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捧场(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华娱从02驻唱开始》最新章节。

王轩听到这种要求时真想梆梆给他两jio,还得大骂一句,装尼玛呢。

“厨师?他是来拍戏还是来度假的?”

可更离谱的是,居然真有剧组答应。

大陆片方这时候崇洋媚外,觉得“国际巨星”三个字值钱,哪怕委屈自己也得供着。

王轩摇摇头。

在他看来,这种“自我降格”的姿态比电影本身的失败更可悲。

——毕竟,一个电影人如果忘了创作的尊严,那他离堕落就不远了。

扯回正题。

《卧虎藏龙》的成功,的确是打开了华语武侠片在海外的市场。

那是一个时代的转折点——从那之后,西方人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华夏电影不只是京剧脸谱、功夫桥段,还可以有诗意的打斗、克制的情感与山水画一般的镜头美学。

而资本的嗅觉,一向是灵敏的。

当《卧虎藏龙》拿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北美票房破亿之后,国内的投资人和主管部门立刻看到了“机会”。

——既然西方人愿意掏钱看华语片,那就拍!

——既然李暗能拿奥斯卡,我们也要出几个李暗!

于是,从2002年开始,大陆电影工业进入了一个“伪黄金期”。

钱突然多了,项目突然多了,各种号称“史诗巨制”的电影一窝蜂地上马。

张一某、陈恺歌、冯晓钢、徐课全都成了“国家级导演”,一部部电影仿佛肩负着“让世界看到华夏”的使命。

老谋子正是这股浪潮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英雄》《十面埋伏》《黄金甲》,这三部戏几乎承包了当年所有的红地毯。

不管你爱不爱看,他的电影代表了这个年代华夏电影的“国家脸面”。

同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李暗在大陆的地位会高到近乎“不可触碰”。

他不仅是导演,更是一个“文化出口”的符号。

《卧虎藏龙》的成功,让上面的人意识到一个残酷的现实——华夏电影不光是艺术,也可以是文化输出。

李暗在海外的影响力太高了,高到足以抵消审查的严苛。

于是他才能在体制的夹缝中拍出《色戒》这种题材。

别的导演哪怕碰一下,都得被毙。

但李暗可以。

为什么?因为他有同战价值。

说白了——他是这个时代华人在世界电影舞台上最闪亮的“名片”。

只要他不犯政治性错误,艺术上爱怎么折腾都行。

王轩也正是看透了这一点。

他明白,想要在这个行业站上最高点,仅靠国内市场远远不够。

哪怕你在国内拿了多少票房冠军,最终也逃不过一句话:

——“这片子外国人看得懂吗?”

所以,他非得成为国际大导。

不仅是为了名声,更是一种格局的需要。

只有你能输出“文化”,才能真正被尊重。