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政委讲政策(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浴血山河:我的抗战征途》最新章节。
青年们争先恐后地涌上前。周明赶紧安排干部登记。让他惊喜的是,报名的不仅有贫苦农民,还有几个小商贩和手艺人也加入了队伍。特别是一个叫张铁匠的中年汉子,带着两个徒弟一起报了名。
"张师傅,您这手艺..."周明有些犹豫,"参军可是要上前线的。"
张铁匠拍拍胸膛:"政委,我这把力气,打铁能行,打鬼子也不差!再说,部队不要修枪造炮的?"
周明恍然大悟,喜出望外:"要!当然要!您这样的技术人才,我们求之不得!"
登记持续到中午,共有二十七人报名参军,其中不乏铁匠、木匠等技术人才。周明心里乐开了花,这些新鲜血液不仅能补充战斗部队,还能加强后勤技术力量。
散会后,乡亲们自发组织起来,为即将参军的子弟准备行装。妇女们连夜赶制布鞋、缝补衣裳;老人们把珍藏的鸡蛋、腊肉拿出来;孩子们则围着新战士转,眼中满是崇拜。
周明回到驻地,正碰上陈征在训练场指导新兵操练。看到周明回来,陈征迎上来:"听说今天收获不小?"
"二十七个新兵,还有几个技术人才。"周明擦了擦汗,"减租减息也落实了,地主们基本接受。"
陈征拍拍他的肩膀:"干得漂亮!咱们部队现在正缺人手,特别是技术兵种。对了,那个张铁匠,安排到孙猛的修理组去,正好帮着维护那辆坦克。"
两人正说着,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大娘挎着篮子走过来:"周政委!陈营长!"
"李大娘!"周明连忙上前搀扶,"您怎么来了?"
李大娘是村里最受尊敬的长者,三个儿子两个死在鬼子手里,最后一个也在去年参军了。她颤巍巍地掀开篮子上盖的布,里面是十几个鸡蛋和一双崭新的布鞋。
"听说部队又招兵了,我老婆子没什么好东西,就这些鸡蛋,给战士们补补身子。"她把篮子塞给周明,"这鞋是给我小儿子的,他脚大,穿着合适。"
周明接过篮子,心里一阵酸楚。李大娘的小儿子去年就牺牲在青石峡,她年纪大了,记性不好,总以为儿子还在部队。
"谢谢大娘,我们一定转交。"陈征接过话头,声音异常柔和。
李大娘满意地点点头,又絮絮叨叨地说了些"打鬼子要小心"之类的话,才蹒跚离去。
看着老人佝偻的背影,周明叹了口气:"多好的百姓啊..."
"所以我们更要保护好他们。"陈征沉声道,"对了,明天我打算带新兵进山训练,顺便实地勘察地形。你留在村里继续做群众工作?"
周明点点头:"好。我打算组织个识字班,教乡亲们认些常用字。再办个妇女救国会,把大娘大嫂们动员起来做后勤。"
两人边走边商量着根据地的建设计划。不知不觉,夕阳西下,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远处,新兵们在老兵带领下练习刺杀,喊杀声震天响;村里,炊烟袅袅,百姓们结束一天的劳作,开始准备晚饭。
这样平静而充满希望的日子,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显得尤为珍贵。周明知道,正是通过减租减息、动员参军这些扎实的群众工作,才能让这份平静持续下去,才能让抗日的火种越烧越旺。
晚饭后,周明照例去各宿营点查铺。当他走到新兵住的院子时,听到里面传来窃窃私语。原来是张铁匠在给几个年轻新兵讲打铁的要领,顺带说起怎么修理枪械。
"...枪管打歪了,不能硬敲,得慢慢加热矫正...刺刀钝了,要用细磨石,顺着刃口磨..."
周明没有打扰,悄悄退了出来。这些民间手艺人在部队里找到了用武之地,他们的经验和技术,将是部队建设不可或缺的财富。
回到住处,周明点亮油灯,开始起草明天的工作计划。灯光下,他认真记录着今天群众反映的问题:东村的水渠需要修缮,西村的几户孤寡缺粮,北村的孩子们没有学上...
每一项都关乎百姓的切身利益,每一项都是巩固根据地的关键。作为政委,周明深知,只有把根深深扎进群众的土壤里,八路军这棵大树才能枝繁叶茂,经得起任何狂风暴雨。
窗外,一轮明月悄悄爬上树梢。周明揉了揉发酸的眼睛,吹灭油灯。明天,还有更多的工作等着他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