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新血之惑(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浮世钉》最新章节。
“钉刺”的名声逐渐在行业里传开,越来越多客户找上门来。工作室的业务量稳步攀升,林薇、乔娜和沈浩三人开始频繁地同时处理多个项目,每一天仿佛被切割成无数碎片,时间总是不够用。常常是一个人在赶策划方案,另一个在对接客户需求,还有一个在调试技术细节。灯光常亮到深夜,咖啡成了续命的标配。
林薇最先意识到,再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于是在某天加班后的简短内部会议上,她正式提出了招聘新人的计划。“我们需要一位擅长社交媒体运营、内容创意,并且能真正把想法执行落地的人。”她语气坚定,目光扫过乔娜和沈浩,“‘禾素’的案例已经证明,新媒体是我们这种小团队能够以小博大的关键战场。我们需要一个急先锋——能冲、能打、还能带节奏。”
乔娜毫不犹豫地接过了发布招聘信息和筛选简历这两项任务,她深知这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关系到公司未来的发展。
在撰写职位描述时,乔娜特别用心。她强调了对候选人的几个关键要求:首先,要有良好的网感,这意味着候选人需要对网络文化、趋势和用户行为有深入的了解;其次,要有创意,能够提出独特的想法和解决方案;最后,执行力要强,能够迅速将想法转化为实际行动。
此外,乔娜还特意淡化了对名校名企背景的要求。她认为,虽然这些背景可能会给候选人带来一些优势,但并不是决定一个人是否适合这个职位的关键因素。她更看重的是候选人的实际能力和对网络行业的热情。
乔娜不想再看到那些千篇一律的模板简历,她渴望找到真正懂网络、有热情的人。她相信,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行业中脱颖而出,为公司带来新的活力和创意。
简历陆续涌来,有沉稳老练的,有背景光鲜的,也不乏自信过度却拿不出实际作品的。几天后,一位名叫张扬的年轻人引起了她的注意。他的简历不算最出色,毕业院校不错,但工作经历稍显跳跃。不过附带的作品链接里,有几个小众却互动极高的社交媒体账号,令乔娜有点心动。
她约了他面试。
第二天,一个身穿印着爆款动漫图案卫衣、头发染成时髦灰的大男孩,踩着运动鞋、背着双肩包,出现在“钉刺”工作室门口。他眼睛发亮,浑身散发着一种“我随时能嗨”的气场。
“各位老师好!我是张扬!来应聘新媒体运营岗位的!”他声音响亮,笑容极具感染力,一瞬间打破了办公室原有的安静气氛。
林薇、乔娜和沈浩同时抬起头,彼此交换了一个眼神——这位,跟他们想象中的人选,画风似乎不太一样。
面试正式开始,面试官们端坐在会议桌前,仔细审视着面前的简历。张扬的简历被放在最上面,看起来并不起眼。虽然他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每份工作的时长都不满一年,这让人对他的稳定性产生了一丝疑虑。
然而,当面试进入到关于社交媒体、热点趋势以及 Z 世代沟通方式的讨论时,情况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张扬仿佛被注入了一股强大的能量,他的语速突然加快,手势也变得频繁起来。他的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仿佛在这个领域有着无尽的知识和见解等待着他去分享。
他滔滔不绝地谈论着各种社交媒体平台的特点和用户行为,对热点趋势的敏锐洞察力令人惊叹。他还深入分析了 Z 世代的沟通方式,指出了与其他年龄段的差异,并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见解和建议。
面试官们被张扬的热情和专业所吸引,原本对他稳定性的担忧也逐渐被对他能力的认可所取代。
他随手列举近期几个爆款案例,分析其背后的传播逻辑和情绪切入点,精准又不失犀利;他提到自己运营的一个只有几万粉丝的动漫账号,语气里满是自豪,“我们虽然人不多,但粘性极高,每次发起话题几乎全员参与——靠的就是梗文化+社群共创!”他甚至当场点开“钉刺”的官方账号,快而准地指出几个可优化的细节:“这里如果加个‘梗贴标签’,数据可能会翻倍。”
突然,他转向林薇,语气变得由衷崇拜:“林薇学姐!其实我早就知道您!我在校时就听过您当年的‘星空营销案’,简直封神!就是因为您,我才决定干这行的!没想到今天能见到真人!”他说得激动,甚至微微握紧了拳头。
林薇怔了一下,这才想起他的简历上写的母校的确与她相同。这种突如其来的、近乎粉丝式的热情让她有些措手不及,但心底某处也被轻轻触动——曾几何时,她也是这样带着一腔热血闯入行业的。
乔娜对张扬的表现显然非常满意。她对张扬所展现出来的网感和表达方式深感欣赏,认为这正是团队所急需的。在她看来,张扬就像是一股清新的血液,能够为团队带来新的活力和创意。
与张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沈浩,他的风格被乔娜形容为“技术性沉闷”。乔娜觉得团队中不能只有像沈浩这样过于注重技术而缺乏活力的人,还需要像张扬这样充满活力、能够活跃气氛的成员来平衡团队的氛围。
乔娜相信,张扬的加入将会给团队带来新的思路和灵感,有助于打破团队现有的一些局限和沉闷。她期待着看到张扬在团队中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为团队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然而沈浩始终眉头紧锁。尤其在张扬兴奋地提出一个“利用争议话题迅速博取流量”的方案时,他忍不住打断:“等一下。你认为我们做营销的核心到底是什么?是追逐流量,还是为客户提供真实价值?你刚才说‘在规则边缘试探’,有没有考虑过伦理风险?或者对品牌可能造成的长期伤害?”
