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新阳方略(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庄周一生梦几蝶》最新章节。
“州府书吏,三十多岁,黄脸短须”—— 不过几句模糊的外貌描述,赵范的人却能在三日之内锁定具体人选,甚至翻出其 “东宫旧党” 的老底。
一场早已结案的核查,仅因一句可能动摇结果的言论,赵范的送信人,便跃跃欲试要 “拿刀捅死他”。
看着眼前的回信,司马熹心中忽然涌起一阵清晰的认知:他想做成的事,赵范比他更迫切;他的安危,赵范比他更在意。
这位驻守镐邑的赵国公子,早已不是单纯的 “盟友”,更像能为他托底的 “亲人”。真是肝胆相照的实在人!
赵范驻守镐邑不过三年,这块肥肉般的地盘,此前是被东宫党掌握。
镐邑掌握着中山国的财税命脉,还兼管赵国东路边境军的指挥权,如此关键的位置,东宫党却只派了一名普通官员镇守 —— 这恰好给了夺权派可乘之机。
公子赵緤向赵王进言:“镐邑的财政军三权集于外姓人之手,不是咱们姓赵的!父王,您觉得这合适吗?”
赵王一想,没错,我儿说得很对!换人!
东宫党姓赵的宗室,早被安排在国都周围身居要职,无人能外派。这就让夺权派中一直赋闲的公子赵范抓住了机会。
赵緤这一步棋,正打在软肋上,让东宫派气得直跳脚,却又无计可施。他们眼里的派系之别,在赵王眼里终究大不过血缘之亲。
由于东宫派经营镐邑多年,根基早已深扎:中山老相国乐池、旧相派公孙弘等人,都是在东宫派的扶持下发展起来的。
赵范虽然夺了权,可三年苦心经营,势力只渗入到州县基层,终究难破中山朝堂的朱紫高门之局。直到司马熹的从天而降,才彻底填补了这个空缺。
如今,司马熹已贵为君前第一宠臣,朝堂上的话语权与日俱增,恰好成了赵范在中山朝堂的 “延伸手臂”。
两人一外一内,一握地方实权、一掌朝堂声量,成了政敌噩梦一般的组合。如此形势下,昔日东宫党旧相派的阵营还能固守不变么?
司马熹渐渐想明白,赵范此前救樊利家人的举动,远不止拉拢人心那么简单。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 “示范”。樊利不过是个底层小吏,家人犯了杀人罪,赵范能动用关系摆平,甚至能调离不配合的地方官员。
这背后传递的信号很明确:凡投靠我的人,哪怕只是小吏,我也能为你兜底;谁敢阻拦,我朝里有人,有的是办法让他挪位置。
这种 “恩威并施” 的手段,远比单纯的利益诱惑更有效。赵范在中山的渗透工作,自然做的越来越顺。而司马熹,正是赵范这场威慑布局中最关键的一环——朝里有人!他在姬约面前的话语权,是赵范能压得住人的核心底气。
即便看清了这层算计,司马熹也愿意全力配合。因为他们的目标高度一致:赵范要巩固镐邑势力、渗透中山朝堂,司马熹要稳妥登上相位,唯有联手,他这卫地孤臣,才能在已经固化派系的中山朝堂中,撕开一条路。
崔括事件,好像警钟:若他司马熹全力对付亲燕派时,公孙弘旧部暗箭伤人,后果难以收场。战略须重拟,赵范必须做好策应,护他后方无虞。
司马熹想到这里时,回想当初叩拜陆常二妃引路,涕泪感恩赵范提携,好像有点妄自菲薄,自轻自贱了。
“我对赵范的价值,或许远胜他予我的扶持。” 此念一生,心境豁然开朗。
遂对信使道:烦请禀告赵范公子,熹有要事需当面密商。我若往镐邑,往返需时两日,恐惹朝堂非议;若劳公子驾临灵寿,又恐招人耳目。可否屈尊,公子与我,于新阳一晤?
新阳地处灵寿与镐邑之间,择此中间之地,恰是司马熹心态转变的微妙印证。
*****
这一日,新阳城最大的客栈——新阳大客栈,仍如往日一般热闹,门前街道人来人往,车马络绎不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