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最新章节。
他最先召见的,是吏部尚书赵勉。
赵勉面圣时,心中已有预感。果然,朱元璋告知他将更换吏部尚书。
赵勉如释重负,他早知会有这一日。
当初朱元璋将吏部大权尽收己用,尚书不过应声而已。
待朱元璋年迈,吏部渐收回部分权柄,自然触犯忌讳。
能至今才罢免他这尚书,赵勉觉得朱元璋已极有耐心。
他平静跪地,奏道:
“臣明白了,臣请致仕。”
朱元璋望着鬓发斑白的赵勉,慨然道:
“赵卿年事已高,欲归享天伦,朕能体谅。那朕便不留你了——来人,赐赵卿白银百两,以作路资。”
赵勉感激叩首谢恩。
“老臣叩谢陛下恩赏。”
赵勉在洪武年间得以保全性命,已属不易。他才能平平,却稳坐吏部尚书之位四五年,最终功成身退,心中已然知足。
朱元璋问道:“爱卿此去,怕是再难相见了,可有何话要对朕说?”
赵勉再三犹豫,终究觉得临别之际,有些话不妨直言。“臣本平庸,年老归乡,原不该多言。但陛下既问,臣便斗胆进言:百官俸禄,实在应当调整了。”
“上至尚书,下至佐官,如今因变法之事终日操劳。仅臣所知,就有五位京官累死任上。可他们的俸禄微薄,在京生活艰难,往往入不敷出,甚至不及日渐富庶的商人。”
“如今全赖陛下威严,无人敢贪。可若他日陛下不在了,局面恐难维持。”
朱元璋明白赵勉所言属实。
变法之前,举国皆贫,官员待遇尚可,加上朱元璋严加管束,贪腐之风得以遏制。
但自变法以来,工坊主、大户旁支纷纷经商,积累了大量财富。官员们看在眼里,难免心生羡慕。
官员中虽有世家子弟,但多数出身寻常人家。长此以往,只怕贪腐之风再起。
朱元璋又不能将商人全部查抄,这既会破坏变法大局,也违背了何秋先前所言——如此粗暴的手段,只会让正经经商之人越来越少。
毕竟谁都不知朝廷何时会没收家产,倒不如投机取巧,及时行乐。
如今的老臣多为乱世过来之人,又是理学门徒,尚能坚守清贫生活。可新晋官员呢?
据朱元璋观察,这些后生的品行确实一代不如一代。
其中缘由复杂,但若说与俸禄过低无关,连朱元璋自己都不信。
更棘手的是,那些甘守清贫的老臣,多是反对新政的顽固派。
这让朱元璋颇为头疼。不同于往日可借大案整肃吏治,变法需要细致经营。他只能让这些老臣退居二线,择才任用。但这却开了不好的先例——品行平平者,只要支持变法且有才能,便可晋升。
越到下层,情况越是走样。甚至有人以为只要拥护变法,就能平步青云。
这两年,朱元璋处置了不少此类官员,却仍遏制不住这股歪风。多次他都险些按捺不住,想要再次大力整肃吏治。
但最终都强忍下来——变法当先!
朱元璋不愿因朝堂动荡,打断变法的大好形势。此时此刻,他才真正体会到历史上变法者是何等艰难。
商鞅暂且不论,王安石此人确实非同小可,难怪何秋对他如此推崇。
想他朱元璋身为开国君主,推行变法尚且困难重重、阻力不断;而王安石以一介臣子之身实施新政,不知要面对多少人的反对。
难道王安石不清楚自己提拔的新法派都是何等人物吗?
恐怕并非如此。终究时代不同秦汉,儒家势力已极为庞大,对法家与变法之举多有排斥。
真想推动变革,唯有倚仗那些原则不甚严格、懂得灵活应变的官员。
面对眼下大明的吏治状况,朱元璋也颇感无力。贪腐与变法仿佛相伴相生,一旦推行新法,贪腐便随之而来,令他左右为难。
若这些人祸害百姓,朱元璋必会果断铲除;可他们偏偏多收商人贿赂,对百姓与地方政务却极为用心,这更让朱元璋难以决断。
针对这般情形,赵勉提议增加官员俸禄。虽是无奈之举,却也切合实际。
但朱元璋自有考量,他想将此事留给朱棣办理。朱棣居太子之位时日尚短,若能由他出面为百官加俸,将更有利于他统御朝臣。
思虑片刻,朱元璋只得轻叹道:
“朕明白了。”
赵勉闻言便知皇上暂无加俸之意,只得行礼道:
“臣告退。愿早日得见大明盛世超越汉唐。”
第294章 为难的朱棣
目送赵勉缓步退出,朱元璋心中竟生出几分不忍。
他忽然自嘲一笑:自己这是怎么了?莫非年纪大了,心肠也软了?
这些年来,多少老兄弟先他而去,他何曾心软过?
李善长、胡惟庸、傅友德……哪个不是他曾倚重的大臣,最终不都被他下旨处死?
这天下,连前太子都先他而去,唯有他仍执政至今。不知百官可曾看厌了他这副面容?
朱元璋忽觉胸闷难当,连巡游天下的兴致都淡了几分,更不必说批阅奏章了。
他紧闭双目,深吸几口气,斜靠龙椅,心绪才渐趋平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