张扬愣了一下,随即笑着回应:“沈哥,我明白您的顾虑。但现在真的是流量为王啊!我们先得被人看见,活下来,才能谈理想对不对?您放心,我有分寸的,不会真越界……”
沈浩没再接话,只是摇了摇头,表情严肃。
面试结束后,三人关上会议室门进行讨论。
“我觉得这小子挺灵,”乔娜率先表态,“网感好、脑子快,正是我们最缺的那一类。虽然有点飘,但年轻人嘛,带一带就能上手。”
“我不同意。”沈浩语气坚决,“他过于浮躁,迷恋短期效果,缺乏对技术和规则的敬畏。这种风格会破坏团队调性,甚至带来不可控的风险。”
两人意见相左,同时望向林薇。
她沉默片刻。张扬的确有明显缺点:经验尚浅、风格浮夸、稳定性存疑。可他身上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对新兴平台的敏锐,以及近乎盲目的热情——正是“钉刺”现阶段最需要的能量。
她自己也想起刚毕业时的样子,不就是凭一点小聪明和满腔热情横冲直撞走过来的吗?也许团队需要这样一个人,把一池静水搅活。
“风险确实存在,”林薇最终开口,“但他的长处恰恰能补我们的短板。沈浩的顾虑很重要,因此我们必须设定明确红线——乔娜,你负责带他,把控创作方向和内容尺度;沈浩,技术安全和伦理审查由你负责,如果他提出的方案触碰底线,你有一票否决权。”
用机制约束冲动,用经验引导热情。这是她能想到的最稳妥的方式。
沈浩沉默片刻,点了点头:“行。但我保留意见。”
于是,张扬顺利入职,成为“钉刺”第四位正式成员。
他的到来,仿佛一股新风窜入原有的空间。工作效率极高,第二天就开始折腾工作室的社交媒体账号,没几天,官方账号的内容变得鲜活了不少,互动数据明显上涨。他嘴巴甜、反应快,很快就和乔娜打成一片,“姐姐长、姐姐短”叫得亲切。
但他和沈浩之间的摩擦,也几乎从第一天就开始了。张扬觉得沈浩太保守,“代码思维”不懂传播;沈浩觉得张扬太浮躁,为博眼球不计后果。小到一句文案的用词,大到一场活动的设计,两人都能争执不休。
林薇时常听着办公室里时而爆发热情讨论、时而陷入技术辩论的动静,忍不住揉揉眉心。她清楚,管理一支小团队,远比应对难缠的客户要复杂得多——它要求你同时是决策者、调解人,有时甚至还要扮演心理导师。
但她隐隐觉得,这种不同思维模式的碰撞,只要控制在良性范围内,反而可能激发出更大的创造力。只是她必须时刻把握其中的平衡,不能让分歧演变成对立。
而就在她思考如何更好地融合团队风格时,乔娜悄悄带来一个消息:苏曼君的心腹助理孙颖,昨天正式提交了离职申请。几乎同一时间,寰宇集团内部传出风声,总部对华东区近期业绩并不满意,近期可能将进行一系列高管调整。
山雨欲来风满楼。林薇不禁想到,苏曼君之前的暂时沉默,或许并不只是因为她的警告,更可能是因为——她自己的位置,也开始风雨飘摇了。
新的变数,正在看不见的地方悄然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