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党人(清流士大夫)(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历史脱口秀:从三皇五帝到溥仪》最新章节。

这一次让我们将聚光灯投向东汉帝国最后那黑暗、压抑却又闪耀着理想主义光芒的舞台中央。

这里没有战场上的金戈铁马,也没有书斋里的皓首穷经,这里进行的,是一场关于信念、气节与权力的终极较量。

主角,是一个被他们的敌人称为“党人”,而被历史铭记为“清流”的士大夫群体。

时间来到东汉桓帝、灵帝时期(约公元2世纪中后期)。

帝国的肌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腐化。

龙椅上的皇帝,或沉溺享乐,或形同傀儡。

帝国的权柄,在外戚与宦官这两大恶性肿瘤的争夺中不断易手。

尤其是一批通过扶立皇帝有功的宦官(如“五侯”及其后继者),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宦官集团”。

他们掌控中枢,卖官鬻爵,其子弟党羽横行州郡,将整个官僚系统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贪腐温床。

然而,在这片漆黑的夜幕下,仍有点点星光。

一个由受过良好儒家教育、秉持着“匡扶天下”理想的士大夫组成的群体,拒绝同流合污。

他们大多出身地方豪族,通过“察举制”步入仕途,内心深处信奉的是“王道”、“仁政”和“士当以天下为己任”。

面对宦官集团的倒行逆施,他们挺身而出,用手中的笔和喉舌,发起了悲壮的反击。

历史,将他们和宦官之间的这场持续二十余年的残酷斗争,称为 “党锢之祸”。

在与宦官的白热化斗争中,士大夫们需要领袖,也需要扩大影响力。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舆论造神运动”在大学(太学)和士林中展开。

他们模仿古代“月旦评”的形式,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形成了一种强大的社会舆论,即“清议”。

在这股风潮中,一批德行高洁、勇于抗争的士大夫领袖被推上了神坛,他们获得了极具号召力的称号:

? “三君”(一世之所宗):窦武(外戚中的清流代表)、刘淑(宗室名士)、陈蕃(位至三公,刚直不阿,是清流的旗帜)。

他们是士大夫集团的最高精神领袖。

? “八俊”(人之英):李膺、荀昱、杜密、王畅、刘佑、魏朗、赵典、朱宇。

他们是士大夫集团中的中流砥柱,尤其是李膺,声望极高,被誉为“天下模楷”。

? “八顾”(能以德行引人者):郭林宗、宗慈、巴肃、夏馥、范滂、尹勋、蔡衍、羊陟。

他们以高尚的品德感召世人。

? 此外还有“八及”、“八厨”等,分别指能引导人追随、能仗义疏财者。

这套“英雄排行榜”的出炉,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明确了斗争方向,使得分散的批判力量凝聚成了一个有核心、有层次的“准政治团体”。

李膺,无疑是这颗夜空中最耀眼的明星之一。

李膺,字元礼,是清流阵营中最为刚猛的代表。

他的斗争策略不是简单的口诛笔伐,而是真刀真枪的执法。

他担任司隶校尉(首都军区司令兼最高监察官)时,宦官集团头目张让的弟弟张朔在野王县滥杀孕妇,逃到京师藏在哥哥家的合柱中。

李膺竟亲自带兵破柱取人,审讯完毕即刻处死。

此举震动京师,宦官们吓得连宫门都不敢出,见面都说:“今天是李校尉上班的日子,千万小心!”

李膺的存在,像一把利剑悬在宦官头上。

公元166年,宦官集团终于找到了反扑的机会。

一个与宦官勾结的术士张成,教唆儿子杀人,被李膺处决。

宦官们指使张成的弟子诬告李膺等人“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更相驱驰,共为部党,诽讪朝廷,疑乱风俗”。

这道奏章深深刺痛了桓帝(他本人也对士大夫结党评议朝政不满)。

于是,一场大逮捕展开,李膺、杜密、陈寔、范滂等二百多名“党人”被捕下狱。

这就是第一次党锢之祸。

在狱中,党人们展现了惊人的气节。

李膺在受审时,故意将许多宦官子弟牵扯进来,审讯官怕引火烧身,不敢深究。

外戚窦武等人也上书力谏。

最终,桓帝在次年(167年)释放了党人,但将他们终身禁锢,即永不录用为官。

清流在政治上遭到了沉重打击,但他们的声望却因这次迫害而达到顶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