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9章 传说落幕留余韵(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龙魂震贞观》最新章节。
帝国历一万两千年,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年份。明宗李慕仙的生命,也如同历经风霜的古松,走到了岁月的尽头。不同于其父武宗李寰宇的战死沙场,他的离世平静而缓慢,如同秋叶静美,在长安深宫的寝殿内,于沉睡中安然溘逝。这位亲历并主导了仙唐神朝与“净化者”接触、对抗、乃至最终达成微妙平衡的帝王,将帝国带入了一个深沉内敛、却又暗流涌动的新时代后,终于放下了肩头万钧重担。
举国哀悼,万界同悲。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尊崇,更有发自内心的感念。无论是朝堂重臣,边境将士,学院学子,还是田间农夫,市井商贾,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这位帝王在位期间,帝国少了几分万载鼎盛时的浮华,多了几分扎根现实的厚重与面向未来的深谋远虑。
长安,紫宸殿偏殿,新皇登基前夜。
即将继位的太子李弘业(李慕仙嫡长孙),一位气质温润、眉宇间却隐含坚毅的年轻皇孙,正与几位核心辅政大臣进行最后的议政。殿内气氛肃穆,烛火摇曳,映照着众人凝重的面容。
首辅大臣,历经三朝的老臣张柬之,须发皆白,声音沉稳而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先帝遗诏,丧仪从简,不劳民力,不辍农工。新皇登基后,当以‘持重、革新、备远’为要。‘持重’在于稳定朝局,安抚万民;‘革新’在于革除积弊,激活动力;‘备远’……则在于牢记‘净化者’之鉴,未雨绸缪。”
他看向年轻的新君,目光深邃:“陛下,先帝晚年,常言‘龙魂非独在力,更在于心,在于魂’。这万里江山,这亿兆黎民,未来是走向更加辉煌的黎明,还是逐渐沉沦于内耗与遗忘,皆系于陛下与吾等臣工一念之间。”
李弘业深吸一口气,他自幼受祖父悉心教导,深知这皇冠的重量。他目光清澈而坚定:“张相、诸公,孤……朕,年少德薄,然不敢忘圣皇祖开疆之艰辛,不敢忘列祖列宗守成之不易,更不敢忘皇祖父亲历外域、以血火为帝国争得喘息之机的深意。持重、革新、备远,朕必铭记于心。还望诸公,同心协力,共扶社稷。”
军机大臣,一位面容冷峻、曾跟随李慕仙远征的老将,沉声道:“陛下放心,军方永远是帝国最坚实的后盾。‘砺锋’学院成果斐然,新一代联合指挥体系日趋成熟,针对‘秩序湮灭’类威胁的新式装备也已开始列装。纵有万千挑战,龙魂军团,锋刃犹存!”
钦天监监正,一位中年模样的学者,补充道:“格物院对‘变量’理论及外宇宙规则的研究从未停止。我们虽被‘隔离’,但知识的探索不应有边界。先帝所期‘文明之火种’,已在暗中积蓄力量。”
李弘业听着臣子们的禀报与誓言,心中那份因骤然继位而产生的些许惶惑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他知道,自己接手的,是一个外表依旧强盛、内里却面临转型与未知挑战的庞大帝国。祖父的传说即将落幕,而他的时代,正悄然开启。
帝国边境,“望乡”星域,一座新近建立的殖民城市。
这座城市并非为了资源或战略要冲,而是为了安置那些在之前与混沌接壤的星域战争中失去家园的流民,取名“望乡”,寄托着对故土的思念与新生的希望。
在城市中心广场上,矗立着一座奇特的纪念碑。它并非雕刻着某位帝王或将帅的英姿,而是一组群像:一位唐军老兵拄着断裂的长枪,目光望向远方;一位精灵法师手持枯萎的幼苗,似在祈祷;一位矮人工程师托举着破损的齿轮,面露不甘;一位普通的妇人怀抱着婴孩,眼神中既有悲伤,也有坚韧。纪念碑的基座上,铭刻着明宗李慕仙的御笔:“生者不息,希望不灭。”
今日,是明宗驾崩的消息传到这里的日子。全城缟素,民众自发聚集在纪念碑前,沉默哀悼。一位曾在“守护者”号罹难将士纪念仪式上唱过挽歌的老精灵诗人,用苍凉而悠远的语调,吟诵起新作的诗篇,诉说着离丧之痛,也赞颂着在绝境中建立新家园的勇气。
人群中,一个被母亲牵着小手的男孩,仰头看着纪念碑上那个怀抱着婴孩的妇人雕像,小声问:“娘亲,皇帝爷爷也去很远很远的地方了吗?像爹爹一样?”
