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神工初显,暗影重重(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最新章节。

公元前205年 汉·汉王三年 / 西楚·霸王三年 农历三月十五

宛城将军府书房内,灯火彻夜未熄。李凌(19岁)伏案疾书,神情专注,眼中闪烁着一种近乎狂热的光芒。他笔下绘制的,不再是兵戈战阵图,而是一幅幅结构精巧、标注繁复的器械构造图与工艺流程示意图。

“石灰石七分,黏土三分,混合研磨至细粉……入立窑,以干柴猛火煅烧两昼夜,得‘熟料’……再将熟料与适量石膏混合研磨,即成‘水泥’……”李凌口中喃喃自语,将脑海中系统灌输的【简易水泥烧制技术】知识,结合这个时代可能获取的材料和工艺水平,进行着细致的转化和推演。

他绘制了三种不同规格的立窑草图:最小型的实验窑,中型的生产窑,以及一个理论上可大规模产出的巨型窑基结构图。他还设计了配套的石碾、筛网、搅拌池等工具。每一张图纸都力求清晰、准确,甚至考虑了如何利用水力或畜力来驱动石碾,以节省人力。

直至东方既白,李凌才放下笔,长长舒了一口气。桌案上已堆起了厚厚一叠绢帛。虽然疲惫,但他精神却异常亢奋。他有种强烈的预感,此物一旦制成,必将对宛城,乃至对他未来的霸业,产生翻天覆地的影响!

“赵老四!”李凌唤道。

“末将在!”一直守在门外的赵老四(28岁)应声而入。

“即刻去请公输越老师傅,还有匠作监最好的陶匠、石匠头领过来!要快!”李凌吩咐道,声音中带着一丝压抑不住的激动。

“诺!”赵老四虽不明所以,但见李凌神色郑重,不敢怠慢,立刻转身跑去。

不多时,公输越(老匠头)、以及匠作监的陶匠大师傅陶泓(约五旬年纪)、石匠大师傅石坚(约四旬年纪)三人便匆匆赶到书房。他们看到满桌前所未见的图纸,皆是面露惊疑。

“诸位师傅请坐。”李凌示意他们上前,将几张核心图纸推过去,“看看此物,可能制作?”

公输越拿起一张立窑结构图,陶泓拿起一份混合配比说明,石坚则看向那些古怪的工具图。三人初时疑惑,但随着细看,他们的眼睛越瞪越大,呼吸也逐渐粗重起来!

“这……这是何物?此窑结构竟如此……如此巧妙!火道、烟囱、投料口……老夫打了一辈子窑,从未想过可以如此建造!”公输越声音发颤。

“石灰石混黏土,煅烧后研磨……竟能得如此神奇之物?遇水凝结,坚如磐石?!”陶泓捧着那份“水泥”说明,双手都在发抖,他是烧陶的,对泥土和火的变化极为敏感,隐隐感觉到这其中蕴含的惊天奥秘。

“这些碾盘、筛具……若造出,研磨效率必远超现今!”石坚也激动道。

李凌看着三人的反应,心中大定,沉声道:“此物名为‘水泥’,乃我偶得之秘法。若能制成,用以砌墙、筑城、修路、建坝,皆可坚固异常,远超夯土!于我宛城防务、民生建设,有莫大裨益!”

他目光扫过三人:“然,此秘法干系重大,绝不可外泄!今日请三位来,便是要倚重诸位之能,秘密试制此物。所需人手、物料,我会命陈平先生全力配合,但参与之人,必须绝对可靠,严守秘密!三位可能做到?”

公输越、陶泓、石坚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无比的震撼与激动。他们都是匠人,毕生追求技艺的巅峰,此刻见到这近乎“神技”的图纸,早已心痒难耐,更何况此事还关乎宛城安危和将军重托!

“将军放心!”公输越率先跪地,“小老儿以祖师爷名义起誓,定竭尽所能,制成此物,若有半分泄露,天打雷劈!”

“小人(草民)亦如此!”陶泓、石坚也连忙跪地表态。

“好!”李凌扶起三人,“即刻起,便在匠作监内划出独立院落,调拨可靠工匠,由公输师傅总揽,陶师傅、石师傅协助,先行建造小型实验窑,试制水泥!一应所需,直接报于我!”

