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最新章节。
历史记载,朱棣登基后曾向群臣宣示:大明对外敌,不求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为此,他更将都城从应天迁至顺天,直面强敌蒙古,以固守国门。这样的气节,正是何秋敬佩朱棣之处。
不过,眼下何秋仍不打算立即制造猎枪与手枪。他想再等几年,待自己熟悉这个朝代、积蓄足够实力,不必受制于历史进程时再作打算。“殿下,那两样东西我会尽快制造出来,请您放心。”何秋厚着脸皮向朱棣保证。朱棣点头道:“好,我已吩咐管家,先生可随意支取王府钱财,能工巧匠我也会尽快招揽。”
何秋微微一笑:“殿下给我如此大权,就不怕我从中贪墨吗?”朱棣笑道:“先生此言差矣。以先生之能,想赚钱易如反掌,何须贪墨?即便先生真缺银钱,从王府取用,也是理所应当。”何秋心中感动,能被未来的永乐大帝如此信任,也算不枉此行。“谢殿下信任,何某必不负所托!”
朱棣又道:“还有一事,请先生务必答应。”何秋靠在椅背上,轻松道:“殿下请讲。”朱棣正色道:“希望先生限制泡面的销售,绝不可使其流入外族之手。此乃行军神器,若为外族所得,我大明抵御外敌将更为艰难。”
蒙古骑兵本就勇猛,若再得充足补给,必将势不可挡,朱棣的忧虑并非空穴来风。
何秋从容不迫地回应:“殿下不必过分担忧。泡面这东西,偶尔吃一两回还行,长期食用对身体有害无益。”
朱棣闻言瞪大了双眼:“竟有此事?先生该不会是在说笑吧?本王尝过泡面,滋味鲜美,怎会损伤身体?”
何秋无意向他解释现代营养学,只是淡然道:“殿下信我便是。泡面不宜作为长期军粮,即便流传到外族手中,对大明也无甚影响。”
朱棣大失所望。他本指望用泡面提升明军战力,如今看来此路不通。
“先生,难道就没有既能长久保存,又无损身体的军粮吗?您乃当世奇人,定有办法吧?”朱棣满怀期待地追问。
何秋无奈撇嘴。适合长期储存的军粮自然存在,最常见的就是压缩饼干与各类罐头。可惜这两样他手头都没有。签到系统的奖励全凭机缘,他无法保证何时能获得这些物资。
“殿下,何某可以尝试研制此类食物,但何时能成,还得看天意。”何秋坦诚相告。系统的随机性,某种程度上确实如同天意。
朱棣郑重点头:“好!若先生真能研制出这等军粮,本王愿重金求购,只望先生莫要流入民间。”
在朱棣心中,何秋堪称无所不能。他毫不怀疑何秋能研制出理想军粮。
何秋本也无意将压缩饼干与罐头销往民间。这两样吃食滋味平常,销量远不及泡面。不如专供军方,收益反而更佳。
何秋再度拱手:“殿下放心,何某明白。若无事吩咐,何某就先告辞了。”
朱棣挽留道:“先生何必匆忙,用了膳再走不迟。”
想起燕王府清淡的膳食,何秋连连推辞:“今日不便,那些远方商贾还在面馆等候,改日再叨扰。”
明朝调味有限,饭菜滋味实在难以吸引何秋这个现代人。
朱棣只得叹道:“既然先生有事,本王就不强留了。”
“不必相送,告辞。”何秋拱手作别,快步离去。
面馆内,远道而来的商人们仍围坐桌旁,人手一碗泡面吃得津津有味。
“这泡面滋味绝妙,何先生竟能研制出如此美食,真乃神人也!”
“何先生是燕王座上宾,自有通天本领,研制出这等美食也不足为奇。”
“面条筋道,汤头鲜美,这滋味怕是连应天府的名厨都难及,哧溜!”
一众商贾对碗中面条赞不绝口。
何秋踏进面馆见到此景,险些失笑。
这现代人早已吃腻的寻常物,竟能在古代博得如此盛赞,倒也颇有几分滑稽。
第二十四章 红薯问世
何秋注意到商贾们的同时,他们也瞧见了他。
顿时吃面的放下竹筷,饮酒的搁下杯盏,众人纷纷起身向何秋致意,眉宇间尽是讨好之色。
眼前这位不仅是他们的财神爷,更是燕王府的红人,若不殷勤相待,这商路怕是走不下去了。
“诸位不必多礼,请坐。”
何秋掌心向下轻按,示意众人落座。
旋即他行至柜台前,取过一罐啤酒高举示意。
“诸位能留至今日,足见诚意。往后便是合作伙伴,闲话不多说,惟愿同心协力, ** 富贵,干杯!”
在场商贾不论善饮与否,皆举杯相迎,与何秋遥相致意后仰头痛饮。
望着眼前景象,何秋心生感慨。
一月前他还是现代社会中寂寂无名的户外探险者。
而今却能令这群商贾唯命是从。
穿越时空,倒也不算坏事。
处理完代理事宜,何秋未在面馆久留,径直返回燕王府。
是夜,朱棣造访东厢院落,随行带着位须发斑白的中年文士。
“何先生,这位是王府账房金忠先生,日后支取银钱之事,皆可与他商议。”
朱棣话音未落,金忠已拱手施礼:“在下金忠,见过何先生。”
何秋当即还礼:“金先生客气,往后多有叨扰。”
以何秋性情,寻常人未必能得他抬袖相迎。
但金忠绝非等闲。
燕王府谋士如云,最得朱棣倚重的唯有金忠与姚广孝二人。
姚广孝人称病虎,行事诡谲,何秋对此人素无好感。
金忠恰恰相反,品性高洁,行事光明磊落。
靖难之役时,姚广孝坐镇顺天,金忠随军出征,二人南北呼应,助朱棣夺取天下。
何秋向来敬重这般德才兼备之士。
故特以抱拳之礼相待,给足颜面。
金忠自然喜形于色,对何秋顿生好感。
见礼已毕,朱棣邀二人于院中石桌旁落座。
“何先生此前建言本王暂缓蓝玉之事,专心积累声望,不知可有何具体良策?”
朱棣执礼甚恭,虚心求教。
何秋挑眉反问:“殿下麾下谋士如云,何须舍近求远来问计于鄙人?”
朱棣坦然相告:“本王初至封地,幕僚们尚未熟悉此间情势,实在无计可施,这才特来向先生请教。”
何秋几欲扶额叹息。
朱棣简直将他视若神明。
历史上那些声名显赫的谋臣都无计可施的事情,他又怎能想得出办法?
“殿下,若要积攒声望,最佳途径莫过于解决民生疾苦,你们不妨从这方面入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