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昭王与西王母(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最新章节。
燕昭王:乱世中的雄主
在华夏历史的长河中,战国时期犹如一段波澜壮阔、英雄辈出的传奇史诗,各诸侯国相互征伐,战火纷飞,在这片乱世图景之下,燕昭王姬职宛如一颗划破夜空的璀璨星辰,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他所处的时代,正值燕国历经重创、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而他凭借非凡的智慧、坚毅的决心与卓越的领导才能,力挽狂澜,将几近覆灭的燕国重新带上强国之路,为后世留下了一段荡气回肠的英雄传奇。
燕昭王的即位之路布满荆棘,充满了血雨腥风。彼时的燕国,因燕王哙一场荒唐的禅让闹剧,陷入了“子之之乱”的无尽深渊。燕王哙在位期间,受苏代、鹿毛寿等大臣蛊惑,对上古尧舜禅让的传说心驰神往,竟鬼迷心窍地将王位禅让给相国子之,自己甘愿北面称臣,退居别宫。不仅如此,他还把俸禄在三百石以上官员的任命权统统交予子之,妄图以此成就一番千古佳话。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无比残酷。
这一激进之举,瞬间打破了燕国原有的政治平衡,激起千层浪。太子姬平,作为王位的合法继承人,深感自己的地位被无端剥夺,心中燃起了愤怒的复仇火焰。他与将军市被暗中联络,集结力量,密谋推翻子之的统治,夺回属于自己的王座。于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内战在燕国大地上爆发,双方激战数月,刀光剑影,死伤无数,百姓们流离失所,燕国上下陷入了一片混乱与恐慌之中。
就在燕国内乱不止、国力衰微之时,邻国齐国却虎视眈眈,妄图趁火打劫,实现其扩张版图的野心。齐宣王以“讨伐子之匡扶正义”为名,悍然发兵攻打燕国。此时的燕国,经历内乱的重创,军民早已疲惫不堪,士气低落,面对齐国的大军压境,几乎无力抵抗。城门大开,百姓夹道欢迎,并非真心拥护齐国,实乃对燕国混乱局势的绝望与无奈。就这样,齐军如入无人之境,迅速攻占燕国都城,燕王哙在绝望中自缢身亡,子之也被擒获,押解到齐国后处以醢刑,剁成肉酱,燕国宗庙被毁,重器被迁,国土大半沦陷,几近亡国。
值此国难当头、生死存亡之际,燕昭王姬职在赵国的扶持下,登上了历史舞台。姬职本为燕王哙的庶子,此前被派往赵国充当人质。赵国出于自身战略考量,不愿看到燕国就此覆灭,被齐国吞并,进而打破战国列强间的势力均衡。赵武灵王雄才大略,深知燕国对于赵国地缘政治的重要性,毅然决定出手干预燕国内政,扶植姬职回国即位。在赵武灵王的精心安排下,大将乐池护送姬职穿越重重险阻,返回燕国。然而,姬职的即位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初归燕国,他便面临着来自各方的挑战与质疑,太子姬平的残余势力对他的王位虎视眈眈,国内局势依旧动荡不安,百废待兴。但燕昭王并未被眼前的困境吓倒,他怀揣着满腔的热血与复国的壮志,毅然决然地挑起了这副重担,开启了艰难的复兴之路。
求贤若渴,燕国崛起
燕昭王深知,欲重振燕国,人才乃关键所在。于是,他放下身段,以谦卑之姿、诚挚之心,向天下贤能之士发出了最热烈的召唤。他亲自登门拜访燕国老臣郭隗,言辞恳切地说道:“齐国趁我国内乱,侵占我国土,杀我先王,此仇不报,我誓不为人。但燕国如今弱小,欲求贤才共图大业,洗雪前耻,望先生教我。”郭隗见燕昭王心意至诚,便讲了一个“千金买骨”的故事:
古时有位国君,痴迷于千里马,愿以千金求购,然历时三年,一无所获。一日,宫中有个近侍主动请缨,国君欣然应允。三个月后,近侍寻得一匹千里马,可惜马已病亡。他却毫不犹豫地用五百金买下马骨,回宫复命。国君见状,勃然大怒:“我要的是活马,这死马骨有何用,还白白浪费五百金!”近侍从容答道:“大王息怒,臣此举意在向天下表明您求马的诚意。死马尚值五百金,活马岂不更珍贵?众人知晓大王爱马心切,千里马自会纷至沓来。”果不其然,不出一年,便有三匹千里马被献于国君面前。
郭隗语重心长地对燕昭王说:“大王若真想招揽贤才,不妨就从我郭隗开始吧。我虽才疏学浅,但您若对我敬重有加,那些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又怎会因燕国偏远而不来投奔呢?”