“遵命!”三人激动领命,捧着那些如同天书般的图纸,小心翼翼地退了出去,仿佛捧着稀世珍宝。

安排完水泥之事,李凌这才稍稍放松,但另一件事立刻浮上心头——昨夜那个在窗外窥探的黑影!

他立刻唤来陈平(约30岁)。

“先生,昨夜书房外,可有异常?”李凌沉声问道。

陈平面色一凝:“下官正欲禀报。昨夜确有暗卫发现一黑影于将军书房外窥探,其身手极高,警觉异常,暗卫刚欲靠近,便被其察觉,瞬间遁走,未能擒获。然,据暗卫描述,其身形……与日前监控中,与程邈秘密接触的那名仓曹吏,有七八分相似!”

仓曹吏!程邈的人!

李凌心中怒火升腾,果然是他!程邈这条毒蛇,竟然将爪子伸到了自己的书房之外!他竟敢窥探水泥秘法!

“加强监控!我要知道程邈和那个仓曹吏每一刻的动向!他们见了谁,说了什么,甚至吃了什么,我都要知道!”李凌冷声道,“另外,加派人手,严密守护匠作监那个独立院落,绝不能让任何可疑之人靠近!”

“下官明白!”陈平眼中寒光一闪,领命而去。

李凌走到窗边,望着窗外渐渐熙攘起来的宛城,心中波澜起伏。水泥的出现,是一把双刃剑。它能带来巨大的优势,也必然引来更贪婪的窥视。程邈背后的“影傀”和范增,绝不会放过任何可能增强他们实力的东西。

“必须加快速度了。”李凌深吸一口气。他需要更多的力量,更需要真正属于自己的、绝对忠诚的班底。

午后,李凌再次来到城外军营。

校场上,杀声震天。韩信(约25-26岁)正在操练部队。与数日前相比,这支由郡兵和玄甲营混编而成的军队,已然脱胎换骨。阵列变换如臂使指,进攻防守章法严谨,士兵们眼神锐利,士气高昂。

韩信见到李凌,微微点头示意,并未停止操练。他手中令旗挥动,军队迅速变阵,演练起一种李凌从未见过的、极具攻击性的锥形阵。

“此乃‘锋矢阵’之变种,”韩信不知何时已走到李凌身边,淡然解释道,“专为破阵攻坚所用。以玄甲锐卒为锋尖,郡兵精锐为两翼,后续部队梯次跟进,一旦撕开缺口,便全力突入,扩大战果。”

李凌看得目眩神迷,110点的“智力”和“统帅”属性让他能迅速理解其中精妙,叹道:“韩兄用兵,真如鬼神!凌佩服!”

“兵者,诡道也。然根基仍在练与器。”韩信目光扫过士兵手中的兵器,“我军兵甲虽齐,然与楚军精锐相比,尤有不足。尤其弩箭,射程与威力,皆逊一筹。”

弩箭!李凌心中一动。他的现代知识里,关于弩机的记忆虽然模糊,但似乎有一些关于滑轮组、望山(瞄准具)、弩臂材料的改进概念。

“弩箭之事,我或有些浅见。”李凌沉吟道,“待水泥之事稍有头绪,我试着画些图样,请工匠琢磨改进。”

韩信眼中闪过一丝讶异,微微颔首:“若如此,善莫大焉。”

接下来的几天,宛城在一种外松内紧的氛围中度过。

表面上看,一切井然有序。春耕繁忙,市井渐渐恢复繁荣,军队操练不懈。

但暗地里,数条战线同时紧绷:

其一,匠作监独立院落内,公输越等人日夜不休,按照图纸开始建造小型实验立窑。李凌每日都会抽时间前往查看,亲自指导关键环节的施工。进展虽慢,却稳步推进。

其二,陈平布下的监控网如同蜘蛛网般笼罩着程邈及其党羽。那名仓曹吏自那夜之后,行为更加诡秘,数次试图接近匠作监区域,皆被暗卫逼退。程邈本人则依旧那副勤勉办公的模样,但陈平发现,他暗中通过一名负责采买的书吏,向城外传递了数次密信,收信人指向伏牛山深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