似只是理念之争,实际上已经埋下了后来新旧党争的种子。
六、山雨欲来
治平三年的春天,万言书的影响越来越大。
在太学里,学生们分成两派:一派支持变法,把王安石奉为偶像;一派坚持守成,认为司马光才是正道。
在两派学生的一次辩论中,支持变法的李定慷慨陈词:"如今大宋,就像一艘千疮百孔的大船,再不修补,就要沉了!王公的主张,就是修补之法!"
反对的朱光庭立即反驳:"修补可以,但不能把船拆了重造!祖宗法度就是这船的龙骨,拆了龙骨,船还能不沉?"
双方争得面红耳赤,差点动起手来。
消息传到宫里,卧病在床的英宗叹了口气:"这些年轻人啊......"
他何尝不知道国家面临危机?可是现在的他,已经无力改变什么了。
而在东宫,赵顼却把万言书读了一遍又一遍。每当看到"变风俗,立法度"这一段,他的眼中就闪烁着异样的光彩。
有一次,他私下对韩维说:"先生,若他日我执掌乾坤,必用王介甫!"
韩维心中一惊,知道这位年轻的皇子已经下定了决心。
窗外,春雷阵阵。一场变革的暴风雨,正在酝酿之中。而王安石的这份万言书,就是第一声惊雷。
没有人知道,这声惊雷最终会带来甘霖,还是引发洪水。但所有人都感觉到,大宋这潭死水,终于要起波澜了。
(第四卷 第三章 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