年轻的母亲眼圈微红,紧紧握住孩子的手,低声道:“是啊,皇帝爷爷去了很远的地方。但他和爹爹一样,是为了保护我们,保护我们的新家。你要记住这个地方,记住这些雕像,他们都是为了让我们能安稳生活而付出过的人。”
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看着那纪念碑,眼中闪过一丝懵懂的敬意。或许在他长大后的某一天,会真正明白这纪念碑、这城市名称背后所承载的重量,而那源自贞观、历经万载淬炼的龙魂精神,便在这无声的传承中,悄然延续。
远离权力中心的某个古老书院。
山清水秀,云雾缭绕,这里仿佛未被万载时光与星际征伐过多打扰。一位耄耋之年的老儒,曾是神都大学的教授,晚年辞官归隐,在此着书立说,教导乡梓子弟。他并非修士,寿命将尽,却精神矍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明宗驾崩的消息通过通讯法阵传来时,他正给一群孩童讲解《贞观政要》。闻此讯,他沉默良久,让学子们自习,自己则颤巍巍地走到书院后的山崖边,眺望着云雾下若隐若现的田园村落。
一名跟随他多年的年轻书童,担忧地上前:“先生,节哀。”
老儒摇了摇头,脸上并无过多悲戚,只有看透世事的沧桑与一丝淡淡的慰藉:“老夫非为一人之逝而悲。明宗皇帝,承前启后,外御强虏,内修德政,可谓一代明君。然,帝王将相,终是历史长河中的浪花。老夫所思者,是这万载大唐,这龙魂一脉,其精神气韵,是否真已深入我唐民之骨髓?”
他指着山下那片安宁的景象:“你看这炊烟,这稼穑,这琅琅书声。万载之前,贞观盛世,百姓所求,不过如是。万载之后,星海征伐,科技魔法,光怪陆离,然百姓所求,归根结底,仍是安居乐业,传承不息。圣皇祖之龙魂,明宗皇帝之坚守,其所护者,无非是这寻常百姓家的烟火气罢了。”
书童若有所思。
老儒缓缓道:“传说会落幕,英雄会老去,王朝亦有兴衰。但只要这寻常百姓心中,尚存一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份于逆境中不肯屈服的韧劲,一份对家国的认同与责任,那么,圣皇祖点燃的那缕龙魂,便永不熄灭。这,才是真正的‘传说’,才是超越了一切具体人事、流淌在文明血脉中的……永恒余韵。”
数日后,老儒安然离世,无疾而终。他留下的最后一部手稿,名为《龙魂浅释》,并非记载帝王功业,而是从史籍典籍、民间传说、甚至乡野俚语中,梳理那“不屈、开拓、守护”的精神如何潜移默化,影响着一代代唐民的言行与选择。
明宗李慕仙的陵寝,依其遗诏,并未大兴土木,而是选址在长安远郊一处清幽的山谷,与自然融为一体。下葬之日,天降细雨,润物无声。没有浩大的仪仗,只有皇室成员、核心重臣以及部分来自各界、深受其精神影响的代表,静默送行。
新皇李弘业亲自捧土覆棺,那一刻,他仿佛感受到祖父那沉稳而充满期许的目光,正穿越了时空,落在他的肩上。
雨丝如织,笼罩着山谷,也笼罩着这座历经万载风霜的神都。一个时代,随着明宗的入土为安,正式落幕。属于李弘业的新纪元,在细雨蒙蒙中,悄然而至。
传说已然落幕,但那由李渊于贞观年间点燃,历经万载传承,由无数英雄与凡人共同铸就的龙魂精神,其悠长的余韵,却依旧在这片星空下,在每一个唐民的呼吸间,绵绵不绝,回荡不息。它提醒着后人,征程永无终点,传奇,永远在下一个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