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三甲及第(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若曦情牵十四,与年氏甄嬛做闺蜜》最新章节。

四月的京城早已褪去寒意,护城河边的垂柳抽出新绿,微风拂过,柳丝如帘,太和殿前,一百六十三名贡生,按名次排列得整整齐齐,鸦雀无声地等待着殿试的开始。自会试风波平息后,朝野上下都在盯着这场殿试,录取的进士将直接进入翰林院,成为未来朝堂的中坚力量。

胤禵站在丹陛西侧,看着底下的贡生,心里想着这一场下来,哪个王爷又能得利呢?

“万岁爷驾到 ——” 李德全的唱喏声划破广场的寂静,康熙身着明黄常服,在簇拥下走上太和殿。

目光扫过底下的贡生,声音洪亮如钟:“今日殿试,以‘王师西政’为题,尔等可畅所欲言,谈谈如何稳固西北边防,安抚西域民心。”

贡生们连忙跪拜行礼,高呼万岁。待起身入座后,太监们早已将宣纸和墨锭摆好,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很快在广场上响起。

几日后,判卷结束,康熙让人分给身边的阿哥传阅,自己则拿起邓钟岳的卷子仔细翻看。

“好一个‘屯田实边,以民养军’!” 康熙看完后忍不住赞道,“邓钟岳这小子,不仅文采斐然,还懂实务。他说在西北设立军屯,让士兵一半守城,一半种地,既解决了军粮运输的难题,又能让士兵熟悉当地水土,真是个好主意。”

“如此确能缓解西北的问题。”胤禵点头赞同。

胤禛接过卷子看了片刻,点头附和:“皇阿玛说得是。邓钟岳提出的‘设互市,通有无’也很有见地,让西域诸国与我朝通商,既能增进情谊,又能削弱准噶尔的影响力,可谓一举两得。”

“这位贡生的策论也不错,主张‘尊释教,顺民俗’,说西域百姓多信佛教,可派高僧前往弘法,以宗教化解矛盾,比单纯用武力压制更有效。”

康熙笑着点头:“都不错,看来今年倒是有几个可用之才。”

“皇阿玛圣明!”

康熙满意的点点头:“那就赐邓钟岳为状元,王兰生为榜眼,留保为探花,其余榜上一百六十人皆为进士及第。

“启禀皇阿玛,儿臣看着邓钟岳的提议诏令增订历代帝王庙祀典,可实行!”胤禛出列跪着呈上。

“历代帝王庙的祀典应当增订,自太祖皇帝定都以来,历代帝王庙只供奉夏禹等十六位帝王,可像商汤、周武这样的贤君,还有汉文帝、唐太宗等明君,都未入庙祭祀,实在可惜。儿臣恳请皇阿玛诏令增订祀典,让更多贤明帝王享受香火,以彰显我朝敬贤重道之心。”

康熙接过让李德全传给众阿哥传阅,胤禵看着奏折上工工整整的字迹,心里暗暗点头 ,这邓钟岳不仅有实务之才,还懂礼制,确实是个人才。

“此提议甚好。” 胤禵第一个表态,语气沉稳,“尊奉历代贤君,能彰显我大清承继华夏正统,让天下士子归心。只是……” 他话锋一转,目光锐利起来,“应加一条,除无道亡国之君外,其余贤明帝王均可入庙祭祀。像夏桀、商纣、隋炀帝之流,暴虐无道,祸国殃民,若与贤君同享祭祀,岂不混淆是非?”

“十四哥说得是。亡国之君本就该引以为戒,岂能入庙受祀?儿臣以为,不仅要剔除无道之君,还要在庙中设立警示碑,写明亡国之君的罪状,让后世子孙引以为鉴。”十七阿哥出言道。

胤祥也点头附和:“儿臣以为王庙旁设贤臣祠,供奉历代名臣,如周公、管仲、诸葛亮之流,让他们与帝王相伴,既显君臣相得之谊,又能让臣子们见贤思齐。”

康熙听得连连点头,捋着胡须笑道:“邓钟岳这个提议很好,就按你们说的,剔除无道亡国之君,增设贤臣祠,让礼部尽快拟定章程,朕要亲自审定。”

“儿臣遵旨!” 众阿哥齐声应道。

“十四留下,跟朕来!”

胤禵站在空荡荡的大殿里,看着康熙转身走向内殿的背影,心里忽然升起一丝不安。方才还笑意温和,此刻却透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显然是有话要单独同他说。

康熙在暖阁的紫檀木榻上坐下,指了指对面,“老十四,坐。”

胤禵依言坐下, 康熙端起茶盏,语气听不出喜怒,“去看你八哥了?”

“是,儿臣去了。”

康熙 “嗯” 了一声,呷了口茶,抬眼看向他,目光锐利如鹰:“你可死心了?”

胤禵的心猛地一沉,想起八哥在书房里红着眼说 “只要我还没死,就不会认输” 的模样,喉结滚动了几下,才低声道:“八哥他……”

“罢了。” 康熙抬手打断他,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朕知道你心里念着兄弟情分,从小就跟你八哥亲。可朕如今朕也告诉你,这皇位,绝不会传给他。”

胤禵没想到康熙会这么说,抬头撞进皇阿玛深不见底的眼眸里,那里藏着他从未读懂过的复杂情绪,有失望,有惋惜,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决绝。

“皇阿玛……” 他想说八哥其实本性不坏,想说八哥这些年也为朝廷做了不少事,可话到嘴边,却被康熙冰冷的眼神堵了回去。

“你还要陪他胡闹吗?” 康熙的声音陡然严厉起来,案上的茶杯被震得轻颤,“毙鹰之事,朕没深究,已是念着父子情分。他却不知收敛,借着会试风波暗布棋子,而后以退为进,以为能瞒得过朕的眼睛?”

胤禵连忙起身跪下,额头抵着冰凉的金砖:“儿臣不敢。儿臣只是觉得,八哥或许是一时糊涂……”

“糊涂?” 康熙冷笑一声,“他要是糊涂?那就没有清明的人了!老十四,你打仗是把好手,可看人心的本事,还差得远。”

胤禵沉默了。

“起来吧。” 康熙的语气缓和了些,“朕不是要逼你,只是想让你明白,有些路一旦踏进去,就再也回不了头。” 看着胤禵紧绷的侧脸,忽然叹了口气,“这次的三甲进士里,王兰生与留保都是老四举荐的人,你也该看出来了,老四在文治上的功夫,比你扎实得多。”

胤禵垂眸道:“儿臣明白。”

“明白就好。” 康熙点点头,“你战功赫赫,军中威望无人能及,可治理天下,光靠刀剑是不够的。朕希望你能在文治上下些功夫,多同朝中的文官走动,学学安抚民心的本事,别总让人说你是个只会打仗的莽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