燕昭王听后,茅塞顿开,当即尊郭隗为师,为他修筑豪华宫室,给予极高的礼遇。随后,燕昭王又在易水河畔筑起一座高台,台上堆满黄金,用以招徕天下英才,此台便是闻名遐迩的“黄金台”。这一消息如平地惊雷,迅速传遍各国。燕昭王爱贤、尊贤、求贤的美名,也随之远扬四方。
一时间,各国贤才纷纷慕名而来,如百川归海。乐毅,这位来自魏国的名将之后,身负非凡军事才能,出使燕国时,燕昭王慧眼识珠,对他礼遇有加,待若上宾。乐毅为燕昭王的诚意所打动,毅然决定留在燕国,后被拜为亚卿,成为燕国军事上的中流砥柱。
邹衍,齐国着名的阴阳家,学富五车,才华横溢。他在齐国时怀才不遇,周游列国后,来到燕国。燕昭王听闻他的到来,亲自手持扫帚,为他清扫道路,以弟子之礼相待,恭恭敬敬地将他迎入黄金台。邹衍有感于燕昭王的知遇之恩,遂倾心相助,凭借深厚的学识,为燕国的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出谋划策,使燕国的国力蒸蒸日上。
剧辛,赵国的贤能之士,因赵国局势动荡,前来投奔燕国。燕昭王不计前嫌,委以重任,让他参与燕国的变法改革。剧辛殚精竭虑,对燕国的政治、军事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革新,使燕国的朝堂气象焕然一新,行政效率大幅提升。
除了这些声名显赫的人物,还有来自各国的诸多贤才,如谋士苏代、武将屈庸等,他们齐聚燕国,各展所能,为燕国的复兴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在燕昭王的悉心招揽与重用下,燕国朝堂之上,文臣武将人才济济,一片欣欣向荣之景。
西王母:神话中的女神
在华夏古老而神秘的神话传说体系中,西王母无疑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与深远影响力的神只。她的身影穿梭于诸多古籍经典之间,形象随着岁月的流转、文化的交融与社会的变迁,经历了一场场奇妙而深刻的演变之旅,承载着先民们丰富多元的精神寄托与对未知世界的绮丽遐想。
西王母的初始形象,在《山海经》这部上古奇书中被勾勒得神秘而又略显狰狞。书中记载:“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居住于玉山的她,外貌半人半兽,兼具人类的身形与猛兽的特征,身后摇曳着豹子的尾巴,口中露出老虎般锋利的牙齿,还时常发出震撼山林的长啸,满头乱发蓬松,唯有头上佩戴的玉胜彰显着一丝神秘的装饰之美。其职司更是令人敬畏,掌控着上天的灾厉以及世间的五刑残杀之气,仿佛高悬于苍穹的审判者,以冷峻威严的目光注视着人间的善恶,主宰着生死刑罚与疫病灾祸的降临,是令世人恐惧又尊崇的存在。这般形象,折射出远古先民面对自然界残酷的生存挑战、无法解释的天灾人祸时,内心深处的惶恐与敬畏。在那个洪荒初开、文明曙光熹微的时代,大自然的力量既孕育了生命,又随时可能以狂暴的疫病、凶猛的野兽、无常的天灾将其摧毁。西王母,作为先民想象中自然力量的人格化象征,以其凶猛怪异的模样,警示着人类在天地间的渺小与脆弱,促使他们以敬畏之心对待自然,遵循冥冥之中的神秘规则,祈求庇护、躲避灾祸。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历史的车轮缓缓驶入战国时期,文化的蓬勃发展与思想的多元碰撞,为西王母的形象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穆天子传》这部记录周穆王西巡传奇的典籍里,西王母以一种截然不同的面貌示人。周穆王驾着八骏,长途跋涉,终于抵达西王母之邦,与她相会于瑶池之畔。此时的西王母,褪去了《山海经》中的兽性与狰狞,展现出雍容华贵、温婉和蔼的风姿,宛如一位仪态万方的女王。她与周穆王对饮酬唱,互诉衷肠,言辞间既有对远方来客的欢迎,又饱含着对世间沧桑、聚散离合的感慨。书中虽未详述她的容貌,但从她与周天子平起平坐、优雅交流的情境推测,想必是位气质超凡、容颜姣好的仙子。这一转变,不仅仅是外貌的美化,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礼崩乐坏,人们在动荡的尘世中渴望秩序与和谐,期盼超凡力量的庇佑与指引。西王母形象的柔化,象征着人们对美好、安宁与文明交流的向往,她从令人敬畏的灾神,演变为能与人间帝王平等对话、交流情感的女仙,搭建起了凡人与仙境沟通的桥梁,承载着时人对理想世界的憧憬与追求,也反映出在文化融合与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对神只形象赋予了更多人性温度与情感内涵,使其更加贴近世俗生活,慰藉着乱世中疲惫的心灵。
传奇相遇:燕昭王与西王母的故事
(一)道术之缘
燕昭王在治国理政之余,对道家、阴阳家之类的学说兴致颇高,这其中邹衍对他的影响深远。邹衍,这位来自齐国的阴阳家,以其神秘的“五德终始说”名闻天下,燕昭王对他尊崇有加。邹衍初至燕国,燕昭王亲自用衣袖裹着扫把,退着身子清扫道路,以弟子之礼恭迎,恳请邹衍授业解惑。邹衍常以阴阳学说为燕昭王剖析宇宙人生、因果关系,燕昭王听得如痴如醉,还特意为邹衍修筑碣石宫,供其居住讲学,足见燕昭王对道家学说的痴迷。
在邹衍学说的熏陶下,燕昭王对修仙求道之事愈发向往。他的朝中,有一位叫甘需的大臣,此人是个方士,常向燕昭王讲述登昆仑山修道的神奇故事,谈及修道之法时,神色庄重地说道:“大王,欲得道,需摒弃私欲,远离女色与游乐,做到无思无为,清心寡欲,如此方能踏上求道之路。”燕昭王深信不疑,依言践行,日复一日,坚持许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某一日,天空中突然云气涌动,仿若有灵物降临。只见一位仙人脚踏祥云,悬于宫殿之上,此人自称谷将子。他目光炯炯地看着燕昭王,高声宣告:“西王母即将降临,欲观大王修道进境,指点灵玄要诀。”这一消息让燕昭王又惊又喜,他满怀期待,愈发虔诚地潜心修行,盼着西王母的到来。
(二)初会与恩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