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稷的传说——下(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最新章节。

五、尧帝任命与舜帝封赏

尧帝在位之时,天下部落众多,但各部落大多以渔猎、采集为生,食物来源极不稳定,时常面临饥荒的威胁。而弃在自己所在部落凭借对农业的钻研,已然让部落的生活有了很大改观,粮食储备也相对充足,部落里的人们不再整日为果腹而忧心忡忡。

这个消息渐渐地越传越远,如同长了翅膀一般,飞到了尧帝的耳中。尧帝听闻后,心中大为惊奇,他深知若各个部落都能掌握耕种之法,那子民们便可免受饥饿之苦,天下也将更加安定繁荣。于是,尧帝便派人去邀请弃,希望他能来到都城,为大家传授农耕技艺。

弃收到尧帝的邀请,心中既激动又忐忑。激动的是自己所热爱的农业之事能得到尧帝这般的重视,忐忑的是怕自己能力有限,无法担此重任。但他还是鼓起勇气,收拾行囊,踏上了前往都城的路途。

一路上,弃看到沿途各个部落的人们大多面黄肌瘦,眼中满是对食物的渴望,这更加坚定了他要将耕种之法好好传授给大家的决心。

终于,弃抵达了都城。尧帝见到弃,只见他虽风尘仆仆,却透着一股坚毅与朴实,眼神中满是对农业的热忱。尧帝心中暗喜,觉得自己没有看错人。

尧帝当下便任命弃为农官,让他负责教导各个部落的人们如何耕种。弃深知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懈怠。他先是召集各个部落派来学习的人,耐心地给他们讲解土地的重要性,告诉大家不同的土地适合种植不同的作物,就像靠近河边湿润肥沃的土地,最适合种水稻,因为水稻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滋养,而河边土地恰好能满足这个条件;而部落后方地势稍高、土质疏松的坡地,透气性良好,更适合种植粟这种耐旱的作物;山脚下那蕴含别样养分的土地,则种麻最为合适,麻的茎干粗壮,纤维又长又坚韧,是编织衣物、制作绳索的绝佳材料。

众人听着弃的讲解,都觉得新奇不已,仿佛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可光听理论还不行呀,还得实际操作才行。于是,弃又带着大家来到田间地头,亲自示范如何翻耕土地,把那些大的土块敲碎,怎样挑选饱满的种子,按照什么样的间距播种,以及播种后该如何进行田间管理,什么时候除草,什么时候浇水等等。

在弃的悉心教导下,各个部落来学习的人们都渐渐掌握了耕种的技巧。回到自己的部落之后,他们也开始带着族人们开垦土地,播下种子,精心照料着那些农作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部落的耕种都有了成效,粮食产量逐年增加,饥荒的情况开始有所缓解,许多原本时常饿肚子的人,脸上也渐渐有了笑容,身体也变得强壮起来。大家都对弃充满了感激之情,而弃看到这样的景象,心里也是满满的成就感,觉得自己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

后来,舜帝继位。舜帝本就十分关注民生,看到在弃的努力下,农业有了如此大的发展,心中对弃的敬佩之情更是油然而生。他深知这一切都是弃的功劳,若没有弃的付出,天下子民不知还要在饥饿线上挣扎多久呢。

为了表彰弃对天下百姓做出的巨大贡献,舜帝决定将邰这个地方封赐给弃,还赐予他 “后稷” 的称号,让他和原来的部落有所区别,另立姬姓。从此,弃便以 “后稷” 之名,更加用心地带领着人们发展农业,传承农耕技艺,周人也在他的带领下,逐渐走向繁荣,步入父系社会,而他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周族的始祖,更是被后世尊称为中国农耕始祖呢。

六、后稷的不同形象传说

在一些传说中,后稷是一员领兵打仗的武将,他所带领的军队那可真是军纪严明,他自己也能和士兵们同甘共苦,丝毫没有将领的架子。不管是日常训练,还是行军打仗,他都与士兵们一同摸爬滚打,一起风餐露宿,深受士兵们的爱戴与敬重。而且呀,他还非常爱护老百姓以及老百姓的财物、粮食,时常教育手下的士兵,要像他一样尊重老百姓,不可有丝毫的侵犯行为。

也正因如此,他的部队所到之处,都深受当地人民的拥护,大家都对这支纪律良好的队伍赞赏有加,觉得他们是真正为百姓着想的好军队呢。凭借着这份军心和民心,后稷的部队在战场上那是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威名传遍了四方。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威震四方、备受人民爱戴的将军,在家庭生活里却有着旁人难以知晓的苦恼。他娶的妻子呀,着实是个不贤之人。这妻子常常仰仗着丈夫身为武将的权势,肆意欺压士兵,把士兵们当下人使唤,稍有不如意,就对他们非打即骂,搞得士兵们是敢怒不敢言。而且呀,她还根本不懂得珍惜粮食,在她眼中,老百姓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就如同粪土一般,随意糟蹋,毫不心疼。

看到妻子这般行径,后稷心里别提多着急了,他深知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那可都是渗透着老百姓辛勤的汗水,甚至有时候还渗透着战士们的鲜血呀。所以,后稷经常明着讲、暗中暗示地告诉妻子,让她要懂得珍惜粮食,尊重百姓的劳动成果,对待士兵也要和善一些。

可这妻子呢,却总是把他的这些苦口婆心当作是耳边风,吹过就没了,根本没有半点悔改之心,依旧我行我素,肆意妄为。后稷为此十分苦恼,常常觉得惭愧又内疚,觉得自己连妻子都教育不好,实在是有失职责呀。

