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上梁大吉(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双生农女与官家闺蜜种田记》最新章节。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棂,温柔地洒在舒玉的眼皮上。她迷迷糊糊地翻了个身,小手在枕头边无意识地摸索着,仿佛在寻找什么。就在意识将醒未醒之际,在空间里看到了王霜留下的字条。

“玉儿,婷子!一切顺利!父亲安排的人已暗中接应,祖母(林氏)那边也联系上了,战斗力真的很强!嫡祖母气得不轻,已同意‘体面’分家,我们四房能带走嫁妆和部分田产!我和娘亲今日便能启程回家!此番多谢你们!大恩不言谢,等我回去再细说!对了,你们那边怎么样?作坊开工了吗?”

这清晰而充满活力的讯息,如同最有效的醒神汤,瞬间驱散了舒玉所有的睡意!她“噌”地一下坐起身,小脸上绽放出大大的笑容,连日来压在心头的那块大石头终于彻底落地!

“太好了!霜总那边搞定了!”

她忍不住低呼一声,开心地在炕上打了个滚,利索地爬下炕,自己动手洗漱。今天可是个大日子——作坊上梁!心情大好的她,觉得连水缸里舀出的凉水都带着甜味儿。

刚收拾妥当,院子外就传来了越来越热闹的声响。人声、脚步声、孩子们的嬉笑声混杂在一起,远远就能感受到那股子喜庆劲儿。舒玉像只快乐的小鸟,蹦蹦跳跳地跑了出去。

只见杨家院门口通往老宅作坊的那段路,已经聚了不少村民。大人们三三两两地站着闲聊,脸上都带着笑,孩子们则追逐打闹,时不时探头探脑地往作坊那边张望。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节日般的氛围。

按照本地习俗,上梁是建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预示着家宅稳固、未来兴旺。主家不仅要放鞭炮驱邪避灾,还要准备大量的糖果、铜钱、馍馍,由工匠从房梁上抛洒下来,让乡邻们争抢,谓之“抢福”,寓意将福气分享给大家,也讨个百家保佑的好彩头。

颜氏和元娘天不亮就起来了,带着周婆子、凤儿以及早早过来帮忙的赵氏、孙氏、小草、山杏等几个妇人,在临时搭起的灶台边忙得团团转。一大筐一大筐白胖胖的馍馍散发着诱人的麦香,旁边还有好几簸箕用红纸包着的小包——里面是两枚崭新的铜钱,以及一大堆花花绿绿的糖块。

“都手脚麻利点!吉时快到了!”

颜氏虽然忙得额头见汗,但脸上红光满面,声音都比往日洪亮了几分。家里添丁进口(指下人),修宅起屋,如今连作坊都盖起来了,这日子真是越过越红火,她这心里头就跟揣了个暖炉似的,热烘烘的。

刘秀芝也从县里铺子特意赶了回来,换上了一身喜庆的玫红色裙子,正指挥着刘安、李丫等小豆丁维持秩序,免得孩子们冲撞了工匠。

杨老爹和杨大川、杨大江父子三人,则陪着主持上梁仪式的老师傅和赵师傅说话。杨老爹依旧是那副沉稳的样子,但眼角细微的纹路里也藏不住笑意。杨大江憨厚地笑着,不时点头。杨大川则显得格外兴奋,这可是他家产业的又一个里程碑!

舒玉挤在人群里,小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看着这热闹非凡的场面,心里满足极了。这就是她努力想要守护和建设的家啊!充满了烟火气,充满了希望。

“吉时到——!”负责唱礼的村里老人拖着长音高喊一声。

瞬间,院子里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座已经初具规模的作坊主体结构上。只见那根最粗壮、象征着“脊梁”的主梁,被几个精壮的工匠用红绸系着,喊着号子,一步步稳稳地抬了上去,精准地安放在了预留的卡槽里。

“上梁大吉,福泽绵长!”老师傅高声贺道。

“噼里啪啦——!”

