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将兵分离(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风雅宋朝》最新章节。

熙宁六年的秋天,陕西延州大营里,老将种谔盯着手中的兵符直发愣。这枚调兵虎符他用了二十年,今天却被告知要交还给朝廷。

"什么意思?"他问前来传令的枢密院特使,"老夫这个安抚使,往后连自己的兵都调不动了?"

特使陪着笑脸:"种老将军,这是朝廷新规。往后打仗的管打仗,练兵的管练兵,各司其职。"

种谔气得把虎符往案上一拍:"胡闹!这是要自毁长城!"

一、百年积弊

此时在汴京皇宫里,王安石正在给赵顼讲解军制改革的必要性。

"陛下可知我朝军制最大的弊端何在?"

赵顼想了想:"莫非是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正是!"王安石击节赞叹,"太祖皇帝为防止藩镇割据,定下'更戍法',让将领轮流驻防,士兵轮流戍边。这固然避免了军阀坐大,却也导致将领不熟悉部队,士兵不服从指挥。"

他拿出一份战报:"去岁西夏犯边,我军明明人数占优,却屡战屡败。为何?就是因为主将刚到任三个月,连手下将领都认不全!"

赵顼神色凝重:"先生说得对。这个问题,确实该解决了。"

"所以臣拟定《将兵法》。"王安石展开一份奏章,"在全国设立一百多个'将'的编制,每将统兵三千到一万人。将领固定带兵,士兵固定归属,再也不会出现临阵换将的窘境。"

赵顼仔细看着奏章,突然指着一处问:"这个'监军'制度为何保留?"

"这是为了制衡。"王安石解释,"将领权力过大也不行。监军由文官担任,负责监督,但不干涉作战。"

年轻皇帝沉吟片刻,终于点头:"好!先在陕西四路试行。"

二、西军震荡

诏书传到西北,立即在边军中掀起轩然大波。

最受震动的要数种家。种氏三代为将,在西北根基深厚。如今新法一下,种谔被任命为"鄜延路第一将",听起来威风,实际权力却大不如前。

"荒唐!"种谔在府中大发雷霆,"我种家经营延州二十年,现在让我只管五千人?其他部队都不归我调遣?"

更让他恼火的是,朝廷派来的监军是个叫徐禧的年轻文官,才三十出头,连战场都没上过。

"让个书生来监督老夫打仗?"种谔觉得这是奇耻大辱。

与种谔的愤怒不同,一些中下层将领对新法很是欢迎。

游击将军杨惟忠在接任"环庆路第七将"时,兴奋地对部下说:"好事啊!往后咱们就是固定编制,再也不用三个月换一个地方了!"

他手下的士兵也很高兴。一个老兵说:"终于能跟着熟悉的将军打仗了!以前每换个将军,就得重新适应,太折腾了。"

但监军制度的设立,让所有人都感到别扭。

三、文武之争

徐禧到任第一天,就与种谔发生了冲突。

"种将军,"徐禧拿着花名册,"这些士兵的籍贯为何没有详细记录?"

种谔强压怒火:"徐监军,当兵打仗,问那么细做什么?"

"这是朝廷规定!"徐禧寸步不让,"每个士兵的来历都要登记造册,这是为了防止吃空饷!"

"你!"种谔拍案而起,"你在怀疑老夫吃空饷?"

"下官不敢。"徐禧不卑不亢,"只是按规矩办事。"

类似的情景在各个军营上演。文官监军拿着朝廷的令箭,对军中事务指手画脚。将领们觉得束手束脚,监军们则认为自己在履行职责。

消息传到京城,文彦博忧心忡忡地对同僚说:"要出事啊!让文官干涉军务,这是取乱之道!"

四、初露锋芒

尽管争议不断,将兵法还是展现出它的优势。

这年冬天,西夏再次犯边。与往年不同,这次宋军的反应快得出奇。

杨惟忠率领他的"第七将"迅速出击,在横山一带设伏。因为部队都是跟他多年的老兵,配合默契,一举歼灭西夏骑兵五百人。

"痛快!"得胜归来的杨惟忠兴奋地说,"要是往年,光熟悉部队就得一个月,哪有这么顺当!"

更难得的是,这次作战中监军制度也发挥了作用。徐禧虽然不懂军事,但他严格监督粮草补给,确保前线将士没有后顾之忧。

"这个书生,倒也不是全无用处。"连种谔都不得不承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