有一年,后稷统帅着三军,浩浩荡荡地来到了一座进可攻、退可守的山上。这座山呀,自古以来就被兵家视为战略要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后稷带领着士兵们在这里安营扎寨后,便让夫人去埋锅做饭,自己则带着几名部下到周边去查看地形,熟悉周边的环境,以便应对可能出现的敌情。

等后稷查看完地形回来的时候,刚一进营地,就看见地上到处都是妻子抛撒的五谷,那粮食撒得乱七八糟,看着就让人心疼。后稷当时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各种滋味涌上心头,可他还是强压下了心头的怒火,想着再和颜悦色地和妻子好好说一说,希望妻子这一次能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痛改前非。

谁知呀,后稷才刚说了没几句,妻子就听得不耐烦了,嫌弃他啰嗦、小气,还大声嚷嚷着说她天生就是这个样子,要是嫌她不好,干脆杀了她,再另娶个好的得了。这几句话可算是彻底把后稷的怒火给点燃了,再也压不住了呀。只见他刹那间剑眉倒竖,虎目圆睁,“嚓” 的一声就拔出了腰间的宝剑,那宝剑寒光一闪,直直地就朝着妻子逼了过去。

正在做饭的妻子一下子吓得慌了手脚,眼看那宝剑就要砍到自己脑袋了,她急中生智,顺手端起锅往头上一扣,也顾不得那锅里的米饭烫头了,撒腿就往山下跑去,慌乱之中,连头上的莲花金钗都掉到了山头上。

这时候,后稷也追出了寨门,只见他手中的宝剑在空中划出了一道银色的弧光,紧接着 “咣当” 一声,那宝剑不偏不倚,正好穿过锅底,将妻子给杀死在了山腰处。

说来也是神奇,相传在那掉落金钗的山头,后来竟然开出了一朵石头莲花,而撒落在地上的那些五谷呢,则变成了各种各样颜色的五谷石,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奇异的光彩。

人们得知了这件事后,都为后稷感到惋惜,同时也十分怀念这位军纪严明、爱护百姓的将军,于是便尊称他为稷王,还在当时运输条件很差的情况下,费了好大的力气,在山顶上建造了稷王塔,希望能够永远纪念他的功绩呢。

七、妻子之死与后稷被尊为稷王

在那个遥远的上古时代,后稷怒杀妻子这一事件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在民间久久流传,也让后稷的形象变得更加复杂多面,而人们对他的怀念与尊崇,也都融入到了那座山顶屹立着的稷王塔之中。

话说那一天,后稷率领三军来到了那座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之山,安营扎寨后,便让妻子去准备饭食,自己则带着部下离开营地去查看周边的地形,以便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状况。当他满心忧虑地查看完地形,返回营地之时,眼前的景象却让他怒火中烧。只见地上满是妻子抛撒的五谷,那些原本珍贵无比、饱含着百姓辛勤汗水的粮食,就这么被随意丢弃,乱七八糟地散落一地。

后稷当时心里那滋味别提多难受了,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可他还是强忍着心头的怒火,想着妻子平日里虽然任性,但这次再好好和她讲讲道理,或许她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此痛改前非。于是,他深吸一口气,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和缓下来,耐心地劝说妻子,告诉她粮食的来之不易,以及珍惜粮食对于整个军队、对于百姓们的重要性。

然而,让后稷万万没想到的是,他这苦口婆心的劝说,妻子却根本听不进去,没听几句便满脸不耐烦,嫌弃他啰嗦、小气,还大声嚷嚷着说自己天生就是这样的性子,改不了,如果嫌她不好,干脆杀了她,再另娶个好的算了。这几句话就像点燃火药桶的火星,一下子就把后稷压抑许久的怒火彻底引爆了,再也压制不住。只见他刹那间剑眉倒竖,虎目圆睁,“嚓” 的一声拔出了腰间的宝剑,那宝剑寒光一闪,带着他的愤怒直直地朝着妻子逼了过去。

正在做饭的妻子,原本还满脸骄横,此刻看到那寒光闪闪的宝剑朝着自己砍来,顿时吓得慌了手脚,一时间大脑一片空白,本能地想要逃命。慌乱之中,她急中生智,顺手端起正在煮饭的锅,往头上一扣,也顾不上那锅里滚烫的米饭烫头了,撒腿就往山下跑去。她这一跑,头上原本插着的莲花金钗都掉到了山头上,可她哪里还顾得上这些,只顾着拼命奔逃。

后稷此刻已经被愤怒冲昏了头脑,见妻子逃跑,提着宝剑就追出了寨门。只见他手中的宝剑在空中划过,带出一道银色的弧光,紧接着 “咣当” 一声巨响,那宝剑竟然不偏不倚,正好穿过锅底,深深地刺进了妻子的身体,妻子就这样被杀死在了山腰处,鲜血染红了身边的土地,生命也在这一刻戛然而止。

说来也是神奇,在那掉落金钗的山头,后来竟慢慢长出了一朵石头莲花,那莲花的模样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这段离奇又悲伤的故事。而撒落在地上的那些五谷呢,也不知怎的,渐渐变成了各种各样颜色的五谷石,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奇异而绚丽的光彩,就好像是这些五谷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于世间。

百姓们得知这件事后,一开始都十分震惊和惋惜,毕竟这是后稷将军的家事,却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但大家静下心来仔细回想后稷平日里的所作所为,他那军纪严明、爱护百姓、珍惜粮食的形象越发清晰地浮现在人们心头。他带领的军队所到之处,从不侵扰百姓,还帮助大家保护庄稼,让大家免受战乱之苦,能够安心耕种,收获粮食。他总是把百姓的利益放在心上,把每一粒粮食都视为珍宝,这样的好将军实在是太难得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