早就准备好的长长鞭炮被点燃,震耳欲聋的响声和弥漫的硝烟味瞬间将气氛推向了高潮!孩子们兴奋地捂着耳朵又跳又叫。

紧接着,最令人期待的“抢福”环节开始了!

负责上梁的工匠师傅站在高高的房梁上,手里提着装满“福气”的篮子,朗声笑道:“东家仁厚,散福喽!大家接福——!”

话音未落,红纸包的铜钱、亮晶晶的糖块、雪白的馍馍,如同天女散花般从房梁上抛洒下来!

“抢福喽!”

“我的!我的!”

“哎呦!谁踩我脚了!”

“哈哈!我抢到钱啦!”

人群瞬间沸腾了!大人孩子都弯着腰,笑着、闹着、争抢着,场面热闹非凡。孩子们目标明确,直奔糖果;妇人们眼疾手快,希望能给家里抢到代表财气的铜钱;男人们则大多笑着看热闹,偶尔弯腰捡起滚到脚边的馍馍。

舒玉也被这欢乐的气氛感染,踮着脚尖,伸着小手想去接。奈何人小个子矮,只能捡些大家抢漏的。倒是一旁的顾九,不动声色地护着她,顺手接住了几个朝着她飞来的糖块,塞到她的小兜兜里。

“谢谢九姐姐!”舒玉甜甜地道谢,剥开一块糖塞进嘴里,甜滋滋的味道一直蔓延到心里。

秦月英也带着女儿妞妞来了。妞妞身体还有些虚弱,怯生生地躲在母亲身后,但看到漫天洒下的糖果,眼睛也亮了起来。秦月英自己没去争抢,只是护着女儿,但周围的妇人知道她不易,有好心的顺手塞了她个馍馍和一把糖,她连连道谢,眼圈微微发红。

杨老爹看着这热火朝天的景象,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走上前,说了几句感谢乡邻、祝愿作坊兴隆的吉祥话,声音不高,却带着一股让人信服的力量。

“抢福”活动持续了好一阵,直到篮子里的东西洒完,大家才意犹未尽地渐渐散去,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收获的喜悦和满足。按照规矩,每个来观礼的成年人都能额外领一个白面馍馍,孩子们则多得两块糖。周婆子带着赵氏等人忙着分发,场面井然有序,欢声笑语不断。

村民们领了东西,也不急着走,围着杨家人说着恭维话。

“怀玉叔,您家这真是起来了!这作坊真气派!”

“是啊是啊,以后咱们村的日子也跟着好过咯!”

“杨嫂子,您可是咱杨家岭的这个!”有人冲着颜氏竖起大拇指。

颜氏笑得合不拢嘴,嘴上却谦虚着:“都是大家帮衬,都是大家帮衬!”

舒玉看着阿奶那副明明高兴得要命却还要强装淡定的样子,忍不住偷偷捂嘴笑。

热闹渐渐平息,村民们陆续散去。杨老爹和上次支持杨家的族老们入了席。赵氏、孙氏、小草、山杏,还有后来加入的秦月英,却在发完馒头,忙完席面之后自发地留了下来。她们互相看了一眼,不用人吩咐,便拿起抹布、扫帚等工具,走进了刚刚上了梁、还散发着木头清香的作坊里。

她们细致地擦拭着新打好的门窗、梁柱,清扫着地上的木屑和尘土,每一个角落都不放过。虽然家具还没完全进场,但她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将这里收拾得一尘不染,仿佛这样,就能让作坊早日开工,回报主家的恩情。

舒玉站在门口,看着她们忙碌而认真的身影,心里暖洋洋的。这些朴实的妇人,正在用她们最直接的方式,表达着对这份工作的珍惜和对杨家的感激。

然而,看着这即将投入使用的作坊,颜氏在最初的兴奋过后,却忍不住发起了愁。她拉着舒玉,走到一边,眉头拧成了疙瘩:

“毛毛,这作坊是盖好了,人也齐了,可……那府城的林先生,说好了十日内来取那三千个面饼,这都过了两天了,连个人影都没见着!该不会是……出了什么岔子,或者反悔了吧?咱们可是连定金都收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