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最新章节。
“说实话,就算何秋不出这一招,我也会盯着云南。那些士卒背井离乡,到云南那种地方,连年征战苦不堪言。若不是之前沐英手段高明,怕是早就有人逃跑,甚至揭竿而起了。”
徐氏心中仍有疑惑:
“何秋这次的手段,真有那么厉害?”
朱棣笑道:
“自然是有的。想想当年始皇帝派兵征讨岭南,那里的环境比云南还好。可始皇帝一死,岭南的赵佗立刻便自立为王了。”
“沐英离世时,我便担忧沐春难以镇住局面,如今何秋前去,倒是让我放下心来。”
“何秋此举确实一举多得:一来将沐家拉拢到我们这边,他本就是我大哥最亲近的将领之一;二来开采铜矿、修筑水道,让云南铜料经长江运抵京城,既能增加当地收益,稳定军民,又可缓解朝廷缺铜之急,更能安抚边地土司,巩固边疆。这一招足足带来四五重益处,实在高明。若此事能成,云南百姓怕是要为沐春与何秋立祠供奉了。”
徐氏见朱棣面露赞叹与羡慕,不禁笑道:“殿下身为未来的天子,又是何秋的岳丈,何必羡慕他们呢?”朱棣闻言略显赧然,暂且不再多言。
次日朝会,此事已传遍朝堂。不少官员围到吏部尚书身边,都明白督建水道是个积攒资历的美差。吏部尚书应付得头疼,只得推说此事须由陛下亲自定夺,这才得以脱身。
朱棣站在往日朱标所立之处,望着群臣暗中相争,对朱元璋曾说的那些话体会更深了。再强势的君主,年老时权柄也不免渐衰。臣子各有私心,皇权与相权此消彼长。若继位之君柔弱,大权终将旁落于朝臣或外戚——此乃权力流转的常态。也正因如此,朱标去世时,朱元璋既痛失爱子,又忧心废丞相、集皇权的举措遭反噬。
正沉思间,朱元璋驾到。近日皇帝精神不济,朝会渐疏,常让朱棣听政后再议要务。但今日朱元璋声若洪钟,想必是云南捷报令他振奋不已。朱棣暗自揣度。
朱元璋朗声道:“诸位当已听闻云南之事。边将士司共议开采东川铜矿、修浚金沙江水道,所陈甚为有理。朕素知戍边清苦,然朝廷财用不足,若倾力经营云南,恐收效甚微。今借铜矿之利,彼等自谋良策,众卿以为如何?”
未待吏部尚书出列,户部尚书郁新抢先奏道:“陛下,开采东川铜矿、开通金沙江水道实为利国利民之壮举!一旦功成,西南边陲可保长治久安,再无须忧虑土司生乱了。”
此举不仅能充裕国库,正因如此,赴云南的人选尤需慎重。臣虽不才,却自认通晓财政之道,愿前往云南,主持金沙江水路的修建工程。
此言一出,工部尚书顿时坐不住了。难怪你抢先应答,修筑水道本是工部分内之事,怎能让户部尚书抢去?
“臣有异议。郁尚书虽略懂经济,却无实际工程经验。依臣之见,此事仍应交由工部办理,臣愿亲赴云南督办。”
未等工部尚书得意,左都御史杨婧也站了出来:
“此事不妥,臣认为应循旧例,派遣都察院御史前往云南处理。”
一旁静观许久的曹国公李景隆也按捺不住。他原是太孙身边的武臣,如今在朝中处境尴尬,自然不愿就此沉寂,定要把握一切机遇。
“臣以为当派臣前往。几位大人年事已高,云南路途遥远,若途中有所闪失,实为国家损失!何况此事须与西平侯等沟通,臣同为武勋,交涉起来更为便宜。”
说罢,李景隆心下得意,自觉此番言论无懈可击。
可怜他未曾察觉,一句“年事已高”竟同时得罪了三位衙门主官——这岂不是明指他们年老无用?
这叫他们如何能忍?
朱元璋似笑非笑,开口说道:
“你们皆愿赴云南督办此事,心中可已有成算?”
这一问,李景隆顿时语塞。他本未深谋远虑,只觉外派主办此事乃美差一桩。至于具体方略,大可沿用云南所呈方案,执行交由地方官吏即可,有何难处?
第289章 郁新入滇
“启奏陛下,臣以为可先从内库支借白银千万两,以滇铜后续收入为担保,分二十年偿还原库。”
郁新抢先奏道。
并非郁新不愿动用户部银两,实因户部拮据,反不及朱元璋内库丰盈。这些年内库只进不出,加之近岁朱棣连年输粮纳银入宫,朝野皆知。
朱元璋神色未变,只道:
“郁爱卿倒是别具匠心。”
见皇帝未加阻止,郁新赶紧续奏:
“此外,臣以为可调北平都司一批工匠赴滇。大型厂矿营造,如今唯北平都司匠人经验丰富。
还需选派精通水利的工匠与清廉干练的官员前往云南,负责水道修筑。
至于云南日后发展,可下令减免入滇货物半数课税,如此自能激发商贾入滇热情,无须朝廷再大规模调运物资。”
这些策略实是郁新昨夜挑灯苦思所得,其中多借鉴北平施政之法。当此变法之际,哪位官员不眼热北平政绩,不曾细究其施政方略?只是郁新所研,或许更为深入罢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