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最新章节。
何秋气得不提修缮费用之事,郁郁地和朱棣返回王府。此时他才深切感受到,想在大明推动基础学科教育有多艰难,理学影响实在深远。
回到王府,何秋让侍女先带李四维去安顿,自己和朱棣相对感叹。
朱棣从田山长那里出来,脸色一直阴沉,终于忍不住发作:“区区一个皇庄管事,竟敢强迫书院贱卖土地,强占民田,实在该死!”
何秋皱眉道:“这样的人是杀不完的,不如想想如何防止这类事情再发生。”
“一个小小管事都敢如此猖狂,可见大明风气败坏成什么样子,改革已是刻不容缓。”
朱棣感叹完,又好奇地问:“你到底打算教什么课?我可看出来了,你根本没对田山长说实话。”
何秋迟疑着答道:“数算、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再加点西洋知识?”
朱棣忍不住埋怨:“你以前教高炽、高煦都没这么费心。”
何秋瞥他一眼,“两位王子将来会帮我做研究吗?他们学些数算和管理就足够了,历史自有旁人教,用不着我。”
“这些孩子大多长在乡间,没人教他们历史,需要我帮他们开阔眼界,顺便学我的道理。”
朱棣立刻反驳:“你刚说的课程,好些我连听都没听过,真能找到人教吗?这些和工匠手艺有什么关系?”
“要真这么安排,我看根本不会有人来听,连教书先生都找不到。”
何秋哑口无言,只能在心中叹息:我只想推动历史快些前进,避免日后鞑清和列强造孽。
朱棣诚恳劝道:“先生若按你对田山长说的那样开课,应当不会出什么问题。若真有特别想教的内容,不妨穿插在别的课程里。”
“这样既能减少非议,岂不更好?”
何秋仔细一想,确实有理。若是把物理知识藏在工匠课程中,有心的学生自会来问。
只是编写教材要花更多时间,对学生们的影响也会减弱。想来只有这个办法,才能传授前世那些基础知识。这万恶的旧社会啊。
郁闷的何秋寻了个借口,回房睡去了。
随后几日,他把自己关在书房埋头编教材。凭借前世记忆,很快写完了数算和西洋见闻两部分。
这两门他最用心。无论学生日后是否从事研究,数算都必不可少;西洋教材则为开阔眼界,顺便夹带了些私货。
物理化学只简单设计了几个印象中的小实验,略作讲解,但愿能吸引对此感兴趣的孩子。
忙完这些,何秋红着眼走出书房,精神抖擞地把手稿递给朱棣,请他帮忙看看。
虽说是请朱棣把关,可他脸上的得意藏都藏不住。
朱棣接过手稿却不急着看,反而埋怨何秋收了徒弟就撒手不管,话里话外说他不负责任。
何秋神色窘迫,为了编纂教材,他近些日子确实无暇顾及李四维。
朱棣并未理会他,先拿起《西洋诸事略考》翻阅。数算之学他学过《九章算术》,并不特别在意;工匠相关的课程他更不关心。唯独西洋之事,因何秋曾多次提及开海禁,讲过弗朗机人,引起了他的好奇。
翻开书本,第一眼便是何秋那手难看的毛笔字,朱棣心中不由嫌弃,暗自决定要让他好好练字——这字实在有碍观瞻,还常写异体字,读来十分不畅。
但当他耐着性子读下去,心中渐渐充满惊异。关于西洋的见闻,朱棣也曾派人搜集过,大多浮光掠影或是市井琐谈,缺乏实感。而何秋这本《西洋诸事略考》却脉络清晰,采用了一种他闻所未闻的分析方式——不是纪传体或编年体,而是从宗教、民生、贸易、军事等多个方面提纲挈领地概述西洋各国。其视角之宏大,连《史记》也有所不及,让朱棣仿佛亲眼目睹了远在西方的诸国历史与变迁。
这实则是何秋从前世带来的历史教科书分析方法,在大明却显得惊世骇俗。虽只读万余字,却为朱棣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朱棣合上书卷,赞叹道:“不想先生还有修史之才,气魄非凡。”
何秋不明所以,只问他是否可行。
朱棣点头称许。如此佳作仅用作学院启蒙实在可惜,他已打算重新誊写书稿,润色文辞以符合大明文体习惯。
他感慨道:“单看这本西洋教材,便知其他教材之精妙。但若按你的教法辅以考试,恐怕多数人难以通过。”
何秋淡然道:“无妨,我本随意而教,他们随意而学。能否成才,全凭个人。”又补充道:“若能培养出三五个我理想中的人才,便算值得。”
听了朱棣的劝告,何秋并不指望所有人都接受他的基础教育理念。他愿意耐心等待,二十年后能有一批可用之才便足矣。届时朱棣应当已经继位,正好可以全力推行他的种种设想。
朱棣暗自钦佩何秋的胸襟——虽怀抱负,却能沉心静气,持数十年不移之志,这才是成事之人!谁都明白,按何秋这般教学,唯有持续投入重金,面对前途未卜的事业,几人敢如此投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朱棣将这些想法深藏心底,只与何秋聊起近况。他已被父皇召见,得到勉励,也隐晦提及蓝玉数次行刺之事。听他说得轻描淡写,何秋却能想象朱元璋当时的震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