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电话”通了!(技术突破的喜悦)(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浴血山河:我的抗战征途》最新章节。
深秋的寒风已经开始肆虐,但旅部通讯处的窑洞里却热火朝天。常超和他的技术小组已经在这里连续奋战了七天七夜,桌子上摆满了各种零件、线圈和自制的简陋仪器。
“处长,又烧了一个继电器。”王明远哭丧着脸,手里拿着一个冒着青烟的小元件,“这已经是第十七个了。”
赵家成在一旁记录着实验数据,眉头紧锁:“电压还是不稳定,自制的电池组输出时好时坏。”
林小雨揉了揉通红的眼睛,继续在油灯下绘制电路图。她的手上满是烫伤和划痕,那是连日来焊接和组装留下的印记。
常超推了推滑到鼻尖的眼镜,声音沙哑:“不要灰心,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至少已经排除了十七种错误的接线方法。”
话虽如此,连日的挫折还是让小组的气氛有些压抑。他们正在尝试搭建一个简易的电话交换系统,目标是实现旅部与三个主要营级单位之间的有线通讯。
这个想法源于两个月前的一次战斗。当时一营在阻击日军增援时,因为传令兵中途牺牲,导致命令未能及时送达,造成了不必要的伤亡。这件事深深刺痛了常超。
“如果我们有电话...”那天晚上,他在日记中写道,“很多牺牲本来可以避免。”
陈征得知他的想法后,立即给予了支持。但实际操作起来,困难远比想象中要多。
最大的难题是材料短缺。根据地没有现成的电话设备,他们只能利用缴获的日军电话零件,加上自制的替代品。绝缘材料用的是桐油浸泡的棉布,电线是从日军炸毁的电报线上拆下来的,就连交换机都是木工班用枣木手工雕刻的。
“处长,要不我们先休息一下?”林小雨看着常超布满血丝的眼睛,担忧地说。
常超摇摇头:“今天必须解决电流不稳的问题。明天旅长要来视察进展,我们不能一直交白卷。”
他拿起烧坏的继电器,仔细检查烧灼的痕迹:“问题应该出在线圈绕制方式上。日军用的漆包线我们找不到,自制的纱包线绝缘性能不够。”
“那怎么办?”王明远绝望地问,“没有合适的线材,一切都是空谈啊!”
常超沉默片刻,突然眼睛一亮:“还记得我们上次去后勤部看到的那些东西吗?”
“什么东西?”
“日军降落伞的伞绳!”常超激动地说,“那些伞绳是用丝绸编织的,绝缘性能应该很好!”
这个发现让小组重新燃起希望。赵家成立即跑去后勤部,软磨硬泡要来了一截报废的日军降落伞。
接下来的工作变得顺利起来。用伞绳拆出的丝线重新绕制的线圈,终于经受住了电压的考验。当夜幕再次降临时,一套简陋但完整的电话系统终于组装完成。
“现在只差最后的测试了。”常超的声音因激动而颤抖。
他们决定先测试最短的一条线路——从通讯处窑洞到旅部指挥部,距离约三百米。
王明远和赵家成负责在外面布线,常超和林小雨守在机器旁。秋夜的寒风刺骨,但两个年轻人干得满头大汗,小心翼翼地将自制电话线架设在临时竖起的木杆上。
“处长,线路接通了!”对讲机里传来王明远兴奋的声音。
常超深吸一口气,拿起自制的电话听筒。这是一个用罐头盒改造的简易装置,看上去十分粗糙。
“喂...喂...能听见吗?”他的声音有些发抖。
短暂的寂静后,听筒里传来清晰的回应:“听见了!声音很清楚!”
窑洞里爆发出欢呼声。林小雨激动地流下眼泪,连日来的疲惫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但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要测试的是到最远的三营驻地,距离超过三公里,而且要跨越一条小河。这对线路的铺设和信号传输都是巨大的考验。
第二天清晨,技术小组全体出动,带着好不容易凑齐的电话线材,开始了艰难的布线工作。沿途的老乡看见八路军在架设“神秘”的线路,都好奇地围拢过来。
“同志,你们这是在干啥哩?”一个老大爷问道。
“大爷,我们在拉电话线。”王明远一边爬杆一边解释,“以后有啥情况,在这头说话,那头就能听见!”
“啥?隔着几里地能说话?”老乡们纷纷表示不信,“那不是顺风耳嘛!”
就在这时,陈征带着几个参谋前来视察。看见老乡们围观的场面,他笑着对常超说:“看来你们的工作很受关注啊。”
常超连忙汇报:“旅长,昨晚我们成功测试了短距离通话。现在正在铺设到三营的线路,如果成功,就能实现旅部与前沿部队的直接通讯。”
陈征满意地点头:“很好!需要什么支持尽管提。”
“目前最大的困难是过河。”常超指着前方的小河,“河水虽然不深,但电话线不能泡水,我们需要架设简易桥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