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最后的推荐(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次元之手》最新章节。
那抹颜色很淡,却像道裂缝,要劈开笼罩在城市上空的、由数据编织的网。
凌晨三点零七分,阁楼木桌上的终端突然发出蜂鸣。
林默的指尖还停在启动键上,指腹被塑料磨出的红痕正微微发烫。
他看着屏幕上原本稳定的数据流突然掀起浪潮——代表“非推荐路径选择率”的绿色柱状图像被风吹动的麦浪,从3%开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攀爬:5%、8%、12%......
“景阳小区的李阿姨点了。”周晓冉的声音带着沙哑的笑意,手指快速划过终端侧边的散热口。
他刚才为了加快运算速度,直接拆了终端外壳,此刻金属主板上的指示灯随着数据流明灭,在他镜片上投下细碎光斑,“她选了’旧书店‘那个选项,系统反馈里还带了句备注:’需要社区帮忙联系门面吗?
’——你看,用户主动交互了。“
林默的喉结动了动。
三个月前他蹲在李阿姨家楼道里做社区调研时,这位总把白头发染成栗色的中年妇女正对着系统推荐的“便利店收银员”选项发呆,指甲在手机壳上抠出了月牙形的凹痕。
此刻终端里跳出的“旧书店”三个字,像根细针轻轻挑开了他心口攒了太久的钝痛。
“张叔的工地宿舍区......”他俯身凑近屏幕,鼻尖几乎要碰到冰凉的玻璃,“选择率17%,他们选了‘就近施工队’。”
“合理。”周晓冉推了推裂着细纹的眼镜,指节无意识地敲着桌沿,“系统之前判定‘远距离高薪’效率更高,但建筑工人最在意的是‘能每天回家吃饭’。”他突然顿住,盯着屏幕右侧突然炸开的红色警告框,“等等,路径观察者的控制终端有动静。”
阁楼的空气瞬间凝结。
林默看见终端分屏上弹出实时监控画面——某个挂着“城市发展规划中心”牌子的办公室里,三个穿白衬衫的男人正猛拍控制台,其中一个头发稀疏的中年人抄起座机话筒砸在桌角,震得桌上的咖啡杯叮当乱响。
监控音频时断时续传过来:“......异常推送!
加密协议被篡改!“ ”快切断市政云接口!“ ”没用!
数据像长了脚!“
“他们慌了。”周晓冉的拇指摩挲着终端边缘的划痕,那是上周他们在巷子里躲避追踪时磕的。
他忽然低笑一声,笑声里带着点报复性的痛快,“这些人每天坐在恒温办公室里看热力图,以为划根线就能决定别人的人生,现在被自己的系统打脸了。”
林默没有接话。
他望着分屏里不断刷新的用户反馈:有个穿校服的女孩在“是否查看”选项后附了句“我想考美院”,系统推荐原本是“重点高中理科班”;卖早餐的王伯选了“早点摊升级”,而系统之前建议他“转岗社区食堂帮厨”。
这些带着温度的文字像星星之火,在终端里烧出一片摇曳的光。
“叮——”
终端残片突然剧烈震动,差点从两人中间滑下去。
林默手疾眼快按住,就见屏幕上跳出一行血红色的新提示:“路径演化,进入未知阶段。”
“未知阶段?”周晓冉凑近看了眼,指尖在键盘上快速敲击调取后台日志,“是系统自我修正的预警?
还是......“
“是害怕了。”林默抬头望向窗外。
天光已经完全亮了,雨不知何时停了,青灰色的云层间漏下几缕晨光,斜斜切过阁楼的木窗,在他脸上投下明暗交界。
他想起昨晚蹲在死胡同时,雨水顺着砖墙缝隙滴在后颈的凉,想起王婶孙子攥着转学通知时睫毛上的泪,想起所有被系统塞进“最优路径”盒子里的、鲜活的人生。
“他们以为给每个选项标上‘效率值’,就能把人变成数据表里的单元格。”他的声音很轻,却像有千钧重,“但人会选择,会犹豫,会为了一碗热汤面、一张画纸、一句‘回家吃饭’,去走那条效率最低的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终端上的选择率还在涨。
景阳小区突破30%了,工地宿舍区25%,连最保守的教师社区都有12%的居民点了“查看”。
林默看着这些数字,忽然想起三个月前第一次发现路径系统时的自己——站在社区公告栏前,盯着“张叔调岗通知”“李阿姨转岗培训”的红章文件,手心里全是汗。
那时候他以为要对抗的是冰冷的算法,现在才明白,真正要撕开的,是那些躲在算法背后、用“为你好”包装的控制欲。
“老周。”他转头看向周晓冉。
对方正盯着终端上不断跳动的“已覆盖区域”,镜片上的雾气不知何时散了,眼底映着数据流的光,“接下来需要监测什么?”
“用户行为数据、系统反制措施、异常反馈......”周晓冉的手指在终端上划出一连串窗口,“特别是那些选择’非推荐路径‘的人,系统可能会启动二次修正。
比如李阿姨选了旧书店,系统说不定会推送’书店经营风险评估‘,试图说服她回头。“
林默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终端边缘。
他想起王婶塞给他的薄荷糖,糖纸还皱巴巴地躺在裤兜里。“我们需要记录这些对抗。”他说,“不是为了证明谁对谁错,是让所有人知道——当系统说‘这是最好的选择’时,有人站出来说‘我想试试另一条’。”
终端突然发出短促的“滴”声。
周晓冉低头查看,瞳孔微微收缩:“云服务器的访问量激增,是路径观察者在调取我们的推送代码。”
“让他们调。”林默站起身,阁楼的木梁在他头顶发出轻微的吱呀声。
他走到窗边,望着楼下逐渐热闹的街道——早餐摊支起了蓝布棚,送孩子上学的家长提着保温桶,穿校服的女孩抱着画板往巷口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