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沉默的回音也有重量(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最新章节。
她没有按下那个键。
指尖的冰冷触感仿佛一道电弧,瞬间击穿了她的犹豫。
数字的归零只是虚妄的安宁,真正的终结,必须是物理层面的彻底湮灭。
就在她收回手指的刹那,“啪”的一声,整栋办公楼陷入了死寂的黑暗。
应急灯微弱的光线在走廊里投下幢幢鬼影,同事们的惊呼声此起彼伏。
林晚却异常平静,她没有像往常一样去检查服务器,更没有拨通技术组的电话。
她借着手机屏幕的光,从抽屉最深处摸出一串沉甸甸的黄铜钥匙,转身走向了无人问津的消防通道。
脚步声在空旷的楼梯间里回响,目的地是地下二层的实体档案室——一个连大部分员工都不知道存在的地方。
推开厚重的铅制防辐射门,一股陈旧纸张和金属混合的气味扑面而来。
她熟练地打开一排标记着“销毁预留”的档案柜,从中取出十台经过三重加密的特种硬盘。
它们安静地躺在防静电泡沫中,像十口沉睡的棺材,里面埋葬着无数无法被诉说的秘密。
档案室的尽头,立着一个狰狞的金属巨兽。
那是一台由工业碎纸机改造而成的金属粉碎箱,能将硬盘瞬间碾成毫米级的金属碎屑。
林晚一台接一台地将硬盘投进进料口。
刺耳的摩擦声和碎裂声,像是无数人压抑已久的尖叫,终于在这一刻被释放。
“林总!你在做什么!”
一个年轻的助手举着手电筒冲了进来,脸上写满了惊恐和不解。
他想上前阻止,却被林晚一个平静的眼神钉在原地。
“我们不是保管秘密的人,”林晚的声音在轰鸣的噪音中异常清晰,“是帮人放下包袱的。”
话音落下,最后一台硬盘被吞噬。
她关掉机器,黑暗与寂静重新笼罩了一切。
第二天清晨,负责清理的工人在粉碎残骸中发现了一点异样。
一枚指甲盖大小的微型芯片奇迹般地躲过了碾压,完好无损地嵌在一片金属碎屑中。
出于好奇,也或许是贪婪,他悄悄拾起了芯片,用简陋的设备试图读取里面的数据。
电流接通的瞬间,一段沙哑的男声从劣质的扬声器里流出,带着三年前的尘埃:“我想回家,可我家没了。”
那是一段被系统标记为“冗余数据,已彻底清除”的街头流浪歌手的录音。
几乎在同一时间,千里之外的滨海疗养院,苏霓收到一个没有寄件人信息的快递。
她拆开包裹,里面是一本用牛皮纸做封面的手抄歌词集。
字迹稚嫩而有力,每一页的页脚都工整地标注着“海城第十七中学,高二(三)班”。
她随意地翻着,指尖拂过那些或激昂或迷茫的青春字句。
当翻到中间一页时,她的手指停住了。
那是一首诗,内容赫然是她多年前主持一档深夜电台节目时,因设备故障而即兴救场说出的一段话。
“话筒不会断电,只要还有人想接线。”
诗的旁边,附着一张小小的信笺,上面只有一行字:“您当年送来的空白磁带,我们录满了。”
苏霓的眼中泛起一丝波澜,却又迅速归于平静。
她没有回信,也没有动用任何关系去探访那个早已毕业的班级。
她只是走到窗边,看着远处的海天一色,然后转身,从床头柜里取出一盒几乎已成古董的老式录音笔配件。
她将配件重新打包,托护工寄往那个中学的地址。
在简陋的包装纸上,她没有写任何文字,只用记号笔画了一个大大的笑脸。
那是她年轻时在直播后台和导播们约定的暗号,意思是:“我说完了,轮到你了。”
京城,最高人民法院的旧案卷库里,陆承安掸去一份文件的灰尘。
泛黄的纸页将他的思绪拉回二十年前。
那是一起他刚入行时代理的维权案,原告是一名聋哑少年,因施工事故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却因为无法在庭审中“发声”陈述,最终在一片同情的叹息声中败诉。
这是他职业生涯中最大的意难平。
文件袋里,夹着一封刚收到的信。
信纸是小学生用的横格本,字迹却沉稳有力。
写信人正是当年的那个少年,如今,他已是家乡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的骨干教师。
信中,他询问陆承安,作为法律顾问,他是否可以向教育部门申请,在校内设立一个“无声倾听角”,让那些同样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孩子,用书写、手势,甚至画画,来完成一场属于他们的表达接力。
陆承安看着信,久久没有言语。
他没有动用任何资源去为他牵线搭桥,只是铺开信纸,用那支跟随他多年的钢笔,回了一封亲笔信。
“不必申请批准,教室外走廊尽头那堵空墙,就是你的起点。”
信的末尾,他附上了一张当年法庭判决书的复印件。
在“原告陈述缺失,证据不足”那一行冰冷的判词旁,他用醒目的红笔重重圈出四个字,力透纸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