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我用曲辕犁在三国搞起了工业革命!(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阿斗,我来扶你振兴汉室》最新章节。

第二天,天还没亮透,钱三就带着所有人,出现在了田埂上。

没有了昨日的懒散与敷衍,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一股子被肥皂和回锅肉激发出来的亢奋。

“都听好了!”钱三手里拿着一根树枝,在地上比划着,唾沫横飞,“侍讲说了,这堆肥,得像盖房子一样,一层一层来!秸秆铺底,要铺得匀实!然后是粪尿,再是河泥!谁他娘的再敢给老子和稀泥,别怪老子不客气!”

农夫们轰然应诺,干劲十足。

这一次,没人再嫌脏怕臭。他们按照凌毅的要求,一丝不苟地将收集来的物料分门别类,然后小心翼翼地堆砌起来。一层秸秆,一层粪肥,一层河泥,中间还均匀地洒上了水。

不过一个上午,昨天那个歪歪扭扭的失败品就被推倒重来。一个四四方方、层次分明,散发着勃勃生机的堆肥堆,拔地而起。

凌毅满意地点了点头。

群众的力量,一旦被调动起来,是无穷的。

搞定了堆肥,他将那十名工匠叫到了一边。

“诸位都是好手艺,今日,请大家帮我打造一样新物件。”

凌毅将一张早已准备好的图纸,在地上摊开。

图纸上画着的,是一个结构古怪的犁。它不像寻常的直辕犁那般粗大笨重,犁辕是弯曲的,犁壁和犁评的设计也与众不同,最关键的是,多出了一个可以自由调节犁铧深浅的装置。

工匠们都凑了上来,为首的是个经验丰富的老铁匠,姓王。

“凌侍讲,这……这也是犁?”王铁匠看了一辈子农具,却从未见过如此精巧的设计。

“不错。我称之为,曲辕犁。”

“这弯弯绕绕的,怕是不结实吧?耕地是力气活,一碰上硬石头,还不散架了?”另一个木匠提出了疑问。

“这个不必担心。”凌毅指着图纸上的一个个细节,开始讲解,“你们看,这犁辕之所以是弯的,是为了更好地传递牛的拉力,同时方便转弯。犁柱改短,犁柄加长,人扶着,就能轻松控制方向和深浅。”

“还有这里,这个叫‘犁评’的部件,可以控制入土的深度。想深耕,就往下调,想浅耕,就往上提。这样一来,一块地,就能根据不同的时节,用不同的法子来耕种。”

凌毅的讲解,清晰而有条理。他说的每一个字,都直指耕作中最核心的痛点。

工匠们越听,眼睛越亮。

他们虽然不是农夫,但天天跟农具打交道,自然知道传统直辕犁的种种弊端。笨重、耗力、转弯难、无法调节深浅……而眼前这张图纸上的设计,似乎将这些问题,全都解决了。

这已经不是改良了。

这是颠覆!

“侍讲,您放心!”王铁匠猛地一拍大腿,“这活,我们接了!保证给您造得跟图纸上一模一样!”

接下来的几天,皇庄西侧的这片薄田,变得热闹非凡。

农夫们在钱三的带领下,继续完善堆肥,同时按照凌毅的吩咐,开始深翻土地,准备冬耕。

而另一边的临时工棚里,则是叮叮当当,响个不停。

王铁匠带着几个徒弟,负责锻造犁铧、犁壁等关键的铁制部件。凌毅提供的图纸,精准到了每一个尺寸和角度,让他们省去了无数摸索的功夫。

木匠们则负责制作犁辕、犁床等木质结构。最大的难题,是如何将坚硬的木料,加工成图纸上要求的弧度。

凌毅直接给出了解决方案——火烤定型法。

将选好的硬木,用湿泥包裹,只留出需要弯曲的部分,然后在火上均匀烘烤。待木料烤软之后,再用特制的模具,将其固定成所需的弧度,冷却后便能定型。

这个在后世看似简单的工艺,却让这群经验丰富的工匠,叹为观止。

凌毅几乎整日都泡在这里,亲自监督每一个环节。他的知识储备,远远超出了一个“侍读郎”应有的范畴。无论是锻造时的火候控制,还是木工的榫卯结构,他都能说得头头是道,甚至能指出老师傅们都未曾注意到的细节。

这群原本只听号令的工匠,渐渐地,对凌毅生出了一种发自内心的敬畏。

七天后。

第一架曲辕犁,终于组装完成。

它静静地立在田埂上,阳光照在崭新的犁铧上,反射出冰冷的光。它的造型,与笨重的直辕犁截然不同,显得轻巧而灵动,充满了某种工业设计的美感。

所有的农夫和工匠,都围了过来,对着这个新奇的玩意儿,指指点点。

“看着是挺好看,就是不知道,中不中用。”

“这么轻巧,怕是没力气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