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数据里的温度与合作的雏形(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寒门的仕途传奇》最新章节。
秦宇轩和马志强抱着周明光借的《西安古建筑修缮史料汇编》,在图书馆靠窗的老位置坐下。刚翻开扉页,夹在里面的一张泛黄便签就掉了出来,上面是手写的批注:“乾隆二十八年修缮钟楼,檐角木构件替换三分之一,尺寸较原制缩短0.3尺,疑为木材选材限制。”字迹工整,末尾还画了个小小的斗拱简笔画。
“这应该是周明光写的吧?没想到他对这些还挺上心。”马志强捡起便签,对着阳光看了看。秦宇轩没接话,指尖落在史料里“明代钟楼台基高五丈”的记载上,又对照着手里的设计图——图上标注的台基高度是5.2丈,和文献差了0.2丈。他忽然想起陈老师说的“交叉验证”,赶紧拿出手机翻出1956年的考古数据,上面写着“台基现存高度4.8丈,夯土层有0.4丈损耗”,算下来正好和设计图的5.2丈吻合。
“原来不是文献错了,是后代有损耗。”秦宇轩把数据一一标在表格里,眼睛亮了起来,“咱们要是把这些数据做成折线图,就能清楚看到钟楼各部分从明代到现在的变化了。”马志强立刻凑过来:“那建模软件呢?李教授推荐的那个,我下午查了下,有基础教程,咱们可以一起学。”
两人正讨论得热烈,周明光抱着笔记本走了过来,手里还拿着一杯热豆浆:“刚在楼下买的,给你们带了一杯。”他把豆浆放在桌上,目光落在秦宇轩的表格上,“你们在算台基高度?我之前整理资料时发现,清代修缮时给台基加过一层青砖,厚度大概0.1丈,你们的数据里没算这个吧?”
秦宇轩愣了一下,赶紧在表格里加了一行“清代台基加固:+0.1丈”。这么一算,现存高度4.8丈加上损耗的0.4丈,再减去清代加的0.1丈,正好是明代原制的5.1丈,和设计图的5.2丈误差不到0.1丈,基本能对上。“太谢谢你了,这个细节我们根本没注意到。”秦宇轩由衷地说。
周明光挠了挠头,坐在旁边的空位上:“其实我之前也做过钟楼的数据整理,就是没深入分析。你们要是不介意,我可以把我整理的Excel表格发给你们,里面还有不同朝代的木材材质记录。”马志强立刻拍了下手:“当然不介意!有你的数据,咱们的分析能更全面,说不定还能在李教授面前露一手。”
三人凑在一起,对着电脑屏幕梳理数据。周明远熟练地调出表格,里面不仅有尺寸数据,还标注了每次修缮的工匠姓名、所用材料来源,甚至还有民国时期的钟楼维护日志摘抄。“我爷爷以前是做古建筑修复的,我小时候常听他说这些,所以对这个特别感兴趣。”周明光说这话时,语气里少了之前的急躁,多了几分认真。
秦宇轩看着表格里密密麻麻的标注,忽然想起图书馆那次的摩擦——如果当时自己没那么紧张,周明远也没那么激动,或许他们早就成了一起研究问题的伙伴。他正想着,陈老师推着书车经过,看到三人围在一起看数据,笑着说:“你们这倒是凑成了‘数学+历史+计算机’的小团队,要不要试试申请学校的‘本科生科研项目’?今年的主题正好有‘地方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陈老师的话像一颗石子,在三人心里激起了涟漪。马志强立刻道:“对啊!咱们把钟楼的数据建模、可视化,再结合文献写份报告,说不定能申请上!”周明光也点头:“我可以负责数据可视化和软件操作,你们俩负责文献考证和数学分析,正好互补。”
秦宇轩看着身边两人期待的眼神,又看了看桌上摊开的史料、笔记本和电脑屏幕,忽然觉得心里满当当的。从图书馆的意外,到解开数据疑惑,再到现在的合作雏形,那些原本零散的片段,正慢慢拼成一条清晰的路。他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下“钟楼数据建模与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末了又添上三个名字——秦宇轩、马志强、周明光。
夕阳透过玻璃窗,把三人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纸上的名字上,像是给这个刚刚萌芽的小团队,印上了温暖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