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观澜(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我的桃源空间》最新章节。

张维从“乡村振兴领军人才高级研修班”学成归来,带回了前沿的理念、广阔的视野和一批志同道合的伙伴。这些“他山之石”在联盟内部激起了思考的波澜,但张维深知,理念的冲击终需落地为实实在在的行动。真正的考验在于,如何将这些新思路、新方法,与“桃源印记”深厚的根基和独特的禀赋有机结合,做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此谓“观澜”——于波澜壮阔处洞察本质,在潮起潮落间把握方向。

他没有急于召开全员大会宣布宏图,而是带着核心团队,进行了一场为期三天的“闭门务虚会”。会议地点没有选在熟悉的合作社会议室,而是设在了云泽湖畔新落成的“桃源康养谷”研修中心。窗外湖光山色,室内思绪激荡。

张维首先抛出了核心议题:“我们看到了波澜壮阔的外部世界,现在需要回答:什么是‘桃源印记’变与不变的边界?什么是我们必须坚守的‘魂’,什么是我们可以大胆创新的‘形’?”

会议从一场激烈的“头脑风暴”开始。水生率先发言,语气兴奋:“数字农业是大势所趋!我们应该加速引入智能灌溉、无人机巡田、AI病虫害识别系统,把生产效率提到最高!”

巧婶立刻表示担忧:“全上机器,老把式们怎么办?药材种植讲究的是‘看天、看地、看苗情’,那种手感,机器能学得来吗?”

福伯磕了磕烟袋,慢悠悠地说:“机器是快,可地气儿它闻不到。老祖宗传下来的节气、物候,里头有大道理。”

张维认真听着,不时记录。待大家充分争论后,他引导道:“也许我们不该把传统与现代对立。比如,我们能否用传感器收集土壤数据,但同时请福伯这样的老师傅,将‘地气’好的直观感受,转化为数据模型的特征参数?让AI学习老师的经验,让数据辅助人的决策?”

这个“人机协同、古今相济”的思路,让大家眼前一亮。会议方向逐渐清晰:变的是工具、方法、表现形式;不变的,是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对药材品质的极致追求、对社区共富的初心。

基于此共识,团队开始规划具体的“观澜”行动计划:

1. “智慧药田”试点升级:选择一片核心药田,部署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环境数据。同时,为福伯等老药农配备便携式数据采集终端,让他们在巡田时,将“这片地发蔫”、“那块地有虫害”的经验判断,即时标记并上传系统。目标是通过机器学习,逐步构建一套融合科学数据与传统经验的“智能种植辅助决策系统”。

2. “文化深潜”产品研发:成立专项小组,由巧婶牵头,联合高校人文社科学者,系统梳理桃源村的历史传说、节气民俗、古方医案。计划推出“节气药食盒”,每个盒子包含当季定制药茶、药膳配方,并附赠一枚二维码,扫码可聆听关于此节气养生智慧的故事音频,将产品体验升华为文化之旅。

3. “开放实验室”计划:利用云泽湖“康养谷”的平台优势,设立“新农人创客空间”,面向研修班同学及其他志同道合者开放。吸引外部创意人才短期驻留,与联盟团队共同研发新产品、新体验。同时,派遣联盟青年技术骨干到合作伙伴处交流学习,形成“引进来、走出去”的良性循环。

务虚会结束后,联盟如同上紧发条的钟表,迅速行动起来。“智慧药田”里,老师傅们带着好奇与审视的目光,学习使用新设备;“文化深潜”小组的灯光常常亮至深夜,翻阅古籍,走访老人;“开放实验室”迎来了第一批来自江南水乡的创意设计师,他们与巧婶团队碰撞出了“药香文创”的火花。

变化在悄然发生。一天,福伯兴奋地拉着张维到田边,指着平板电脑上的数据曲线说:“小维,你看!这机器测出来的‘地发蔫’的时候,数据还真有变化!跟我感觉的差不多!这东西,有点意思!”

另一边,水生和小林团队打造的“节气故事”系列短视频,在社交平台悄然走红,许多观众留言说,第一次感受到中药文化可以如此亲切、有趣。

“观澜”者,非随波逐流,乃洞察规律、借力而行。张维站在湖畔,看着这片既熟悉又日渐新生的土地,心中笃定。他明白,真正的强大,不是固步自封,也不是盲目跟风,而是拥有在时代浪潮中识别方向、吸收精华、并将其转化为自身成长养分的能力。桃源印记这艘航船,正调整风帆,更自信地驶向深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